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杰 葛曦 馬志宇
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EC)是臨床常見、多發(fā)消化系統(tǒng)腫瘤疾病。目前手術是EC 主要治療方案,但其起病隱匿,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進展至中晚期喪失最佳手術時機,需采用放化療治療。目前胃鏡下采集腫瘤組織活檢是評價EC 放化療反應性“金標準”,為有創(chuàng)性、侵入性操作。已有研究證實,循環(huán)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惡性細胞轉移重要因素之一,其惡性組織中陽性率在EC 化療后顯著降低[1]。熱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一組在機體組織內(nèi)廣泛分布的高度保守蛋白,其中熱休克蛋白(HSP)32、HSP27是近年新發(fā)現(xiàn)HSPs 家族重要成員,其參與多種腫瘤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耐藥等過程[2]?;诖?,外周血CTCs、HSP32、HSP27 在EC 同步放化療中的動態(tài)變化或可為臨床完善EC 同步放化療療效及預后病情轉歸評價機制提供參考。
選取2016年3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07 例EC 同步放化療患者資料。所有患者均完成放療計劃,并接受2 個療程的同步化療和2 個療程的鞏固化療計劃,但有2 例患者治療完成后拒絕行病理檢查,可分析病例105 例。胃鏡下病理活檢顯示,42 例獲病理組織完全緩解,63 例非完全緩解,根據(jù)同步放化療后腫瘤組織病理反應分為完全緩解組(n=42)、非完全緩解組(n=63)。
納入標準:①經(jīng)病理診斷確診[3];②屬EC 晚期患者,喪失手術治療時機;③首次確診,且入組前未經(jīng)放化療、免疫治療等相關治療;④患者、家屬知情理解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瀕死狀態(tài),不耐受放化療者;②繼發(fā)性EC;③食管穿孔者;④伴肝腎心功能嚴重缺陷者。本實驗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治療
①化療:紫杉醇(Hospira Australia Pty Ltd,H20150351),135 mg/m2,第1 d;順鉑(江蘇豪森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743),20 mg/m2,第2~5 d,靜滴,21 天為1 個周期。②放療:采用醫(yī)科達6MV Precise 直線加速器三維適形(3D-CRT)或適形調(diào)強(IMRT)的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同期化療2 個療程,鞏固化療2 個療程。
1.2.2 檢查
①病理學檢查,放療第4 周采用胃鏡輔助取病灶組織活檢,根據(jù)《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簡介》[4]將同步放化療后病理緩解分完全緩解(病灶完全消失,活檢未見腫瘤)、非完全緩解。②CTCs 檢測:采用抗凝真空管抽取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免疫熒光染色鑒定CTCs。③HSP32、HSP27 檢測:采用非抗凝真空管采集肘空腹靜脈血2 mL,離心(半徑10 cm,轉速3 500 r/min,時間15 min),采集上層血清,采用上海臻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酶聯(lián)免疫試劑盒測HSP32、HSP27 水平。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 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描述,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描述,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用方差分析;Logistic 回歸方程分析影響因素;預測效能分析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卡普蘭-邁耶曲線(KM)分析生存率,進行Log-Rank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飲食習慣、放療模式、治療前卡氏評分(KPS 評分)、病灶位置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完全緩解組化療1、2 個療程后,CTCs、HSP32、HSP27 低于非完全緩解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時間點比較,兩組化療1、2 個療程CTCs、HSP32、HSP27 均呈降低趨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1。
圖1 不同療效患者的病理檢查結果(SP,×100)Figure 1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urative effects(SP,×100)
Logistic 結果顯示,化療1、2 個療程后CTCs、HSP32、HSP27 均是非完全緩解的相關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s)]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2 groups[n(%),(±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s)]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2 groups[n(%),(±s)]
