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士姣(內蒙古赤峰市醫(yī)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創(chuàng)傷性骨折亦稱外傷性骨折,指局部骨骼因暴力或意外事故造成斷裂情況,主要發(fā)病部位為四肢。就目前看來,臨床治療創(chuàng)傷性骨折多以手術為主,而手術過后,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原因,患者往往會產生較強烈的主觀疼痛感受,持續(xù)存在的疼痛感會對患者身心造成一定影響,使之出現負性心理(抑郁、焦慮等),而負性心理又會激發(fā)機體應激反應,產生多種不良反應,不利于骨折愈合及預后[1]?;诖?,筆者對我院收治的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進行了分組研究,意圖分析疼痛控制護理對其術后康復進程的影響,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本研究對象共計86例,均來自我院收治的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其中43例為201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現納為對照組,另43例為2018年7月-2018年12月收治,現納為觀察組。對照組男女例數各為23例、20例;年齡22-60歲,均數(39.67±7.44)歲;致傷原因:高空墜落13例,摔倒7例,交通事故23例。觀察組男女例數各為24例、19例;年齡22-62歲,均數(40.85±7.52)歲;致傷原因:高空墜落12例,摔倒9例,交通事故22例。經比較,上述2組基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納入標準:入選患者均經X線片等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簽訂研究同意書;無意識障礙者。排除標準:既往無外傷史者;凝血機制異常者;合并嚴重內臟、顱腦損傷患者。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同意本研究的開展。
2 護理方法:對照組接受骨科常規(guī)護理:病情監(jiān)測、運動指導、飲食干預等。觀察組在對照組之上加以施行疼痛控制護理,具體如下:(1)小組成立。組織經驗豐富的醫(yī)師、麻醉師、護士、護士長成立疼痛控制專業(yè)護理小組,設護士長為組長;仔細評估患者疼痛狀況,密切觀察其疼痛相關指標,記錄患者手術史、健康史及術后伴隨癥狀情況,以評估其疼痛原因,制定針對性疼痛護理計劃;定時進行疼痛控制護理培訓,加深護士對該護理模式的了解,提高護理質量。(2)情緒護理。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術后多會產生較重疼痛感,疼痛感的加重會使其產生煩躁不安、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進而影響預后;因此,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時,需密切關注患者心理狀況,主動與其溝通交流,以減輕患者因疼痛而產生的負性情緒;護理人員可借助音樂療法、香薰療法或暗示療法轉移患者對自身疼痛感的注意力,使其放松身心,緩解痛苦。(3)病房護理。護理人員保持患者病房溫濕度適宜,定時開窗通風,打掃、消毒病房,保證病房內干凈整潔,以防止術后感染增加患者痛苦;護理人員可依據患者喜好重新布置病房,添加鮮花、綠植,以減輕病房壓抑感,增加生機,維持患者良好、輕松心態(tài),以減少其因疼痛產生的應激反應,減輕疼痛感,促進恢復。(4)疼痛護理。術后,待患者麻醉藥效失效,護理人員可對其進行適當按摩(力度、強度適中),以加速血液循環(huán),減輕患者肢體麻木感與術后傷口疼痛感;術后24小時,護理人員可依據實際情況,對患者傷口部位進行適當的冷敷、熱敷干預,以緩解局部出血、傷口腫脹,加快傷口愈合進程,緩解疼痛;為患者更換傷口敷料時,可叮囑患者適量進食,以增強疼痛耐受程度,緩解疼痛感;患者疼痛難忍時,護理人員可遵醫(yī)囑為其使用相應藥物進行鎮(zhèn)痛,過程中需注意給藥劑量,防止患者出現鎮(zhèn)痛藥物依賴情況;換藥時,護理人員注意動作輕柔,并準確、迅速地進行換藥,以免對患者傷口形成刺激,加重疼痛感;換藥后,囑咐患者不可進行劇烈運動,同時避免大動作,防止傷口發(fā)生破裂,加重疼痛程度。
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分別對2組患者的VAS、SDS、SAS、Harris評分進行評定,同時詳細記錄2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VAS[2]:用以評價疼痛程度,于白紙上畫一道橫線(10cm),左端為0分(無痛),右端為10分(劇烈疼痛);1-3分為輕微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SDS:包含軀體疼痛、尿意頻數、睡眠情況等20個評分條目,<50分為正常,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為重度焦慮。SAS:包含軀體性障礙、抑郁心理障礙、精神運動性障礙等20個評分條目,<53分為正常,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為重度抑郁。Harris評分法[3]:用以評價髖關節(jié)功能,共4項評分項目(運動、疼痛、功能、畸形),總分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關節(jié)功能越好。
5 結果
5.1 2組SDS、SAS VAS及Harris評分比較:觀察組的SDS、SAS、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Harris評分則高于對照組,差異比對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SDS、SAS、VAS、Harris評分對比(分,
5.2 2組骨折愈合及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骨折愈合及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數據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2組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對比
創(chuàng)傷性骨折屬于臨床常見病癥,其容易損傷機體神經,誘發(fā)一系列生理、病理變化,從而加重患者社會及心理負擔,影響術后康復效果,因而需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改善預后,促進恢復。
本研究數據顯示,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DS、SAS及VAS評分均較對照組低;Harris評分則較對照組高;此外,觀察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據筆者分析,上述結果產生原因為:專業(yè)疼痛控制護理小組的成立以及患者疼痛狀況的全面評估有助于護理人員及時制定個性化疼痛護理方案,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以減輕患者疼痛感[4-5];情緒護理有利于消除或減輕患者抑郁、焦慮、焦躁不安等負面情緒,使其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tài)接受護理,從而激發(fā)機體潛在抗痛能力,提高疼痛耐受閾值[6];按摩、熱敷、冷敷措施能夠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緩解痛苦,加快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及康復進程[7];藥物護理可對患者進行有效鎮(zhèn)痛,顯著減輕其疼痛程度,避免不良并發(fā)癥的出現;病房護理可為患者營造舒適、溫馨的住院環(huán)境,提高其住院舒適度,減輕應激反應,從而實現止痛效果;換藥護理可增強患者的疼痛耐受力,同時減少換藥操作對傷口的刺激,進而緩解患者痛苦[8]。
綜上,疼痛控制護理對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影響較大,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明顯減輕傷口疼痛程度,促進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及骨折愈合,從而縮短住院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