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濟寧市中心血站質控科,山東濟寧 272041
輸血是臨床較為常用的醫(yī)療救治手段之一,可通過靜脈注射將血液輸送至患者體內,以此挽救患者生命,目前已成為各類危急重癥的基礎性治療措施[1]。臨床常用的血液制劑包括新鮮冰凍血漿、懸浮紅細胞、去白懸浮紅細胞、洗滌紅細胞、機采血小板以及病毒滅活血漿等,而以上血源均需在血站進行相應的配比與檢測后,方可應用到臨床輸血治療中[2-3]。因此,血站中輸血檢驗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患者的輸血安全,對其整體輸血方案的實施具有較大的影響。在血站的運行及管理過程中,配比不當、發(fā)血至輸血間隔過長、職業(yè)暴露以及血液污染等不良事件,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輸血安全。因此,該文以2019年1—12月經(jīng)血站接受輸血治療的6 62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血站輸血檢驗的質量控制對其輸血安全性的影響進行了分析與總結,報道如下。
收集經(jīng)血站接受輸血治療的6 626例患者資料,其中3 313例患者在實施相應的輸血檢驗質量控制后進行輸血治療(觀察組),該組男性共1 683例、女性1 630例,年齡在22~75歲,平均(46.82±5.16)歲,A血型患者783例、B血型患者797例、AB血型患者759例、O血型患者974例。另3 313例患者則未開展輸血質檢控制(對照組),該組男性共1 692例、女性1 621例,年齡在22~76歲,平均(46.75±5.28)歲,A血型患者791例、B血型患者806例、AB血型患者748例、O血型患者968例。兩組患者的各項數(shù)據(jù)資料均經(jīng)過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次研究已通過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納入標準:①病歷資料完整,且符合輸血指標的患者;②患者及家屬均充分知情且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①伴有血液疾病、免疫學疾病以及肝腎功能損害的患者;②合并尿毒癥及惡性腫瘤的患者。
觀察組患者均在實施相應的輸血檢驗質量控制后進行輸血治療,其質控方案如下:①血液采集管理:在進行采血前,需仔細核對獻血者的各項基本信息及臨床檢測資料,以此保證血源的安全性,并注意嚴格按標準執(zhí)行采血工作,確保樣本的合格率,做好想要的標記工作后,及時送檢。在血液驗收環(huán)節(jié),需認真核對所有血液樣本,并于入庫前將血液成分、血型、數(shù)量等信息完整登記,以便查找與后期溯源。同時加強血液儲存環(huán)境的清潔、溫度管控及消毒工作,避免樣本變質及污染等情況的發(fā)生。②血液鑒定管理:在進行血型鑒定時,需嚴格遵循相應的操作規(guī)范,仔細核查血液中的血球比(清蛋白/球蛋白),若樣本中存在蛋白異常情況時,需采用洗滌紅細胞法進行鑒定。同時規(guī)范Rh血型的鑒定,嚴格按照操作流程及相關說明書進行操作,包含智能血型鑒定的準確性,最后需做好所有試驗的記錄,方便查證。③配血管理: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實施放散試驗[4],在進行配血操作前,需仔細核對供血者與受血者的各項信息,并于每次交叉配血時,對患者的ABO及Rh血型進行核對與復查,配血試驗均統(tǒng)一采用低離子強度聚凝胺法,必要時可進行抗人球蛋白配血。此外,在安排用血時,需執(zhí)行先貯先用、成分優(yōu)先的原則,避免血液放置時間過久導致的浪費。每次配血完畢后需認真做好試驗登記備查。④血液發(fā)放管理:在進行血液發(fā)放前,需對樣本的各項檢查記錄與取血單進行仔細核對,同時核實輸血患者與血液制品的需求匹配情況,包括血型、體重、疾病體征、輸血史以及過敏史等,若輸血患者的信息不夠明確,需及時對其血液信息進行檢驗,確定無誤后由雙方交接并簽字。⑤后續(xù)跟蹤管理:整理并存檔所有的輸血反應報告單,對其應用情況進行統(tǒng)計與分類,對出現(xiàn)不良事件的輸血案例進行分析,查找并總結其事故原因,以此不斷改進相應的質控管理措施。
而對照組則未實施輸血檢驗質量控制。
①對比兩組在輸血過程中的安全事故發(fā)生率:包括血型核對失誤、交叉配血、職業(yè)暴露以及血液污染情況;②對比兩組患者的凝血因子指標:包括凝血酶原與纖維蛋白原水平;③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嚴重過敏、急性溶血反應、低血壓休克等。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對比,而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在輸血過程中的安全事故發(fā)生率為3.0%(98/3 313),明顯小于對照組的安全事故發(fā)生率4.8%(159/3 3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輸血過程中安全事故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凝血酶原及纖維蛋白原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凝血因子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凝血因子指標對比(±s)
?
