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長明
摘? 要? 兒童學科學應是邊動手邊動腦的學習狀態(tài),這種手腦并用的方式正是“做思共生”的體現(xiàn)。在教科學的過程中,通過明確“做思共生”的價值取向和實踐策略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白鏊脊采辈粌H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需求,也契合小學科學的特質,通過這來完善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在“做”與“思”中不斷成長、發(fā)展。
關鍵詞? “做思共生” 小學科學?? 價值取向?? 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2.012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Practice
Strategy of “Doing Thinking Symbiosis” Teaching Science
GU Changm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ffice of Lianyungang Education Bureau,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0)
Abstract: Children's subject learning should be a learning state of using both hands and brain. This way of using both hands and brain is the embodiment of "symbiosis of doing and thinking".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science, we should make clear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practice strategy of "doing thinking symbiosis" to better achieve the teaching purpose. "Doing and thinking symbiosis" not only meets the needs of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but also conform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hrough this to improve teaching activities, students can continue to grow and develop in "doing" and "thinking".
Keywords:"doing thinking symbiosis"; primary school science; value orientation; practice strategy
動手動腦學科學是兒童學科學的應然狀態(tài)。手腦并用,交融共生,符合兒童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契合科學課程的本質屬性。如果將兒童科學學習中的動手表征為“做”,動腦表征為“思”,兩者的互助與融合表征為“共生”,那么“做思共生”無疑是科學教育追求的一種理念,“做思共生”的課堂是一種適合兒童的科學學習新樣態(tài)。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認為:兒童的認知圖式是兒童自身的感覺和運動系統(tǒng)作用于世界的結果。陶行知對“做”與“思”有獨到理解:單單勞力與單單勞心都不算是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須是在勞力上勞心。這些教育觀點都不同程度地體現(xiàn)了“做思共生”的教學意蘊,“做思共生”無疑是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科學教學的應然實踐形態(tài)。
“做思共生”教科學的基本要義:科學教學的過程須順應兒童的年齡特征、認知規(guī)律和科學的內在邏輯,兒童始于科學觀察與實驗,獲得科學現(xiàn)象與事實,注重科學證據(jù)與邏輯,厘清格致變化與事理,詮釋物物演替與克生,體會天地協(xié)調與妙趣,彰顯做思循證與迭代,在看得見的“動手”和看不見的“動腦”之間、在有意思的“做”和有意義的“思”之間窺探大自然的依存之“道”、天演之“理”與物我之“情”。
“做思共生”教科學的價值取向
1.“做思共生”彰顯了身心發(fā)展的育人價值
小學科學教育既包括知識教育,也包括尋求知識過程中所應具備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嚴謹求實態(tài)度等教育。只有這樣才能體現(xiàn)科學教育的多重價值。這就需要從身心協(xié)調發(fā)展的角度來理解身體與身體教育——身心復歸?!白鏊脊采苯炭茖W契合了身心復歸,發(fā)揮身體潛在的可能性和期待性,將身體作為教學意義的發(fā)生場?!白鏊脊采苯虒W形態(tài)以“身體”的解放與自由為根基和底座,更加強調自然、社會與他人對個體存在的意義,更加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體驗世界與價值世界,在自然、社會、他人與自我的融合中探求科學知識的情境化意義。
例如執(zhí)教“保護水資源”時,教師不僅結合“水作為常見的物質”這一概念進行教學,還通過讓學生親歷調查,用圖片感悟、用情境感人、用事實說話、用數(shù)據(jù)思考,明白可飲用淡水的稀少與珍貴,進而體悟節(jié)約用水與保護水資源的價值所在。
2.“做思共生”契合了小學科學的課程特質
