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翠英,徐雯,黃思思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 (江西撫州 344000)
冠狀動脈造影術是臨床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常用手段,能夠輔助血管介入治療的開展,具有安全性高、微創(chuàng)等優(yōu)勢[1]。橈動脈介入穿刺是行冠狀動脈造影術的主要方式,但手術過程中需注射肝素進行抗凝,易引起穿刺點血腫、出血,導致腫脹、發(fā)紺等并發(fā)癥,增加患者痛苦,影響后續(xù)診療措施的實施[2]。橈動脈介入穿刺部位止血器是一種手腕式束帶,通過特制注射器注入空氣形成氣囊以壓迫止血部位,進而發(fā)揮止血作用。本研究探討橈動脈介入穿刺部位止血器在行冠狀動脈造影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行冠狀動脈造影術的患者8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2例。觀察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55~78歲,平均(64.23±4.12)歲;合并癥,20例高血壓,13例糖尿病,9例高血脂。對照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54~79歲,平均(63.87±4.35)歲;合并癥,18例高血壓,14例糖尿病,10例高血脂。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艾倫試驗結果為陽性;術前未使用抗凝類藥物;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冠狀動脈造影術禁忌證的患者;橈動脈解剖異常的患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止血(紗布繃帶包扎壓迫止血):冠狀動脈造影術結束后退出動脈鞘管2 cm,然后將5 cm×5 cm 的無菌紗布對折至12~16層,以方塊的形狀覆蓋穿刺點,再覆蓋4層長條紗布,最后用膠帶固定,繃帶加壓包扎;護理人員間隔2 h查看1次繃帶,無出血的患者4 h去除紗布條,24 h后換藥。
觀察組采用TERUMO 公司生產的TB Band 型橈動脈介入穿刺部位止血器(國械注進20152663324)止血:冠狀動脈造影術結束后退出動脈鞘管2 cm,止血器球囊綠色標記對準橈動脈穿刺點,將綁帶環(huán)繞手腕后固定,球囊充氣后退出動脈鞘管,確認穿刺點無出血、橈動脈脈搏正常后將患者送回病房;囑患者平臥,暴露腕部,觀察其前臂活動和血運情況,術后1 h 減壓放氣1次,之后間隔2 h 減壓放氣1次,每次放氣量為2~3 ml,術后10 h 解除壓迫。
比較兩組壓迫側拇指血氧飽和度(saturation of blood oxygen,SpO2)、止血時間(鞘管退出后開始止血至解除壓迫的時間)、止血成功(減壓后無局部血腫,上臂末端血運正常為止血成功)率及并發(fā)癥(手部腫脹、皮膚過敏、皮下血腫、疼痛麻木等)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止血前,兩組壓迫側拇指SpO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止血4 h 后,觀察組壓迫側拇指SpO2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止血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壓迫側拇指SpO2、止血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壓迫側拇指SpO2、止血時間比較(±s)
注:SpO2 為血氧飽和度
組別 例數 壓迫側拇指SpO2(%) 止血時間(h)止血前 止血4 h觀察組 42 97.41±0.58 98.46±0.41 5.68±1.45對照組 42 97.33±0.35 96.85±0.74 7.61±1.59 t 0.779 12.398 5.873 P 0.438 0.000 0.000
觀察組止血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止血成功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冠狀動脈造影術對患者皮下締結組織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小,術后患者舒適度較高,因此受到臨床醫(yī)務人員的廣泛認可[3];但該術式穿刺所選途徑為橈動脈血管,術后需選取有效方式進行止血,預防持續(xù)性出血導致的橈動脈閉塞等并發(fā)癥[4]。
常規(guī)止血采用紗布繃帶包扎壓迫發(fā)揮物理止血效果,加壓時間較長,易影響上臂供血,誘發(fā)疼痛、腫脹等癥狀;且繃帶壓迫的準確性不佳,松緊度不易控制,會影響靜脈血液回流;加之繃帶彈性較差或纏繞面積過大,會對患者上臂供血造成影響,加劇患者的不適感。橈動脈介入穿刺部位止血器的制作材料透明,便于護理人員觀察穿刺點情況,一旦發(fā)現(xiàn)出血可立即使用球囊進行壓迫止血,實現(xiàn)針對性止血;同時,該止血器材質柔軟,患者的舒適度高,可彌補傳統(tǒng)繃帶壓迫引發(fā)的前臂腫脹、麻木等癥狀[5];此外,患者術后手部腫脹、麻木多與止血器壓迫力度有關,當加壓力度過大時會對尺動脈造成壓迫,使得靜脈回流受阻,誘發(fā)手部腫脹、疼痛,而橈動脈介入穿刺部位止血器止血2 h 后進行逐漸減壓放氣,可有效加快靜脈血液回流,提升針對性止血效果,在短時間內發(fā)揮止血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止血前,兩組壓迫側拇指SpO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止血4 h 后,觀察組壓迫側拇指SpO2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止血時間短于對照組,止血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行冠狀動脈造影術患者采用橈動脈介入穿刺部位止血器止血,可有效改善壓迫側拇指SpO2水平,增強止血效果,縮短止血時間,并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