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平 李守然 龐秀花
前庭性偏頭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常見的一種眩暈疾病,也是偏頭痛之一,在女性患者中較為多見,男女患者的比例大約為 1∶1.5~1∶5.0[1]。盡管前庭性偏頭痛屬于偏頭痛,但患者的頭痛癥狀相比眩暈癥狀往往不明顯,因此癥候群常就診于 神經科、急診、耳鼻咽喉科,易被誤診。據(jù)統(tǒng)計,人群中VM 整體患病率高達1%[2]。前庭性偏頭痛患者臨床表現(xiàn)通常為眩暈,常伴有眼震、頭痛、惡心以及嘔吐等癥狀,癥狀發(fā)作較為頻繁。前庭性偏頭痛的眩暈持續(xù)時間一般在5 min~72 h,具體持續(xù)時間與患者自身的身體素質有關,伴隨有畏光、畏聲等情況,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耳鳴、聽力下降[3],多數(shù)還伴有焦慮抑郁,睡眠障礙,排便障礙等自主神經癥狀[4,5]。目前,西醫(yī)藥物臨床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聯(lián)合用藥又存在較多不良反應,并有耐藥性、依賴性,復發(fā)率高。近年來,本人在臨床上使用羚角鉤藤湯加減聯(lián)合針灸治療前庭性偏頭痛,觀察用藥后前庭癥狀緩解程度以及對精神焦慮抑郁、胃腸道、睡眠等癥狀改善上,取得較好療效,經總結2016年3 月~2019年3 月門診病歷,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6年3 月~2019年3 月就診于本院腦病科門診,診斷為前庭性偏頭痛患者50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25 例。治療組中男13 例,女12 例,年齡18~54 歲,平均年齡33.5 歲,發(fā)作頻率10~14 次/個月。對照組中男12 例,女13 例,年齡17~55 歲,平均年齡32.5 歲,發(fā)作頻率11~15 次/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醫(yī)診斷標準 符合2013年第3 版國際頭痛疾病分類(ICHD-3)診斷標準中[6]前庭性偏頭痛的診斷標準:①至少5 次發(fā)作符合C 和D;②無先兆偏頭痛或有先兆偏頭痛的現(xiàn)病史或既往史(依據(jù)ICHD 診斷標準);③中或重度的前庭癥狀,持續(xù)5 min~72 h;④至少50%的發(fā)作中伴有下列至少1 項偏頭痛樣癥狀:a.頭痛至少符合下列4項中的2項:單側、搏動性、中或重度、日常體力活動加重頭痛;b.畏光和畏聲;c.視覺先兆癥狀;⑤不能用ICHD-Ⅲ的其他診斷或其他前庭疾病更好地解釋。
1.3 中醫(yī)診斷標準 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 版)[7]:眩暈:主癥:頭暈目眩;次癥:惡心嘔吐、耳鳴、頭痛、頭重如裹、心悸、胸悶、煩躁易怒,汗出。需要具備以上主癥加3 項次癥。
1.4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前庭性偏頭痛和眩暈的診斷標準;②符合上述前庭性偏頭痛癥狀;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18~75歲,能夠配合治療并完成療程者。
1.5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高血壓、心、肝、腎等患者;②已接受過治療者。
1.6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氟桂利嗪治療(由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3764,規(guī)格:25 mg/粒),1 粒/次,2 次/d;治療組予羚角鉤藤湯聯(lián)合針灸加減治療,方藥組成:羚羊角粉3 g 鉤藤15 g、桑葉15 g、菊花10 g、川芎10 g、茯苓10 g、竹茹15 g、生地10 g、川貝6 g、白芍15 g、地龍10 g。偏寒者加防風、細辛;偏熱者加菊花、薄荷;濕者加羌活、獨活;肝陽上亢者加石決明、夏枯草;瘀血者加桃仁、紅花,康仁堂顆粒水沖服,14 劑為1 個療程,服藥2 個療程。選擇患者的肝俞穴、中脘穴、俠溪穴、行間穴、風池穴、陰陵泉穴、內關穴、頭維穴以及豐隆穴等進行針灸治療,采用平補平瀉法,3 次/周,停藥后隨訪3 個月。
1.7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眩暈次數(shù)、持續(xù)時間、頭痛程度以及臨床癥狀。疼痛發(fā)作強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測定,以0~10 分代表疼痛發(fā)作嚴重程度,分值越高,疼痛越嚴重。
