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
宏偉堅固的城門、華貴壯麗的宮門、森嚴肅穆的衙門,這“三門”,是中國古代官式建筑之門的重要類型。
宮門,就是宮殿之門,是建筑中等級最高的皇家之門、天子威儀的象征。與紛繁多樣的民間建筑之門相比,宮門凝固著封建王朝的政治禮儀,表現(xiàn)出更為濃厚的倫理色彩和鮮明的等級觀念。
作為皇家建筑之門,宮門必然要求體現(xiàn)“皇權至上”、“唯我獨尊”的思想,因而在建筑設計上表現(xiàn)的比較宏偉、壯觀。
宮門種類繁多,名稱多樣。如皋門(宮殿的外門)、應門(宮殿的正門)、掖門(宮殿正門旁的邊門)、路門(宮殿最里層的正門)、雉門(天子五門之一)等。每一重宮門的規(guī)格、形制、命名等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而且出入制度嚴明。如午門正中開三門,兩側各有一座掖門,俗稱“明三暗五”。五個門洞各有用途:當中的正門為皇帝專用,不過皇帝大婚時,皇后乘坐的喜轎可以由此進入,殿試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也可由此出宮;東側門供文武官員出入;西側門供宗室王公進出;左右掖門只在舉行大型活動時開啟。
朱色宮門是表示皇室尊貴的重要特征。朱戶還被納入“九錫”之列,九錫即天子賞賜給諸侯大臣的九種禮器,以表彰其殊勛茂績,是天子對諸侯大臣的最高禮遇。
除顏色外,門釘和鋪首也是區(qū)別宮門與其他建筑等級的重要元素。鋪首是具有驅邪意義的建筑門飾,常作虎、螭、龜、蛇等形,造型精美。宮門多用龍頭、銅質,取真龍?zhí)熳又狻Ec其相對,親王和公王則用獸面、銅環(huán),公侯及一二品官員用獸面、錫環(huán)。三品以下官員不能使用獸面鋪首,僅以素面底座添加門環(huán),三品至五品用錫環(huán),六品至九品用鐵環(huán)。
朱門、龍頭鋪首,成為當時社會最高等級的象征,封建禮儀秩序被凝固其上,盡顯帝王之尊。
門釘在古代又稱為“浮漚釘”,“浮漚釘”就是水面上的氣泡。雄厚平整的實拼板門上一排排碩大的金色門釘,使得禁錮森嚴的大門不僅顯得堅固、威嚴,更呈現(xiàn)一種輝煌的氣氛,倍增建筑的壯麗之美。
門釘最初的設計出于構造的需要,在木板和穿帶部位,釘上鐵釘以防止門板松散。但由于鐵釘釘帽露在門表面有礙觀瞻,為美觀起見,人們將釘帽打造成泡頭形狀,于是,就兼有了裝飾功能。
對于門釘?shù)臄?shù)量,明代以前無明文規(guī)定。到了清代,就有了等級規(guī)定。只有宮門才可以使用最多的“九行九列”,九路門釘體現(xiàn)最高等級的門釘排列。親王府、郡王府、廟宇等,隨著地位、級別的不同,門釘數(shù)與排列也不相同。
一般親王府邸是縱九橫七,世子府邸是縱七橫五,公爵府門是縱橫各七,侯爵以下至男爵是縱橫各五。除了宮門,其他門只能用鐵制門釘,不能用銅制的;平民百姓家則根本不能用門釘。
《陋室銘》云:“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就是因為普通人家的門板上光滑平亮不能帶任何東西,所以才有“白丁”這一代稱。
因為九五之尊的帝王生活在皇宮之中,所以宮門的守衛(wèi)極為森嚴。
眾所周知,唐朝時期因為宮門守衛(wèi)不嚴,出現(xiàn)了“玄武門之變”等政變、宮變,甚至動搖了江山。
所以宋朝吸取了唐朝的教訓,在宮廷門禁制度上更為重視和嚴苛。
當時對于宮門侍衛(wèi)的值班制度有詳細的規(guī)定,《宋刑統(tǒng)》記載,“諸于宮城門外若皇城守衛(wèi),以非應守衛(wèi)人冒名自代及代之者,各徒一年”。就算是有正經(jīng)身份的侍衛(wèi),若要互換班,也必須經(jīng)過上頭兒批準才行,否則也得論罪。要是有人前來夜扣宮門,侍衛(wèi)不經(jīng)請示便擅自開門,也要處三年以上的刑罰,并流放千里。
在宋仁宗時期,有一天夜里宮中突然失火,聞訊趕來的宰相、大臣都心急如焚,準備帶著侍衛(wèi)入宮救火,但由于嚴格的宮廷門禁制度,根本進不去。宰相呂夷簡帶著眾人繞了一大圈將所有的宮門敲遍,都未能進去。直到天亮以后東華門開啟,眾大臣才得以進入宮內。而此時的大多數(shù)宮殿都已被火燒成廢墟。在這樣緊急的情況下,宮門都不得隨便開放,由此可見宮廷門禁制度是多么的嚴格。
