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作為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符號,它并不只是簡單地表達文化現(xiàn)實,更是體現(xiàn)著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思維習慣。習語可以說是語言一種特殊的表達形式,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日積月累而形成的。其語義上的約定俗成性反映了習語形成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和各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及審美情趣,賦予了習語強烈的民族性特征。
社會語言學是一門研究語言與社會“共變”關(guān)系的學科。陳原對其如是解釋道:“語言是一個變數(shù),社會也是一個變數(shù),語言和社會這兩個變數(shù)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互相接觸而引起互相變化?!闭Z言社會化(Language Socialization)這一觀念更是把語言看作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習語是一個民族通用語言在社會交際中的一種語言變體,因社會環(huán)境不同、文化不同,不同民族的習語呈現(xiàn)出各不相同的特征。習語的存在充分地體現(xiàn)了社會對語言的影響。
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是社會對語言的影響的一種重要體現(xiàn)。文化對于習語的形成更是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寧可食無肉,不可食無豆”等中國習語,西班牙語習語中也有很多與飲食有關(guān),借此以生動靈巧又簡潔的方式來表達復雜的含義和情感。
與所有習語一樣,西班牙語習語的語義同樣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不是其內(nèi)部各組成成分的總和。我們在理解西班牙語習語的時候萬萬不可逐詞解讀其含義,或?qū)⒔M成詞的字面義簡單相加,而是應該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否則會犯望文生義的錯誤。比如,“meter la pata”的意思是“搞砸”,而與“pata(蹄子)”毫無關(guān)系;“tomar el pelo”的意思是“取笑”,和“pelo(頭發(fā))”并沒有關(guān)系。
西班牙語習語是約定俗成的,而不是通過某種固定、有規(guī)律可循的法則編造的。這意味著,無論是其組成部分的含義還是語法結(jié)構(gòu),都很可能是隨意的、不符合西班牙語正常語言邏輯的。比如上文提到的“meter la pata”,其中沒有任何一個詞的意思與“搞砸”有關(guān)聯(lián)。而這可能是在特定語境下形成的一種特殊表達,可能受到某種社會因素的影響而被賦予這樣一種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含義。所以切忌用慣用思維刻板地去解讀西班牙語習語。
很多西班牙語習語有雙重含義,即字面義和引申義。有時二者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比如“echar una mano”,其字面義為“伸出一只手”,引申義則為“援助”;“tirar la toalla”字面義為“扔掉毛巾”,引申義為“放棄”。
語義上的象征性賦予了習語一種靈巧婉轉(zhuǎn)、生動形象的獨特魅力。這一特征在西班牙語習語中尤為顯著。它通常是通過比喻的方式來表現(xiàn)的。在西班牙語習語中,大多數(shù)是通過隱喻來構(gòu)筑其語義的。比如用“sacar la espina(取出魚刺)”來比喻“除掉壞事”,以“espina(魚刺)”來象征“壞事”;當然也有明喻,比如狐貍詭計多端,因此以“zorro(狐貍)”來象征“狡猾之人”——“ser como un zorro(像狐貍一樣)”。
特定的社會群體在長期的共同勞動和生活中會形成特定的風俗、特定的文化,而年深日久,這又會逐步成為這個社會群體默認的、共同遵循的習慣法則一般對其生活的方方面面產(chǎn)生影響、產(chǎn)生作用。這種影響包括對人們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等的影響。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語言在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下是不斷變化的,由此有方言、美式英語與英式英語之分,以及習語等的存在。因此某種特定的文化造就了特定的語言變體,西班牙的飲食文化對西班牙語習語這一變體的筑成作用不容小覷。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各社會群體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飲食文化自然也各有迥異。中國北方適合種植小麥,因此以面食為主;而南方多雨,適合種植水稻,因此主食是米飯。生活在草原上的群體以放牧為主,因此食物的主要構(gòu)成是各種奶制品和肉類;而生活在海邊的以打漁為主,因此常吃海鮮。西班牙位于地中海域,氣候受海洋影響,大部分地區(qū)適合種植的谷類作物是小麥、大麥。小麥用來磨成面粉,制作面包,成為西班牙人的主食。眾所周知,西班牙是世界葡萄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可用來釀酒的大麥加上盛產(chǎn)的葡萄讓葡萄酒成為西班牙人不可或缺的日常主要飲品。因此,在西班牙,葡萄酒(vino)與面包(pan)分別是“飲”與“食”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那么自然,圍繞pan與vino這兩種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產(chǎn)生的習語數(shù)不勝數(shù)、各式各樣,所反映和體現(xiàn)的則也輻射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對于西班牙人來說,面包是最主要的食物,是必需品,所以“pan”寓意著“生活”、“物質(zhì)基礎”、“生存之本”等,有時也代表食物總體這一概念。比如“ganarse el pan”,表面意思是“為自己獲得面包”,而實際是指“謀生”。因為每天都會吃面包,面包是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東西了,所以“pan”經(jīng)常形容“普遍”、“司空見慣”。比如“Hay más refranes que panes(諺語比面包還多)”是表明“諺語很多,處處皆是”;用“el pan de cada día”來形容“老生常談”或“家常便飯”。
面包是重要的主食,對人體有益,故常用“pan”象征那些美好的人或事物。比如說某人“ser un pedazo de pan(是一塊面包)”,即表示這個人善良忠厚,是個好人。
面包的主要成分是小麥,葡萄酒的生產(chǎn)主要需要大麥和葡萄,這些都是西班牙的主要種植作物,因此,面包和葡萄酒在習語中的同時出現(xiàn)通常與莊稼收成有關(guān)。比如,Abril frío,mucho pan y poco vino(四月氣候寒冷,產(chǎn)糧多而產(chǎn)酒少)。
如前文所說,在西班牙,葡萄酒與面包分別是“飲”與“食”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因此“pan”與“vino”在一起象征著“飲食”或“吃喝”。Con pan y vino se anda el camino,有了面包和酒就可以前行,表明解決饑渴才能解決其他問題。
習語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經(jīng)久不衰是因為它融合了種種社會因素以及相應社會背景下的文化,并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融合新的元素。社會不同,該社會群體所擁有的文化便不同,語言變體也不盡相同。正如前文提到的,面包與葡萄酒是西班牙飲食的主要構(gòu)成,因此圍繞其形成的習語繁多且影射著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不會將其更改為米飯與牛奶或饅頭與果汁等。
綜上所述,學習一門語言不單單是學習它的語法、它的發(fā)音或僅僅學習如何用這種語言進行表達,更要了解其背后的社會文化的影響。習語恰恰是最能反映這一點的。因此,我認為不管是何種語言的學習者,學習并探析該語種的習語不僅有助于深入地了解該民族的文化、歷史、習俗等,還能更加靈活、恰當?shù)剡\用這門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