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小霞,孫 甜
(大埔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 廣東 梅州 514299)
肝細胞中因多種因素發(fā)生脂肪堆積情況,稱為脂肪肝。臨床上脂肪肝發(fā)生率明顯提升,嚴重威脅人們的身心健康。脂肪肝疾病在早期無顯著癥狀,影響臨床癥狀準確性。脂肪肝常伴有發(fā)胖、乏力等情況,因此極易出現(xiàn)誤診情況[1]。不良飲食習慣、生活習慣、遺傳因素等均可引發(fā)脂肪肝,如不能盡早診斷和治療,病情會持續(xù)發(fā)展,成為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等,對患者人群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2]。因此盡早診斷脂肪肝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納入80 例2017 年2 月—2020 年2 月我院就診的脂肪肝患者作為實驗組,其中男性有46 例,女性有34 例,年齡25 ~70 歲,年齡均數(shù)為(47.32±2.16)歲;納入80 例2017 年2 月—2020 年2 月來我院進行健康檢查體檢的人員作為參照組,其中男性有52 例,女性有28 例,年齡26 ~70 歲,年齡均數(shù)為(47.21±2.29)歲;組間一般資料數(shù)據(jù)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
納入標準:(1)實驗組人員均經臨床相關肝組織活檢診斷,確診為脂肪肝的人員;(2)全部患者了解本組研究,并自愿簽署醫(yī)院提供的協(xié)議,保證積極配合研究進行;(3)我院倫理委員會了解研究內容,并予以支持和批準。
排除標準:(1)伴有精神異常的患者;(2)伴有嚴重器質性疾病的患者;(3)存在肝臟組織嚴重損傷的患者;(4)對研究了解,但不能全程參與的患者。
對全部研究人員均實施肝功能與血清學指標水平檢測。抽取所有患者的空腹靜脈血,抽取5 mL 血液標本,對其進行離心,離心時間為5 min,轉速為3 000 轉/min,將血清進行分離,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其進行檢驗,使用酶法對TC、TG、LDLˉC、HDLˉC 水平進行測定,應用速率法對血清指標AST、ALT、rˉGGT 水平進行測定。
對各人員的血清學指標水平、肝功能指標水平等進行檢驗。肝功能指標水平:TC 處于5.23 ~5.72 mmol/L 之間、TG 處于0.56 ~2.20 mmol/L 之間、LDLˉC 處于3.14 mmol/L 之下、HDLˉC 處于1.04 mmol/L 之上。血清學指標水平:AST 處于0 ~50 U/L 之間、ALT 處于0 ~40 U/L 之間、rˉGGT 處于0 ~60 U/L 之間。
數(shù)據(jù)應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計算,運用χ2對計數(shù)資料進行檢驗,表示方式為(%)率;運用t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表示方式為(± s) ;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照組T C、T G 水平較低于實驗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LDLˉC、HDLˉC 水平經比較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學指標比較(± s,mmol/L)
表1 兩組血清學指標比較(± s,mmol/L)
組別 n TC TG LDLˉC HDLˉC實驗組 80 6.42±1.26 2.65±1.52 1.32±0.58 3.14±1.32參照組 80 4.31±1.03 1.18±0.54 1.28±0.54 2.78±1.28 t 11.5965 8.1509 0.4514 1.7512 P 0.0000 0.0000 0.6523 0.0819