這么嚴苛的門禁制度,對違反之人的處罰究竟重到了什么程度呢? 當時的宋朝律法是這樣規(guī)定的:根據(jù)情節(jié)的輕重度和夜扣宮門的所在地點,處以杖責的刑罰,分別是“殿門杖九十,宮門及宮城門杖八十,皇城門杖七十,京城門杖六十”。所以說杖責六十都是輕的,因為位置離皇帝越近,刑罰就越重,這是為了保證皇帝的人身安全。
故宮又名紫禁城,它坐落在北京的中軸線上,是中國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木質結構古建筑群。
依其布局與功用,規(guī)模宏大的紫禁城被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紫禁城的門,又分五段,分別為皋門、雉門、庫門、應門、路門,在清代時分別對應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各門之內兩側排列著整齊的廊廡,層層院落遞進,盡顯威嚴。
午門是故宮的正門,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逢年過節(jié)官民同樂舉行各種活動的地方。在電視連續(xù)劇里,經(jīng)常會聽到“推出午門斬了!”等話語,午門成了傳言中處決死刑犯的場所。實際上是以訛傳訛,斬首從來不在午門舉行。明朝時,這里曾經(jīng)處罰過大臣,稱為“廷杖”,處罰地點在御路西邊的空地,但有時下手重了也會打死,所以被傳成了殺人的地方。
神武門是故宮最北面的城門,是參觀故宮的必經(jīng)之門。在明朝時它叫“玄武門”,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現(xiàn)在為故宮博物院的北門。1924 年11 月4日,神武門見證了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神情落寞地走出了紫禁城。
東華門是紫禁城東門,又叫鬼門,為什么呢?
原來清代皇帝、皇后、皇太后死后,他們的棺材皆由東華門出。故宮南、北、西三門都設九路門釘,獨獨東門是八行九列,有人說就是因為東華門主喪,所以用陰數(shù)門釘。不止是這樣,這道門還有段野史,據(jù)說有天晚上東華門的城門上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古裝女子,坐在城門上彈起古箏,過半個小時左右才自動消失。
西華門是紫禁城西門,與東華門遙相對應,出西華門正對皇家園林西苑。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諸園,多由此門而出。當年乾隆皇帝八旬萬壽節(jié),西華門以外,經(jīng)西直門以至海淀一帶,沿途張燈結彩,預設彩棚樂戲,隆重慶賀。清朝末期,八國聯(lián)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一行便是由西華門離宮倉皇西逃的。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古稱承天門,是宮城南向的第一重門。門前的金水河上,架起漢白玉石虹橋7 座,稱外金水橋。中間一座橋稍寬,欄桿的柱頭雕蟠龍,橋面只許皇帝通過,俗稱“御路橋”;左右兩座橋,欄桿的柱頭雕荷花,橋面只許王公通過,俗稱“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俗稱“品級橋”;最靠邊的兩座普通浮雕石橋,才許四品以下官員等行走,俗稱“公生橋”。
天安門前后還有兩對建造于明代的華表,高近10 米,頂端蹲著神獸“犼”。天安門前華表上的犼臉朝宮外,被稱為“望天犼”、“望君歸”;天安門后面的犼臉朝宮內,被稱為“望君出”,意為勸皇帝走出深宮了解民間疾苦。
明清時期,承天門是皇帝舉行金鳳頒詔禮儀的場所。皇帝頒詔時,將詔書放入龍亭內,由御仗導引,從奉天殿起,抬到城樓上。禮部官員在承天門城樓上宣讀詔書。文武百官在外金水橋南站立聆聽,行三跪九叩大禮。然后禮官將詔書用木制金漆的“金鳳”銜下,從城樓上徐徐降下,落在禮官跪接的云盤上,再把詔書放入龍亭內,送到禮部,謄錄印刷,布告天下。這就叫做“金鳳頒詔”,以顯示皇權至尊、神權至上。
現(xiàn)在,城樓圖案醒目出現(xiàn)在國徽里的天安門,不僅是北京的象征,也是中國國家的象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