洪星光
摘 要:在藝術作文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生活中美的發(fā)掘與提煉,就像讀者對作品長久凝視與關注的眼神一般,學生會獲得一種特殊的寫作成就感,寫作文本成了精致想象的一種視覺化的語言轉譯,寫作成為可感、可觀、可賞的個性化創(chuàng)作過程。
關鍵詞:藝術作文;跨界學習;作文選材;寫作半徑;生長點
當下語文寫作教學中語文教師往往關注歷年高考優(yōu)秀作文或高分作文,以考場高分作文的標準去引導、規(guī)范學生的寫作思維,這樣做,固然可以在高考語文中取得一定的成績,但這樣的評判標準過于單一,容易忽視寫作群體的大多數(shù)。寫作不再是個性化的情感表達與認知體驗,而純粹成為一個機械的模式化表達。這樣的寫作教學可以說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本身的寫作意識,失去了自我的審美和情感,無法形成有效的評價機制。
這樣的寫作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也僅僅只是完成老師布置的幾百字的任務而已,高考作文評分標準確實清晰明了,但這樣的作文看上去很美,實際思維上混亂,表達上也欠缺邏輯。或許有的學生,半個小時就完成了一篇作文,而有的學生甚至1個小時也寫不了幾句,但半小時完成的作文質(zhì)量不一定高,也許只是無病呻吟,1個小時也寫不了幾句的,也不代表理屈詞窮,很可能只是在思考行文如何有深度。不過,不論何種形式的寫作,學生都無法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寫作沖動和激情,寫作對他們來說只是完成任務,或是為了某個高分而已,從根本上來說,寫作帶給他們的更多是搜腸刮肚的拼湊。
在當下語文作文教學現(xiàn)狀下,如何打破傳統(tǒng)作文教學的弊端,激活高中生作文寫作現(xiàn)場,應成為每位語文教師所思考的話題。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將寫作與生活緊密結合,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鼓勵學生積極創(chuàng)新,從平時的生活體驗中發(fā)掘素材、積累素材,加以正確的引導和鼓勵,從而深化學生對寫作的理解和認識,真正在日常教學中提高學生思維拓展能力。
藝術與作文的有機融合,可以說是實現(xiàn)以上愿景的一種有效嘗試。通過欣賞藝術,尋覓寫作之美,實現(xiàn)某種跨界學習,從而達到“我手寫我口”的目的。
比如說,我們走近鄉(xiāng)村,一些老屋、老物件正逐漸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但看似破舊不堪的老屋,歷經(jīng)滄桑的老物件卻自有它們的傳統(tǒng)文化與生活的底蘊,那處處夯土墻體,瓦溝里長滿了苔蘚植物的房皮,漆黑的房屋四壁,甚至已經(jīng)坍圮的老民宅里,其實存留的是老一輩人的生活痕跡和辛勤勞作的背影,那些漸漸要從我們生活中消失的老物件,那些春碓用的木手杵、吹奏班子用的老式鼓、閑置的磨盤等等,它們記錄了一個民族一個村落文明發(fā)展的歷史,是一代人的記憶佐證,在這些老屋和老物件中,我們完全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掘其中的建筑之美、藝術之美,領略其中民族文化底蘊之美。
同樣是建筑,我們帶著學生走近歷史遺跡的高閣殿宇,可以從中領悟到歷史的底蘊美;走進名人故居,可以尋覓到名人生活的人生足跡,感受到文化建筑的人文美;走進現(xiàn)代化的摩天大樓,呼吸建筑的現(xiàn)代氣息,從中可以見識現(xiàn)代建筑的豪華美;走進新建住宅,分享都市人的精神花園,從中可以體驗生活建筑的溫馨美;走進花園或公園,花木扶疏的綠化,宜人的植物造景,充盈著大千世界的蓬勃生機,從中可以感悟建筑的生命美……所以,欣賞藝術與學會寫作的結合,就是一種藝術作文的形式,就是從生活中尋覓到美的切入點和立足點,擇其一處,抓其一點,或描摹,或抒情,或評價,或說明,或設想,不落窠臼,寫出自己的個性化美文。學生既能體會到寫作之趣,也能在跨界融合學習中實現(xiàn)深度學習和融通學習。同時,通過藝術與寫作的融合,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意識的同時,可引導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因為生活中處處有藝術的痕跡,音樂、美術、雕塑、手工藝、影視等等,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藝術與寫作不可分離,使得學生在考場寫作時不再是搜腸刮肚的拼湊式寫作,而是充滿自信與審美的個性表達與傾訴。
在藝術作文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生活中美的發(fā)掘與提煉,就像讀者對作品長久凝視與關注的眼神一般,學生會獲得一種特殊的寫作成就感,寫作文本成了精致想象的一種視覺化的語言轉譯,寫作成為可感、可觀、可賞的個性化創(chuàng)作過程。這是一種基于自發(fā)創(chuàng)作的寫作體驗,當藝術寫作與藝術本身兩者的創(chuàng)造性相遇時,正印證了英國藝術史家約翰·伯格曾經(jīng)所說的那句“存在一種絲絲入扣的經(jīng)驗論,使得自身與客體休戚與共,由此成為真正的理論”,我想,這種“休戚與共”正是藝術作文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藝術作文訓練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 關注盲區(qū),拓寬寫作半徑
生活中藝術的痕跡確實比比皆是,但不是所有的內(nèi)容都可以和寫作有關,尤其與考場作文相融合,如同院線中有很多賣座的電影,追求特效、情節(jié)、演員的好萊塢式的商業(yè)大片,科幻、動作、驚悚、愛情、文藝……不一而足,不乏那些投資巨大,敘事宏大,講述傳奇人物的傳奇人生,奪人眼球的史詩級大片,但真正適合中學生寫作的并不多見,不是每部電影都可以發(fā)掘人性、生活、真理等等,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寫作視野,善于由表及里,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個性化寫作契合點。
以電影藝術為例,我在指導一篇學生《心花路放》觀后感(寧浩執(zhí)導,黃渤、徐崢等主演)的寫作點評中寫道:藝術作文“接地氣”,語言充滿個性和活力,“打臉”“事兒媽”“惡趣味”等等類似的話語,俏皮生動、寓莊于諧,但看似詼諧的背后,卻緊扣影片的文化內(nèi)涵。以“愛情故事是電影的永恒主題”為線,集中筆墨分析影片的情節(jié)發(fā)展,獨辟蹊徑解讀影片的敘事節(jié)奏,在主演黃渤一路療傷的情節(jié)里,娓娓道來一個“情傷的男人”在自我治愈的過程中對愛的認知與解讀,從而表達出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悟與思考。
我們可以帶著學生一起欣賞一部電影,讓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原來忽略掉的生活場景、人物、事件,那些看上去是單薄,卻又是那么豐厚復雜的內(nèi)涵。通過類似電影藝術的欣賞與指導,讓學生意識到我們的影視鏡頭中有很多值得我們關注的藝術之美。所以,關注生活中的盲點,不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豐富人生的體驗,作文的選材面自然變得寬廣,或許是每天清早打照面的鄰居,那個放學時會出現(xiàn)在街角的小販,學校的里每天給你打飯的阿姨,甚至每天跟你見面接觸的父母、老師、同學都會讓你覺得有些不一樣,那就是慣常生活中的新鮮體驗,寬廣豐富寫作的素材,就從這樣的寫作盲點中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