科學教育先后經(jīng)歷了由“內容的科學”到“過程的科學”,再到“探究的科學”,最后到當下“實踐的科學”的轉變??茖W教育重心的每一次變革都體現(xiàn)了科學教育思想的飛躍,體現(xiàn)了對科學本質理解的不斷深入。小學科學是一門注重實驗觀察和活動操作的實踐性課程,其內容以方法性知識為主,讓學生通過實驗活動鍛煉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白觥斌w現(xiàn)了活動的特性,與方法性知識的習得方式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從三類知識所對應的習得方式看,“做中學”上面接著“記中學”,下面連著“思中學”,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白鏊脊采狈峡茖W課程的特質,使得科學學習方式更具豐富性、多樣性、完整性和深刻性。
在學習生命科學領域內容時,學生往往需要先到大自然中去找尋、觀察、記錄、調查、描述生物體,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生物事實,積累大量的生物現(xiàn)象,形成鮮活的生物表象。無論是資源調查、現(xiàn)場考查、圖樣表達、資料分析,還是種植、養(yǎng)殖等科學活動,既包含事實性知識,也包含方法性知識。在課堂上,再基于學生已有的具身的事實性知識和方法性知識,輔以“教師—學生—教材”的多維雙向互動,通過厘清眾多生物的共同特征,歸納概括出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區(qū)別,進而逐步對生物進行層級分類,認識地球上生物與環(huán)境的互利關系,滲透生物多樣性、豐富性與統(tǒng)一性的價值取向。
3.“做思共生”建構了有意義的學習經(jīng)歷
“做思共生”將知識學習與學生的經(jīng)驗、情感、價值觀以及生活結合起來,將教與學從認知領域的知識學習拓展到對學習過程本身的意義建構,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探究中發(fā)現(xiàn)知識與經(jīng)驗、生活的聯(lián)系,并對正經(jīng)歷的學習活動做出積極的價值判斷和意義領悟?!白鏊脊采苯嬘幸饬x的學習經(jīng)歷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有效獲得知識技能。學習的過程是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做思共生”教科學讓學生充分利用原有的認知結構,通過主動建構來獲得科學知識,并通過循序漸進的鞏固和由易到難的練習,逐步形成科學技能。二是發(fā)展思維能力。思維可分為感知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和辯證邏輯思維。這四種思維方式之間沒有明確界限,常常讓學生在學習科學過程中多種思維協(xié)同作用,在“做思共生”的循環(huán)往復中發(fā)展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三是提升科學思想。比知識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重要的是思想??茖W思想是科學知識和方法的結晶。小學科學盡管是初步的、簡單的知識,但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思想。而思想無法直接傳輸給學生,只能在學習科學過程中通過“做”與“思”來滲透、感悟和提升。四是受到情感教育?!白鏊脊采苯炭茖W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思維特征,在潛移默化中引發(fā)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tài)度,豐富積極情感,培養(yǎng)學習意志。
STEM教育是當下科學教學改革的重要趨勢,試圖把學生學習到的零碎的科學知識與機械過程轉變成一個探究世界相互聯(lián)系的不同側面的過程,強調學生在“雜亂無章”的學習情境中的設計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為“做思共生”教科學提供良好的載體。例如常見的“橋”這一項目,學生先表達出對橋的已有認知,再搜集完善更多的關于橋的知識,包括橋的發(fā)展史,進而萌發(fā)出橋的迭代原因是什么。接著通過實踐研究,明確改變物體形狀可以改變物體的承受力。然后通過實驗認識到不同橋的承受力不同,認識到結構與功能相關聯(lián)。明確每一種橋有什么優(yōu)缺點,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適當?shù)臉虻男螤?。最后讓學生建造一座“真實的橋”,讓他們從交通問題、確認需求、約束條件、可行分析、技術儲備、方案設計、圖樣表達、成本核算、制作周期、模型驗證、工程建設等諸多方面進行嘗試、完善與操作。在整個項目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讓學生參與“做”“思”交融的實踐活動,綜合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做思共生”教科學的實踐策略
1.學習內容與生活經(jīng)驗相對接
