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玲
(江蘇省海濱療養(yǎng)院檢驗科 江蘇 連云港 222042)
乙型肝炎是一種傳染病,其主要表現為肝臟發(fā)生病變,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其在臨床上的主要有食欲減退、惡心、上腹部不適、肝區(qū)痛、乏力等表現癥狀[1]。部分患者患病后肝功能會受到損害,且可能有黃疸發(fā)熱癥狀。有些患者若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發(fā)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在臨床上作為肝臟蛋白代謝的生化指標的血清蛋白,也可作為反映患者肝功能的有效指標,若患者發(fā)生慢性肝炎肝硬化時,其血清白蛋白會較少,球蛋白水平也會有所升高[2]。乙肝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都造成嚴重消極影響,因此對乙肝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患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將乙肝患者體內的免疫球蛋白各項指標與健康人員做對比,目的在于分析其對于乙型肝炎的診斷、治療的臨床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抽取我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期間就診的乙型肝炎患者51 例為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6 ∶25,年齡為35 ~50 歲,平均年齡為(42.64±5.19)歲,另抽取同一時間段到我院行健康檢查人員51 例為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7 ∶24,年齡為34 ~49 歲,平均年齡為(41.64±5.93)歲,兩組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臨床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本次經本院醫(yī)學倫理會批準通過。
(1)納入標準:所有觀察組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 年版)[3]中對于乙型肝炎的診斷標準,即近期出現包括尿黃、眼黃和皮膚黃疸等癥狀;肝臟生化檢查結果顯示異常,體內血清膽紅素升高;HBsAg 檢測呈陽性等。
(2)排除標準:自身心、肝、腎功能受到損害者,使用抗生素等免疫調節(jié)劑不足8 周者、精神狀態(tài)不佳且患有精神疾病者均不納入此次研究。
(1)所有對象的樣本為空腹12 h 后的靜脈血5 mL,使用離心機以3 000 r/min 的速度進行10 min 的血清分離,將分離出的血清置于抗凝管,放入零下20℃冰箱中備用。
(2)采用免疫比濁法對兩組研究對象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各項指標進行檢測并記錄,采用氧化酶法對血清總膽紅素指標進行檢測并記錄,檢測設備均為貝克曼庫爾特公司提供的AU58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1)分別觀察兩組檢測結果的免疫球蛋白各項指標,具體包括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以及免疫球蛋白A(IgA)三種,IgG 正常范圍指標為8 ~17 g/L, IgM 正常范圍指標為0.29 ~3.44 g/L,IgA 正常范圍指標為0.72 ~4.29 g/L[4]。
(2)對乙肝患者治療前后的免疫球蛋白各項指標以及血清總膽紅素(TBIL)指標進行對比分析,血清總膽紅素正常范圍指標為1.7 ~17.1 μmol/L[5]。
數據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 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使用例數n 及(%)表示,計量資料使用(± s)進行表示,分別采用χ2及t檢驗,P<0.05 表示數據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對乙肝患者和健康人員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指標對比后可看出,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免疫球蛋白指標對比(± s,g/L)
表1 兩組研究對象免疫球蛋白指標對比(± s,g/L)
組別 n IgG IgM IgA觀察組 51 18.61±3.28 4.97±1.15 4.87±1.25對照組 51 10.11±3.07 4.01±0.27 3.03±1.62 t 13.512 5.804 6.422 P 0.000 0.000 0.000
通過對乙肝患者治療前后的免疫球蛋白及TBIL 指標對比后可看出,治療后的各項指標均低于治療前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乙肝患者治療前后的免疫球蛋白及TBIL 對比(± s)
表2 乙肝患者治療前后的免疫球蛋白及TBIL 對比(± s)
組別 n IgG/(g·Lˉ1) IgM/(g·Lˉ1) IgA/(g·Lˉ1) TBIL/(μmol·Lˉ1)治療前 51 18.61±3.28 4.97±1.15 4.87±1.25 161.11±52.98治療后 51 16.18±2.89 3.41±0.41 3.97±1.35 97.11±32.98 t 3.970 9.125 3.493 7.324 P 0.000 0.000 0.001 0.000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的病原為乙肝炎病毒。其慢性乙肝病毒檢測結果為陽性,發(fā)病部位為人體肝臟,患者的發(fā)病特征一般為乏力、惡心、腹脹、蜘蛛痣等。在我國乙肝的主要傳播原因為家族傳播,其中主要是以母嬰垂直傳播為主,許多小兒患者在嬰幼兒時期也極易發(fā)生感染,除此之外很多人由于自身經濟條件受限、或者自身缺乏預防意識,為及時進行乙肝疫苗的接種,而導致乙肝病毒的預防難以被貫徹[6]。HBV 的潛伏期較長,一般為3 個月左右,在患病初期往往癥狀不夠明顯,也有部分患者不會出現明顯的體征變化,者也很容易造成乙肝的漏診。HBV 感染曾是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但目前隨著基因工程疫苗的生產和投入,此病疫苗普及范圍愈發(fā)廣泛,HBV 的感染率也在逐年下降。其傳染性較強,主要傳播途徑為血液傳播,經母乳喂養(yǎng)的母嬰間也可能傳播,若在醫(yī)院中未執(zhí)行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或者人為使用受污染或未嚴格消毒的針管、采血器等也有可能造成醫(yī)源性傳播。臨床上一般是對患者進行血清酶學檢測、血清蛋白檢測、血清膽紅素檢測、以及凝血酶原時間觀察來診斷乙型肝炎,本研究中應用的免疫球蛋白是免疫活性分子中的一類,免疫球蛋白是化學結構上的概念,所有抗體的化學基礎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并不都具有抗體活性[7]。免疫球蛋白指標在人體肝功能受到損害時各項指數會產生明顯變化,可用于反映人體內發(fā)生感染的情況。血清膽紅素是體內衰老紅細胞裂解釋放的血紅蛋白所產生的,可通過血液運至人體肝臟,在人體干細胞作用下生成,其本質是蛋白質,血清膽紅素可以有效鑒別黃疸,并且肝在膽紅素中有攝取、結合及排泄功能,血清膽紅素指標也能有效反應人體肝臟功能的損害程度。
本文中,通過對兩組研究對象血清內的免疫球蛋白各項指標檢測對比后,從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內乙型肝炎患者的IgG、IgM、以及IgA 的平均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而乙肝患者經治療后,三項免疫球蛋白指標以及TBIL 指標較治療前也有顯著的下降(P<0.05)。
綜上所述,將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檢驗用于乙型肝炎患者,對其臨床診斷有積極意義,根據患者經治療后血清總膽紅素變化情況,以此肝判斷功能的恢復情況,可實現乙型肝炎患者的早診斷、早治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應用[8ˉ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