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雙喜 陶君 苘乾峰 郭琦 郭山強威海市中心醫(yī)院脊柱外科,山東264400
Wiltse入路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技術,近年來廣泛應用于治療胸腰段、腰椎骨折以及腰椎退行性疾病[1-2]。但由于中上胸椎椎旁肌解剖比較復雜,目前尚無肌間隙入路治療中上胸椎的報道。在目前ERAS理念的倡導下,本科室采用經改良的Wiltse入路行中胸椎骨折椎弓根螺釘?shù)闹萌?,結合術中撐開螺釘后手法復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男,65歲,因“不慎從高處墜落摔傷腰背部后疼痛、活動受限”入院。入院查體:神志清、精神差,雙肺呼吸音粗,胸廓擠壓癥(+),胸椎中部棘突及椎旁壓痛、叩痛,活動受限,雙下肢感覺肌力未見明顯異常。胸椎正側位X線片示胸7椎體骨折(圖1)。胸部CT示:雙側多發(fā)肋骨骨折、胸7椎體爆裂骨折。胸椎MRI示:胸椎退行性變,胸7椎體爆裂骨折,胸6~11椎體水平椎旁軟組織水腫改變。入院診斷:胸7椎體爆裂骨折、雙側多發(fā)肋骨骨折。入院后血和尿糞常規(guī)、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等實驗室檢查及骨密度、腹部B超、心電圖、心臟彩超檢查結果基本正常。
為患者建立深靜脈通道,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導尿,取俯臥位,透視定位并于體表標記,以病椎為中心,取后正中縱切口,電刀沿后正中線依次切開腰背筋膜、背闊肌、斜方?。▓D2),將切開的肌肉牽向兩側,于中線旁開2 cm左右以手指觸摸最長肌內側肌肉間隙并分離后,將最長肌牽向外側,將胸棘肌、胸半棘肌、多裂肌牽向內側(圖3),手指觸摸胸椎橫突后,以電刀燒灼顯露關節(jié)突關節(jié)外側及橫突上1/3,以上關節(jié)突關節(jié)外側與橫突上1/3為進釘點,胸6雙側椎弓根旋入5.0 mm×40.0 mm定向螺釘2枚,胸8雙側椎弓根旋入5.5mm×45.0 mm定向螺釘2枚,C臂透視見椎弓根螺釘位置滿意。將預彎鈦棒穿入,先鎖緊下位椎弓根螺釘與棒的連接處,然后撐開,結合手法復位,矯正后凸畸形,恢復傷椎高度,最后鎖緊所有頂棒結合部螺帽,復位后行C臂掃描,透視見椎管內占位骨塊較前好轉,椎體高度較前明顯恢復(圖4)。術畢,放置雙側切口引流管,可吸收線縫合兩側腰背筋膜,封閉死腔(圖5、6)。
術后給予心電、血氧監(jiān)護,吸氧,預防性應用抗生素1次。術后2 d拔除切口引流管,7 d后行腰背肌功能鍛煉,14 d在支具保護下下床活動。術后復查提示內固定位置良好。隨訪過程中患者切口愈合好,椎體高度無丟失,釘棒無松動,稍感腰背部僵硬,無明顯疼痛。
胸腰椎骨折作為最常見的脊柱骨折,嚴重的胸腰椎骨折保守治療往往難以達到滿意效果,尤其是爆裂骨折還可能因為活動不當導致脊髓損傷。后路經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是治療胸腰椎骨折常用的治療方法。但傳統(tǒng)后路手術需要將椎旁肌從椎板上廣泛剝離,將椎旁肌牽向兩側,顯露置釘標志。因此,手術切口長,創(chuàng)傷大,出血多,尤其是術后易出現(xiàn)椎旁肌缺血壞死和失神經支配,導致慢性腰背痛、腰背肌無力等并發(fā)癥[3-5],為了減少常規(guī)后路手術對椎旁肌的損傷,Defino HLA等[6]和Choi KC等[7]提出經多裂肌和最長肌間隙的入路用于治療胸腰段椎體骨折的方法,切口長度較前縮小,術中出血量較傳統(tǒng)手術明顯減少。由于從正常的肌肉間隙進釘無需破壞正常的肌肉組織及脊神經后支,大大減少了慢性腰背痛以及腰背肌無力等情況的發(fā)生。
圖1 術前胸7椎體爆裂骨折 圖2術中切開背闊肌、斜方肌 圖3將最長肌牽向外側,顯露肌肉間隙圖4椎體高度明顯恢復 圖5術后創(chuàng)面 圖6手術切口長度
由于中上胸椎椎旁肌肉解剖比較復雜以及骨折數(shù)量少,目前尚無肌間隙入路治療中上胸椎骨折的報道。本科室受Wiltse入路治療胸腰段骨折的啟發(fā),采用改良肌間隙入路治療胸椎骨折,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少、住院時間短、費用低、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2,8-9],但由于胸椎椎弓根螺釘較細小、置釘方法有爭議、術中顯露解剖標志不如傳統(tǒng)手術清晰,為防止脊髓損傷情況發(fā)生,需由有豐富手術經驗的醫(yī)師操作。再就是上胸椎椎旁肌肉解剖更加復雜,此方法能否應用于上胸椎骨折,需進一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