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晨 王鐘華 安峰
口腔鱗狀細胞癌死亡率較高,是威脅人類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該病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較多學者研究指出口腔癌的發(fā)生多與患者不良飲食習慣有關[1]。目前口腔鱗狀細胞癌的發(fā)生及病程中相關分子機制的認識尚不夠深入,導致臨床診斷率不理想,因此尋找新的生物標志物對提高口腔鱗狀細胞癌的診斷率,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已有研究證實,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參與了腫瘤復發(fā)、浸潤和轉移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2]。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Vasohibin-1,VASH-1)在乳腺癌、胃癌等惡性腫瘤中呈高表達狀態(tài)已得到較多研究證實[3~4],而VASH-1與口腔鱗狀細胞癌的關系研究報道較少。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是近年來受廣大學者關注的標志物之一,有研究指出SOD 與惡性腫瘤生物學行為存在顯著相關性[5]。本研究旨在探討SOD、TGF-β1 聯(lián)合VASH-1 檢測在口腔鱗狀細胞癌診斷、預后評估中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對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口腔黏膜鱗狀細胞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手術或穿刺活檢結合影像學檢查(顯微鏡下可見增生的上皮突破基膜向深層浸潤形成不規(guī)則條索形癌巢),證實為口腔鱗狀細胞癌[6];②影像資料、臨床資料完整;③納入研究前未進行過放、化療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及重要器官嚴重疾病者;②阿爾茲海默癥者、精神障礙者。
根據納入排除標準納入70 例患者(70 份口腔黏膜鱗狀細胞癌標本,設為觀察組)。其中男40 例,女30 例;平均年齡(55.73±3.51)歲;根據TNM 分期[7]分為Ⅰ~Ⅱ期42 例,Ⅲ~Ⅵ期28 例;組織學分化程度:中-高分化33 例,低分化37 例。同時選取上述患者的癌旁正常組織(距癌組織3 cm 處)設為對照組。
1.2.1 SOD、TGF-β1 檢測方法
納入研究的對象均在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3 mL,離心10 min,分離血清及血漿,樣本置于-20℃下保存待檢。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SOD、TGF-β1 水平。相關試劑盒采購于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SOD 參考范圍值:242~620 U/L,>620 U/L 視為高表達[8];TGF-β1 參考范圍值:140~183 pg/mL,>183 pg/mL 視為高表達[9]。
1.2.2 VASH-1 檢測方法
采用S-P 免疫組化染色,將口腔黏膜鱗狀細胞癌標本和癌旁正常組織標本經常規(guī)石蠟切片、脫水,對VASH-1 進行檢測,整個實驗操作過程嚴格按照說明進行,檢測完成后由2 位高年資醫(yī)師采用雙盲法閱片。兔抗人VASH-1 多克隆抗體采購自圣克魯生物技術(上海)有限公司。
VASH-1 陽性判斷標準[10]:腫瘤細胞胞質或細胞核中出現棕黃色或棕褐色顆粒。染色強度評分:0 分(無色)、1 分(淡黃色)、2 分(棕黃色)、3 分(棕褐色);根據兩者相乘結果進行評判:小于3 分(-)、3 分(+)、4 分(++)、5 分(+++)。陽性率=陽性例數/總例數×100%。
本研究隨訪從患者術后開始,以患者死亡或本研究的隨訪時間結束(截止時間:2020年5月)。隨訪時間分布在5~48 個月,平均隨訪時間(20.12±2.55)個月(方式:來院復查及電話隨訪)。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描述,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通過n(%)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影響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2年預后生存的相關危險因素;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SOD 低表達率、TGF-β1 高表達率、Vasohibin-1 陽性表達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圖1。
SOD、TGF-β1、VASH-1 表達水平與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年齡、性別無相關性(P>0.05),與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分化程度、腫瘤大小呈正相關(P<0.05)。見表2。
圖1 免疫組化染色圖(SP,×500)Figure 1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SP,×500)
隨訪結果顯示:70 例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2年生存率為35.71%(25/70),SOD 低表達、TGF-β1高表達及VASH-1 表達陽性的患者死亡率更高(P<0.05)。見表3。
表2 SOD、TGF-β1、VASH-1 與口腔鱗狀細胞癌病情進展的關系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SOD,TGF-β 1,vash-1 and progression of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n(%)]
TNM(Ⅲ~Ⅵ期)、有淋巴結轉移、分化程度(中-低分化)、腫瘤大?。ā? cm)、SOD(低表達)、TGF-β1(高表達)、VASH-1(陽性表達)為影響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2年預后生存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3 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不同SOD、TGF-β1、Vasohibin-1 表達的預后情況[n(%)]Table 3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ith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SOD,TGF-β1 and vasohibin-1[n(%)]
表4 影響口腔鱗狀細胞癌2年預后生存的單多因素Table 4 single and multiple factors influencing 2-year prognosis and survival of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提高口腔鱗狀細胞癌的早期診斷率,對改善患者預后,延長其生存期至關重要。而尋找口腔鱗狀細胞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重要基因及相互作用蛋白,是防治腫瘤生長及增殖的重點和熱點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口腔鱗狀細胞癌組織中,SOD 表達水平要明顯低于癌旁正常組織。由此可知,在口腔鱗狀細胞癌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中SOD 表達量發(fā)生顯著變化。研究結果顯示,SOD 表達水平低的患者預后死亡率更高,這一研究結果與Madhuresh K 等[11]學者報道結果一致。
TGF-β1 是由Treg 細胞分泌產生的細胞因子,它通過參與多種免疫細胞的調控作用下調機體免疫應答反應。既往研究表明,TGF-β1 在宮頸癌、乳腺癌等惡性腫瘤中均呈高表達狀態(tài)[12]。國外較多文獻證實[13],上皮間質轉化為上皮來源腫瘤的侵襲、轉移提供了條件。本研究發(fā)現,在有淋巴結轉移、TNM(Ⅲ~Ⅵ期)、分化程度(中-低分化)、腫瘤大?。ā? cm)的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中,TGF-β1 呈高表達狀態(tài),這一研究結果與既往文獻報道結果一致[14]。
隨著廣大學者對腫瘤抗血管治療方面的基礎及相關研究逐漸重視,發(fā)現VASH-1 參與調控腫瘤內皮細胞血管生成因子的生成和釋放,對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轉移起重要作用[15]。本研究結果顯示,口腔鱗狀細胞癌組織中VASH-1 陽性表達率顯著高于癌旁正常組織,且發(fā)現VASH-1 的表達與患者病理特征密切相關。通過對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進行術后隨訪,結果發(fā)現VASH-1 陽性表達的患者生存率要明顯低于陰性表達的患者,因此推斷VASH-1 可作為檢測口腔鱗狀細胞癌發(fā)生、發(fā)展的潛在標志物,并可作為評估患者病情發(fā)展、術后轉歸的重要指標。
綜上所述,聯(lián)合SOD、TGF-β1、Vasohibin-1 三者檢測,可顯著提高口腔鱗狀細胞癌診斷率,三者可作為了解患者病情發(fā)展、評估術后轉歸的重要指標,為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口腔鱗狀細胞癌開辟新思路。后續(xù)將完善研究方法,擴大病例樣本、延長研究時間,以了解SOD、TGF-β1、Vasohibin-1 不同表達對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遠期生存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