1.8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眩暈次數(shù)、持續(xù)時間以及頭痛程度比較 50 例患者均進入結果分析,對照組3 例脫落。兩組患者治療后4 周、3 個月眩暈次數(shù)、持續(xù)時間、頭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后4 周,治療組眩暈次數(shù)(4.00±0.90)次/個月少于對照組的(6.00±1.20) 次/ 個月;治療后3 個月治療組眩暈次數(shù)(4.00±1.70)次/個月少于對照組的(7.00±1.80)次/個月,頭痛評分(1.15±1.11)分低于對照組的(2.33±1.28)分,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比較 治療組經過治療3 個月后,焦慮、失眠、便秘、便溏、腹脹、惡心的發(fā)生情況均低于治療前,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焦慮、失眠、便秘、便溏、腹脹、惡心的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眩暈次數(shù)、持續(xù)時間以及頭痛程度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眩暈次數(shù)、持續(xù)時間以及頭痛程度比較()
注:與同期對照組比較,aP<0.05;與治療前比較,b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比較 (n)
VM 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偏頭痛患者的癥狀發(fā)作與三叉神經及前庭通路的重疊,伴隨的相關神經傳入的神經激活有關,證實有涉及偏頭痛病理生理學神經機制[8]。目前相關研究證實其解剖學基礎是前庭眩暈通路與偏頭痛通路存在大量重疊現(xiàn)象[9-12]三叉神經血管系統(tǒng)支配內耳的血液供應,其中涉及的三叉神經血管反射是三叉神經血管反射系統(tǒng)的一個組成部分[13]。另有研究表明內聽動脈痙攣可也能導致外周前庭功能障礙和VM[14]。還有研究能夠表明偏頭痛患者存在前庭系統(tǒng)興奮過度,前庭偏頭痛患者耳聲發(fā)射抑制減少,頭部運動感覺閾值降低[15]。,可能的發(fā)病機制中的血管、神經源性炎癥[16]、基因遺傳因素等[17]。因目前發(fā)病機制仍不確定,故臨床上使用的藥物種類繁多,但總體療效不穩(wěn)定。
前庭性偏頭痛屬中醫(yī)“風眩”“眩暈”“頭風”“偏頭痛”范疇,病位在頭竅。風、痰、瘀、虛等因素是發(fā)病主因,外感勞倦為內因。前庭性偏頭痛的病機病因較為復雜,因風邪、體虛、火熱以及痰瘀,即“無風不作眩”“無痰不作?!?此病主要以“風”“痰”之邪為主,導致髓海失養(yǎng),腎精虧虛,氣血虧虛,肝脾陰虛,進而引發(fā)頭暈、頭痛等癥狀?!皻庋闾?風邪傷于陽經,人于腦中,則令人頭痛”,同時又有“六淫外邪,惟風寒 濕三者最能郁遏陽氣,火暑燥三者皆屬熱,受其熱則汗泄,有風寒濕襲之,不為害也。然熱甚亦氣壅脈滿,而為痛矣”本研究中所用羚角鉤藤湯化裁中羚羊角粉清熱、熄風、平肝等功效;鉤藤、菊花、桑葉清肝熄風;生大黃通腑瀉熱;白芍、生地黃具有養(yǎng)陰柔肝等功效;川貝具有清菲熱、化痰濕等功效;茯苓具有健脾化濕、寧心安神等功效,因此全方共奏理氣、通絡、柔肝、養(yǎng)陰等功效。諸藥合用痰熱消散、活血化瘀、息風通絡。本實驗觀察表明,羚角鉤藤湯加減方合針灸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眩暈發(fā)作次數(shù)以及程度,可能與能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變學,調節(jié)前庭眩暈通路及偏頭痛通路有關,可以明顯調整患者精神狀態(tài),失眠癥狀以及胃腸道癥狀,可能與調節(jié)5-羥色胺分泌相關。雖然該病表現(xiàn)復雜,頭痛,或以眩暈為主,或表現(xiàn)為嚴重的眩暈、頭痛,中醫(yī)臨床治療的核心是辨證論治,謹守病機、異病同治是治療的精髓,即無論臨床表現(xiàn)的異同,只要遵循發(fā)病機制治療,即可獲得臨床療效。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下的針藥聯(lián)合使用對的防治顯示出了獨特的優(yōu)勢,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
綜上所述,羚角鉤藤湯加減方合針灸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眩暈發(fā)作次數(shù)以及程度,可以明顯調整患者精神狀態(tài),睡眠癥狀以及胃腸道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