學生是認知主體,更是經(jīng)驗主體。作為“生命·實踐”形態(tài)的科學教學,理應承擔促進學生科學活動經(jīng)驗生長的重任。教師的使命就是將科學的邏輯轉化為學生能夠學習理解的心理邏輯。邏輯的間接經(jīng)驗就變成了學生的直接和個人的經(jīng)驗,即把教材的各個知識恢復到它被抽象出來前的經(jīng)驗。這樣心理學化了的教材就變成學生的教材,并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相匹配,從而可以和學生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交互作用,并促進學生經(jīng)驗的生長。許多科學學習內容都可以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找到背景,其內容的選擇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貼近現(xiàn)實生活,借助已有知識,找尋現(xiàn)實生活與科學之間的“生長點”,讓新知在學生的心田自然生長,讓經(jīng)驗的改造與重組像呼吸一樣自然生發(fā)。在科學學習中,生命科學領域的內容具有豐富性、多樣性、動態(tài)性的特征,更加契合學生的“經(jīng)驗世界”。學生在經(jīng)歷培育、觀測、調查、種植與養(yǎng)殖等具身性、親歷性、實踐性的活動中,獲得對生物體的直接體驗,完成科學經(jīng)驗向科學概念的轉化,逐漸建構并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提供重要的經(jīng)驗支撐,從而形成生物體結構與功能、遺傳與變異、局部與整體、生物與環(huán)境、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tǒng)一的觀點。
2.學習方式與認知規(guī)律相適應
杜威把學習分為三個階段:4—8歲通過活動而學習,學的是“怎樣做”的知識,方法是“從做中學”;8—12歲為自由注意學習,這時可以學習間接知識,但間接知識的學習必須整合在直接知識中;12歲以后則屬于反省注意階段,學生從此開始掌握系統(tǒng)性和理論性的科學知識及其變化規(guī)律。顯然,小學階段的學習應以“從做中學”為主,“具體形象”是學生認知的主要特征。因此,科學課堂學習的方式應該適應學生,更多地采用具體直觀與生動形象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潛移默化中理解科學知識的本質。在組織探究活動時,要根據(jù)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針對性地開展引導性探究、指導性探究和自主性探究。探究活動的設計要基于兒童的視角,具有生活化、真實化、趣味化的特點。設計模擬表演、科學游戲、模型制作、現(xiàn)場考察、科學辯論等學習方式,要符合學生的天性,讓他們體驗與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與方法,在“做”與“思”的迭代中促進其對科學概念的理解,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層級和科學思維水平。
3.學習過程與互動交流相融合
課堂學習是生命體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學習個體的“做”與“思”通常具有內隱性和一定的獨立性?!白觥迸c“思”的成果只有表達出來,其正確性、合理性、深刻性才能得到恰當?shù)脑u價,“做”與“思”的迭代才得以實現(xiàn),進而新一輪的“做”與“思”由此萌芽、生長。學生學習科學的過程應該建立在自己的“做”與“思”的基礎之上,并充分發(fā)揮同伴之間互動交流的作用。學生個體的思維不盡相同,其認知過程也各有局限。分享與交流不僅有助于學生自覺整理自己的思考過程與成果,而且有助于他們在交流、分享和碰撞中進一步完善已有的思考和感悟,進而獲得更多有價值的體驗。
例如,在科學學習中學生要針對學習的過程與結果開展深入研討與交流,運用科學語言、結構圖例、思維導圖等對科學現(xiàn)象、事實、變化、規(guī)律進行多元表征,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式,將“做的樣子”與“思的表現(xiàn)”外顯化,在操作與思維的碰撞中不斷修正與完善自己的觀點,走向深度理解,形成尊重事實、樂于探究、與他人合作的科學態(tài)度。
4.學習歷程與全面發(fā)展相同步
學生通過科學課堂不僅能獲得知識技能,還要發(fā)展思維與感悟思想,更為重要的是形成終身受用的核心素養(yǎng)。教是為了更好地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確保學生的實踐過程;適時滲透現(xiàn)實場景,適當呈現(xiàn)知識原型,適度運用直觀手段,適恰指導實踐操作;將知識化抽象為具象,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化客體為主體。這樣方能讓學生的學習歷程蘊含著價值關懷,特別是學生的情感指向、個性理解、行為習慣、話語方式等。小學科學倡導以項目學習、研究性學習、STEM跨學科學習等綜合性學習形式,旨在打破學科界限,將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信息等學科進行統(tǒng)整,讓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來應對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問題,促進知識與能力融會貫通,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科學問題,讓科學知識回歸自然、回歸生活、回歸發(fā)生場,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促進學生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
總之,“做思共生”是一種理想的教育,也是一種智慧的教育。“做思共生”教科學是建立在教育學、心理學、美學和哲學內涵基礎上的一種教育境界?!白鏊脊采苯炭茖W具有獨特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白鏊脊采钡慕虒W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開始學習,在動腦思考中理解知識,在做思交互中轉識成智,在“做思共生”中提升思想。這樣,學生在“做”與“思”的迭代中自我豐富、自我建構、自我完善、自我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