一般資料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shù)年齡飲食習慣男女 素食t/χ2值0.788 0.027 1.729 0.032 P 值0.432 0.870 0.087 0.984放療模式治療前KPS 評分0.000 1.733 1.543 1.000 0.086 0.126病灶位置肉食均衡三維適形放療調(diào)強放療功能狀態(tài)體力狀態(tài)上胸段中胸段下胸段完全緩解組(n=42)54.67±6.44 26(61.90)16(38.10)19.68±1.01 8(19.05)16(38.10)18(42.82)16(38.10)26(61.90)71.35±3.54 83.46±4.15 11(26.19)19(45.24)12(28.57)非完全緩解組(n=63)53.71±5.89 38(60.32)25(39.68)20.03±1.02 12(19.05)23(36.51)28(44.44)24(38.10)39(61.90)72.61±3.72 84.67±3.79 16(25.40)28(44.44)19(30.16)0.031 0.985
表2 兩組CTCs、HSP32、HSP27 動態(tài)變化(±s)Table 2 Dynamic changes of CTCs,HSP32 and HSP27 of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CTCs、HSP32、HSP27 動態(tài)變化(±s)Table 2 Dynamic changes of CTCs,HSP32 and HSP27 of the two groups(±s)
指標CTCs n 42 63 HSP32(ng/mL)42 63 HSP27(ng/mL)組別完全緩解組非完全緩解組t 值P 值完全緩解組非完全緩解組t 值P 值完全緩解組非完全緩解組t 值P 值42 63治療前11.03±3.07 10.86±2.59 0.306 0.760 56.89±11.68 54.97±10.32 0.886 0.378 65.49±10.36 63.89±12.04 0.705 0.483化療1 個療程后4.55±1.72a 6.89±2.36a 5.519<0.001 43.06±5.18a 50.15±4.99a 7.025<0.001 53.64±7.11a 58.65±6.32a 3.784<0.001化療2 個療程后3.04±1.24ab 5.59±2.05ab 7.222<0.001 40.35±6.25ab 48.24±5.07ab 7.111<0.001 51.66±4.97ab 57.03±5.02ab 5.391<0.001
以非完全緩解為陽性樣本,以完全緩解為陰性樣本,進行ROC 分析,獲取不同時間點各指標預測非完全緩解的ROC 曲線顯示,各指標化療2 個療程后的AUC 大于化療1 個療程;化療2 個療程后預測非完全緩解的AUC 從大到小依次為CTCs、HSP27、HSP32。見圖2、表4。
圖2 預測非完全緩解的ROCFigure 2 ROC predicted by CTCs,HSP32,and HSP27 for incomplete remission
由于化療2 個療程后各指標預測非完全緩解的AUC 大于各指標化療1 個療程,故采用化療2個療程ROC 分析的cut-off 值作為分界點,將患者分為CTCs 高危(>4.51)和低危(≤4.51)、HSP32 高危(>43.9 ng/mL)和低危(≤43.9 ng/mL)、HSP27 高危(>55.38 ng/mL)和低危(≤55.38 ng/mL),隨訪6個月,失訪2 例,采用K-M 曲線分析,結果顯示,CTCs、HSP32、HSP27 高危患者生存率低于低?;颊撸é?=10.654、5.277、12.725,P均<0.05)。見圖3。
表4 ROC 分析結果Table 4 ROC analysis results
圖3 患者6 個月生存率Figure 3 6-month survival rate of CTCs,HSP32,HSP27 high-risk and low-risk patients
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每年有近30 萬人病死于EC,而我國屬EC 高發(fā)國之一,每年平均病死人數(shù)近15萬[5-6]。隨醫(yī)療技術進步,晚期EC 患者經(jīng)放化療治療的療效得到不斷提升,但如何動態(tài)評價療效以指導臨床個體化完善治療方案,仍是當前急需解決問題之一。
胃鏡下腫瘤組織活檢是臨床診斷、評估療效的“金標準”。有學者對新輔助放療后EC 組織病理特征進行研究,根據(jù)病理反應分輕、中、重度,病理反應越重,患者預后越好,反之越差[7]。EC 患者經(jīng)同步放化療后胃鏡下病理活檢可良好顯示治療效果,但有2 例患者因擔心胃鏡下病理活檢有創(chuàng)性及介入性可能影響病情康復而拒絕接受病理檢查,客觀說明此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外周血生化指標檢測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可重復性強等優(yōu)勢被臨床廣泛應用于各種的疾病的診斷及預后評估等層面。CTCs 是臨床評估惡性腫瘤復發(fā)轉移風險及預后的常用外周血指標,但正常情況下外周血內(nèi)惡性細胞數(shù)量極少,不易檢測,目前尚缺乏CTCs 標準檢測方法,其中細胞計數(shù)法、核酸檢測法是CTCs 主要檢測方法,前者主要借助流式細胞術及免疫細胞化學技術,后者包含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及聚合酶鏈反應技術[8]。核酸檢測法無法觀察細胞形態(tài)學,且取樣時污染、假基因影響等可出現(xiàn)假陽性,有學者研究提出,與此技術對比,細胞學免疫富集法既能有效分離惡性細胞,又能滿足臨床對細胞表型分析要求[9]。本研究外周血CTCs 檢測結果符合放化療殺滅惡性細胞的特征,主要是因化療具有放療增敏作用,放化療能提升對原發(fā)病灶局控,同時化療可直接殺滅部分CTCs。
此外,腫瘤患者外周血CTCs 含量及預后與其侵襲轉移活性有關,而HSPs 家族與惡性腫瘤發(fā)生發(fā)展、侵襲轉移活性關系密切[10-11]。HSP32 已被臨床證實,在EC 組織中高表達,且表達程度與腫瘤淋巴結轉移呈正相關[12]。本研究結果與此近似,EC 患者血清HSP32 普遍升高,完全緩解組顯著降低,其水平變化可能與病情有關。相關研究顯示,HSP27 水平升高與肝癌細胞、乳腺癌細胞等侵襲、轉移活性呈正相關,與大腸癌等侵襲、轉移活性呈負相關[13]。但HSP27 在EC 中機制不明,學者彭輝等[14]發(fā)現(xiàn),在低分化食管腺癌組織中HSP27 高表達,促進惡性細胞侵襲;而學者饒翔等[15]研究中,HSP27 高表達與惡性細胞浸潤深度呈負相關。本研究EC 患者血清HSP27 水平隨治療進行呈降低趨勢,分析與部分研究不一致原因可能與所選病例分期不同有關。CTCs、HSP32、HSP27 高?;颊呱媛实陀诘臀;颊撸f明CTCs、HSP32、HSP27同時或可應用于EC 同步放化療患者的預后評估。
綜上可知,EC 患者外周血CTCs、HSP32、HSP27 在同步放化療后顯著降低,且完全緩解及預后較好患者降低更顯著,此結果對指導臨床個體化完善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