實驗組AST、ALT、rˉGGT 水平均高于參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學指標水平比較(± s,U/L)
表2 兩組血清學指標水平比較(± s,U/L)
組別 n AST ALT rˉGGT實驗組 80 51.65±8.24 57.38±15.41 78.48±28.12參照組 80 21.16±4.13 24.32±4.21 27.64±7.41 t 29.5875 18.5103 15.6371 P 0.0000 0.0000 0.0000
現(xiàn)今人們的飲食方式發(fā)生顯著改變,食用大量油炸食品、快餐等人數(shù)明顯增多,導致人體中堆積大量脂肪,進而發(fā)生脂肪肝,如不能第一時間進行治療,極易發(fā)生糖尿病、病毒性肝炎、腦梗等情況[3]。脂肪肝的發(fā)生會使肝臟出現(xiàn)纖維化,進而發(fā)生肝硬化,嚴重可致死。有關資料顯示,脂肪肝患者早期未獲得有效救治,對影響肝臟功能,因肝纖維化造成血液中脂質堆積,對心腦血管造成影響,進而發(fā)生心血管問題。長時間存在脂肪肝的患者,其極易與腦梗死、糖尿病、心肌梗死等疾病合并發(fā)生,其發(fā)生率比正常人員要高。因此早期診斷對脂肪肝情況進行準確顯示,使疾病得到有效治療和改善[4]。
一般情況下,輕度脂肪肝無明顯異常情況,中度、重度脂肪肝病程變長,其主要的癥狀發(fā)生明顯改變。因造成脂肪肝的因素不同,臨床上相關癥狀存在一定差異性,主要包含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右上腹或者上腹部疼痛、飲食后腹脹等,不適癥狀在飲食運動后更為明顯[5]。還會出現(xiàn)疲勞乏力、體重減輕等情況?;灆z查結果為肝臟組織腫大,肝區(qū)存在壓痛,脾臟腫大等情況,少數(shù)人員會出現(xiàn)出血傾向,如大便顏色變黑、鼻出血等。病情嚴重者,可發(fā)生下肢水腫、腹水等,還伴有低鉀、低鈉情況,少數(shù)脂肪肝患者存在缺乏維生素癥狀。如周圍神經炎、口角炎、皮膚瘀斑、舌炎、角化過度等情況[6]。長時間以來,脂肪肝確診常采取肝臟活性組織檢查,肝組織穿刺活檢具有一定創(chuàng)傷性和風險,會使患者出現(xiàn)不接受情況,不利于充分進行檢驗。其檢驗中存在取樣誤差、變異觀察等情況,會對病理診斷的準確性造成影響。使用無創(chuàng)性診斷方法對肝纖維化進行診斷,對有價值的指標進行檢測,主要包含影像學檢測和血清生化指標測定等。其中血清指標檢測屬于無創(chuàng)方法,大多數(shù)研究結果顯示與細胞外基質合成、分解等存在直接關系[5]。
對脂肪肝進行活體組織檢驗為診斷金標準,此種檢查需要對患者的肝臟進行穿刺獲取樣本,因此會嚴重損傷肝臟組織,極易出現(xiàn)感染、出血等情況,影響臨床治療配合度。肝功能指標檢查、血清學指標檢查主要經血液提取,對人體中AST、ALT 指標實施檢驗。ALT、AST屬于肝功能指標檢查的主要項目,一般在肝細胞中存在,ALT 在細胞質中存在,AST 在肝細胞細胞質線粒體中存在,肝細胞一旦受損,檢驗血清時會出現(xiàn)ALT,嚴重損傷的患者會檢測出AST 指標。針對TG、TC 而言,其可充分反應脂代謝水平,在人體脂肪過量不能代謝時,血液中TG、TC 水平明顯上升,因此為脂肪肝診斷提供重要數(shù)據(jù)。脂肪肝患者病情發(fā)展,其對肝臟功能的損傷程度加大,有利于AST 進入血液中,使各血清指標水平提升,血清指標可作為肝功能是否損傷的判斷指標,其指標水平越高證實肝功能損傷越嚴重[7]。
在脂蛋白代謝中肝臟具有中心樞紐的作用,肝病發(fā)生時存在脂蛋白分解和合成障礙,肝功能衰竭患者十分明顯。進而發(fā)生TG 異常情況,血漿膽固醇脂含量明顯降低,其膽汁淤積性肝病時,血漿游離膽固醇、總膽固醇含量明顯升高。脂肪肝患者存在各類高脂血癥。
結果顯示,參照組TC、TG 水平低于實驗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LDLˉC、HDLˉC 水平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AST、ALT、rˉGGT 水平均高于參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在脂肪肝臨床診斷中對血清學指標和肝功能指標進行檢測,可對脂肪肝患者作出診斷,為臨床制定治療計劃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