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梅,陳凱靖,劉 闖
(廣東省中醫(yī)院大德路分院急診留觀科 廣東 廣州 510120)
急性心力衰竭是急診科最常見的急危重癥之一,以肺水腫和心源性休克等為最主要也是最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病程進展迅猛,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及時、有效的救治和護理十分關鍵[1]。路徑式護理是指按照某種標準化、流程化的護理方案對疾病進行有效的護理和控制,已達到提高護理質(zhì)量和效果,促進疾病康復的目的[2]。研究表明[3],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疾病救治過程中普遍存在恐懼、煩躁、緊張、焦慮等心理障礙,加上病情容易反復多次發(fā)作,大部分患者均承受著較大的心理負擔,而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對提高治療和護理效果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本研究旨在通過研究探討路徑式護理聯(lián)合積極心理干預在急診留觀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護理效果和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7 月—2020 年6 月我院急診留觀病區(qū)收治的89 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疾病診斷為急性心力衰竭;(2)患者具有正常的認知和交流能力,神志清楚;(3)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呼吸衰竭等嚴重器質(zhì)性疾病者;(2)合并精神異常、惡心腫瘤等。根據(jù)護理方法的不同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44 例)和觀察組(45例)。其中對照組男16 例,女28 例,年齡39 ~95 歲,平均(77.36±12.12)歲;平均病程(10.98±3.54)年;觀察組男19 例,女26 例,年齡32 ~94 歲,平均(78.16±12.86)歲;平均病程(10.84±3.32)年;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1 對照組 進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協(xié)助患者取半坐或者端坐體位,保持雙腿自然下垂;及時進行開放氣道、開通靜脈通道等急救護理,密切配合醫(yī)生搶救;密切觀察并記錄患者的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變化以及神志狀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病情變化;遵醫(yī)囑規(guī)范使用強心、利尿等急救藥物,嚴格記錄24 小時尿量;同時給予心理疏導,及時做好并發(fā)癥的預防護理。
1.2.2 觀察組 進行路徑式護理聯(lián)合積極心理干預。(1)路徑式護理:1)以入觀時間為護理干預縱軸,以診療指導、健康教育、病情評估、飲食調(diào)護、藥物治療、心理指導、休息與活動為護理干預橫軸制定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護理路徑表,并組織全科護理人員共同學習。2)護理人員通過評估患者的病情、心理、性格等特點后對路徑表進行個性化調(diào)整,并嚴格按照調(diào)整后的路徑表實施護理干預;同時依據(jù)路徑表提前一天詳細地向患者介紹當天以及第二天的診療活動安排、治療和護理注意事項、目的和重要性等,讓患者心中有數(shù),且能主動配合。3)定期組織護理人員討論執(zhí)行該路徑表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或問題,持續(xù)改進、完善該路徑表。(2)積極心理干預:1)入觀后及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家庭-社會支持情況等,制定個性化的積極心理護理方案;對于心理障礙較為嚴重的患者進行重點干預,同時鼓勵家屬協(xié)同干預。2)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急性心力衰竭的誘因、病因、臨床表現(xiàn)、診療計劃、預后以及居家康復注意事項等,提高其疾病認知水平,同時幫助患者詳細了解自我身體狀態(tài)。3)及時開導患者,向其闡述健康心理對疾病預后的影響,引導患者以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自身疾病和各種診療活動,培養(yǎng)患者積極的治療信念;4)以患者為中心,建立家庭-醫(yī)院-社會的三角情感支持體系,鼓勵家屬多陪伴、開導患者,共同解決好患者出院后的居家康復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讓患者能安心、舒心的接收治療。
(1)治療效果:根據(jù)《急性心力衰竭診斷依據(jù)和療效判斷標準》進行評判。其中顯效為患者的動脈血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血氧飽和度以及心率等體征恢復至正常水平,呼吸困難、咳粉紅色泡沫痰、發(fā)紺等臨床癥狀完全緩解;干預后心功能分級改善程度≥Ⅱ級。有效:患者的動脈血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血氧飽和度以及心率等體征有所改善、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有所緩解;干預后心功能分級改善程度為I 級。無效:患者的體征、臨床癥狀、心功能等均沒有改善,甚至加重或死亡。(2)焦慮心理:運用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價,SAS 共計20 個條目,標準分得分范圍25 ~100 分,評分≥50 分則表示焦慮心理陽性,評分越高則焦慮心理越嚴重。(3)護理滿意度:運用單位自制的《住院患者滿意度調(diào)查表》進行評價,該調(diào)查表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則患者對住院醫(yī)療護理服務越滿意。
運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運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運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 則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27%,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n(%)]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 A S 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 A S 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AS 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的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SAS 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的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shù) SAS 護理服務滿意度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5 60.78±6.10 45.22±5.72 93.64±7.06對照組 44 61.09±6.53 54.77±3.20 80.66±11.75 t 0.234 9.687 6.336 P>0.05 <0.05 <0.05
近年我國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上升趨勢明顯,目前總患病人數(shù)約為2.9 億,居城鄉(xiāng)人口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心力衰竭患者約為450 萬,導致患者的疾病負擔日益嚴重[4]。急性心力衰竭發(fā)病急且兇險,具有高發(fā)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點,因此需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急救措施,同時輔以高質(zhì)量的護理干預,以達到快速緩解臨床癥狀、及時控制病情以及預防不良事件發(fā)生的目的[5]。因此,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緊急診療過程中,高效的護理干預同樣重要。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路徑式護理聯(lián)合積極心理干預可明顯緩解患者的焦慮心理,提高治療效果和護理滿意度。分析原因在于:路徑式護理是一種較新型的護理模式,具有高效率、流程化以及規(guī)范化的特點[6]。本研究針對急性心力衰竭這一疾病事先制定好臨床護理徑路表,并進行全科培訓,確保護理人員人人都能較好掌握;再結(jié)合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層面的個性化特征,有預見性、計劃性地為其提供系統(tǒng)化、流程化的優(yōu)質(zhì)護理服務,不僅能滿足患者的切實需求,而且能提高護士的工作主觀能動性、工作效率和工作質(zhì)量,確保護理質(zhì)量和護理安全。積極心理干預是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一種有效心理護理模式,旨在通過最大程度激發(fā)和利用人體自身積極的、正向的潛能來提高人體的積極情感、認知或行為[7]。本研究在評估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性格等特征的基礎上,通過詳細的疾病健康宣教來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通過開導、引導、家庭-醫(yī)院-社會情感支持等多途徑的心理干預提高患者的積極治療信念,從認知和信念入手不斷提高患者面對疾病和治療的積極心態(tài)和治療配合度,從而提高疾病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路徑式護理聯(lián)合積極心理干預在急診留觀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應用效果良好,可明顯降低患者的焦慮程度,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