觀察組患者在輸血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0%(67/3 31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5%(115/3 3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輸血是臨床急救中較為重要的救治措施,對患者搶救效果的提升具有積極的應用價值,但其應用安全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5],若管控不當,則極易導致各種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嚴重影響著患者的治療安全。而血站作為輸血樣本的主要管控部門,是集血液采集、制備、供應、科研等服務為一體的特殊機構,可為臨床儲備并輸送匹配血液以搶救患者生命,是輸血治療方案中血液的主要來源[6-7]。因此,血站對輸血檢驗的質量管理效果,與患者的輸血安全通常存在直接的關聯(lián)。
我國大部分血站的血源主要來源于無償獻血人員的捐贈,面對廣大的獻血者,血站不僅要做好采血措施的綜合管理,保證血液的安全與質量,同時需進行嚴格的篩查與配比,確保受血患者的輸血安全[8]。因此,針對血站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均需實施嚴格的質量控制管理,并形成標準的規(guī)章體系,以此減少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從而降低受血人的不良反應風險,確保其輸血安全。
通過該次研究可見,配比不當、發(fā)血至輸血間隔過長、職業(yè)暴露以及血液污染等均是輸血過程中較為常見的安全事故,而輸血作為一種支持性與代償性的治療方案,若血制品配比不當,則易引起受、供不匹配的問題,不僅無法提供有效的代償治療,且可導致不良風險的升高,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臨床安全[9]。而發(fā)血至輸血間隔過長、職業(yè)暴露以及血液污染等事故的發(fā)生則多是由于血站工作人員操作不嚴謹?shù)仍蛩?,對受血者治療方案的實施具有較大影響[10]。對此,該文實施了相應的血站輸血檢驗質量控制措施,通過血液采集管理、血液鑒定管理、配血管理、血液發(fā)放管理以及后續(xù)跟蹤管理等方案的實施,對其血制品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嚴格的監(jiān)管與篩查,從其應用結果可見,實施質控管理后的觀察組在輸血過程中的安全事故發(fā)生率明顯要小于未實施質控管理的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血站輸血檢驗質量控制的實施可顯著減少其安全事故的發(fā)生概率,可為患者提供更為安全的輸血治療條件[11]。此外,經(jīng)檢驗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的凝血酶原及纖維蛋白原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在輸血過程中,患者在進行大量、快速的輸血治療時,可導致自身凝血因子的過度稀釋或缺乏,從而引起滲血以及持續(xù)性出血等異常情況的發(fā)生[12-13]。而血站輸血檢驗質量控制的實施,大大降低了受血患者凝血因子的稀釋問題,對其出血風險具有積極的預防價值[14]。綜合以上可見,通過血站輸血檢驗質量的管控,可有效減少不良事故的發(fā)生,同時緩解患者的出血狀況,對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風險具有積極的管控作用[15]。而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輸血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也充分驗證了以上觀點,有效表明了血站輸血檢驗質量控制對臨床輸血安全性的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輸血治療方案通常存在較多的風險因素,需積極加強血站對血液管理質量的把控,建立規(guī)范化、標準化、系統(tǒng)化的質控體系,排除輸血時的各種潛在危險因素,以此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風險,保證臨床用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