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濤
跌宕起伏、迂回盤桓、砥礪激蕩、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濃縮了、映射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化與智慧、挫折與反思,因為這百年世界處未有之大變局,因為這百年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揚棄,是“自強不息,茍日新、日日新”,是推陳出新,不斷創(chuàng)新;所以,百年黨史或昂揚或悲傷或沉思或奮起,有著豐富多彩、驚心動魄而可歌可泣的內容,有值得認真總結深刻領悟的歷史而又現實的主題。
法學家西塞羅曾言“歷史確實是歲月和真理之光的見證”。人民是歷史的主人,人民主權、人民民主離不開人民司法,人民司法正是在這段非同尋常的歷史中得到了孕育與成長,得到了經驗與教訓,得到力量與輝煌。史家有言“國無法,則上下靡定;史無例,則是非莫準”,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了解歷史才能看得遠,永葆初心才能走得遠”。百年黨史以特有的魅力與方法或肯定或否定或直白或含蓄地留下意蘊極其深長的思考與抉擇,呼喚與應答,百年史料與史論蘊含著答案、釋明了疑惑、推動了發(fā)展。
“正像許多法學家曾經提醒過的那樣,一頁歷史往往抵得上一卷邏輯?!比嗣袼痉òl(fā)軔于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工會、農會,在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時期,在浴血抗戰(zhàn)、解放全中國的延安時期,進京“趕考”時期,從根據地、解放區(qū)到新中國,維護、保障新民主主義政策、法制和社會主義憲法實施的人民司法創(chuàng)制、發(fā)展史證明,人民司法是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目的,人民司法為革命整齊了隊伍,凝聚了人心,保障了戰(zhàn)斗力。建國后,人民司法事業(yè)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堅持群眾路線,堅持獨立審判、重證據不重口供等原則,在保衛(wèi)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生政權,保障祖國建設,保護人民安居樂業(yè)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拔宄渍杂H歷,一代新規(guī)要漸磨”,早年留日學法、做過執(zhí)業(yè)律師、1954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董必武曾主持對全國十四個大城市高級、中級人民法院進行調研,調閱刑事案卷19200多卷,并在調研基礎上編訂、推行《各級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審判程序總結》《各級人民法院刑事案件審判程序總結》,對提高辦案質量起到積極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建議我們重讀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所說,“中國是一個封建歷史很長的國家,我們黨對封建主義特別是對封建土地制度和豪紳惡霸進行了最堅決最徹底的斗爭,在反封建斗爭中養(yǎng)成了優(yōu)良的民主傳統(tǒng);但是長期封建專制主義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遺毒仍然不是很容易肅清的,種種歷史原因又使我們沒有能把黨內民主和國家政治社會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雖然制定了法律,卻沒有應有的權威?!秉h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總結十年動亂教訓,確立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歷史任務。就像證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一樣,改革、發(fā)展與穩(wěn)定的歷史也證明了社會主義要民主、要法治,要人民司法。人民站起來離不開人民司法,安居樂業(yè)富起來、強起來同樣需要人民司法,因為沒有人民司法,人民權利就沒有強有力的司法救濟、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面依法治國,我們就治不好國、理不好政,我們的戰(zhàn)略布局就會落空?!彼痉捶罘ㄞk案,“奉法強者國強”,這是屢試不爽的史傳箴言。
變法圖強是中華文明史綿延不絕的重要原因,“茍利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面臨百年大變局,創(chuàng)制、發(fā)展、變革人民司法也是歷史的必然。建國前黨根據不同階段的革命任務、要求,制定、實施了不同的司法政策,建立了有不同代表參與的部門層級適宜的司法機構,涌現了以馬錫五、雷經天為代表的司法者;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和十八大之后經濟社會歷史性變革中的司法改革與完善的偉大實踐也是最直白簡明不過的答案。正如《中國的司法改革》白皮書所言:“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實和民眾司法需求的日益增長,中國司法制度迫切需要改革、完善和發(fā)展?!痹谌嫱七M依法治國的新時代,為了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人民法院先后在四個為期五年的改革綱要指導下進行了近現代以來中國社會最大規(guī)模的司法改革。民事訴訟中誰主張誰舉證,刑事訴訟中罪刑法定,行政訴訟中的行政機關舉證及涉外司法廣泛協(xié)作等改革給全面依法治國和法治社會建設帶來了深遠的意義,社會主義的民主、公開、公正、辯論、證據裁判,獨立審判等司法原則的價值、意義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彰顯。在極不平凡的2020年,全國法院全部開通網上立案功能,網上立案申請超過一審立案申請總量的54%,庭審直播累計1159萬場,裁判文書上網公開累計1.2億份,開放動態(tài)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大歷史觀源于生動的歷史小細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指出“政法機關是老百姓平常打交道比較多的部門,是群眾看黨風政風的一面鏡子……‘公生明,廉生威,執(zhí)法司法是否具有公信力,主要看兩點,一是公正不公正,二是廉潔不廉潔。這兩點說起來簡單,要做到就不容易了。要扭住職業(yè)良知、堅守法治、制度約束、公開運行等環(huán)節(jié),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這足證在未來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司法改革應然而必須,任重而道遠。
1942年2月3日,毛澤東為辦過劉巧兒案件、被陜甘寧邊區(qū)群眾譽為“馬青天”的馬錫五題詞“一刻也不離開人民群眾”。1958年8月,毛澤東在談到我國法制建設時說:“還是‘馬青天那一套好,調查研究,就地解決問題。”人民司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在當代法治社會建設中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不凡業(yè)績都可證人民司法好。就嚴懲各種危害國家、公共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刑事審判來看:新中國成立三十周年前夕的1978年,全國法院受理刑事案件294942件。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2018年,各級法院認真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積極推進平安中國建設,審結一審刑事案件119.8萬件,判處罪犯142.9萬人。2020年,各級法院審結一審刑事案件111.6萬件,判處罪犯152.7萬人,依法快審快結涉疫犯罪案件5474件6443人。審結貪污賄賂、瀆職等案件2.2萬件2.6萬人。就保障改革開放,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民商事審判來看:1978年全國法院受理民事案件318330件。2018年,各級人民法院審結一審民事案件901.7萬件。2020年,各級法院服務高質量發(fā)展,加強民生司法保障,審結一審1330.6萬件民商事案件、審結134.7萬件教育、就業(yè)、醫(y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民生案件,886萬件各類合同糾紛案件??梢姡嗣袼痉▽Ω母?、發(fā)展、穩(wěn)定好,對社會長期穩(wěn)定、經濟持續(xù)發(fā)展好,對落實新發(fā)展理念好,對營造營商環(huán)境好,好在圍繞糾紛、案件的勤勉公正審判,好在努力以個案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好在推進平和、理性解決經濟社會的糾紛和秩序文明。的確,“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司法制度歸根到底是由這個國家的國情決定的?!薄拔覈鐣髁x法治凝聚著黨治國理政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穩(wěn)定、最可靠的保障?!睂W黨史、悟思想、干實事、開新局,歷史業(yè)績可鑒初心,時代重托更需不懈奮斗。
史家曾言“歷史是展現在人們面前的一幅預言長卷”,如同熟悉證據、案情方有庭審思路和裁判評價一樣,學史、用史離不開豐富的史料和蘊于其中的精當史論,和公正裁判一樣,“彰往而察來”的歷史也有“懲惡勸善、永肅將來;激濁揚清,郁為不朽”的功能。的確,經過歷史檢驗證明而被譽為歷史經驗的東西在人類思想長河中熠熠生輝。歷史昭示未來,人民司法的成長、發(fā)展是歷史的訴求與應答,是歷史的軌跡與時代的樂章。對百年以來包括人民司法在內的黨的一系列治國理政方針政策史的學習與思考是對歷史的致敬與禮贊。深情的回眸、深刻的感悟歷史,源于大歷史中的時勢、地利與民心,源于黨史、國史的深刻內涵與豐富價值,也源于不斷學習和比較借鑒。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堅守和改革人民司法,把人民司法守護好、發(fā)揚好,我們須不忘初心使命,奮力前行。
(摘自4月21日《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