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竹梅 謝書華 韓穎 陳萍 張雨帆
(上海市楊浦區(qū)控江醫(yī)院,(1.耳鼻喉科;(2.中西結合科,上海 200090)
突發(fā)性耳聾同時可伴有耳鳴、頭暈、嘔吐等癥狀,臨床多采用藥物治療。研究[1]發(fā)現(xiàn),高壓氧與中藥耳后注射治療臨床效果顯著。本文主要觀察突發(fā)性耳聾進行微波穴位照射與耳后注射天麻素聯(lián)合治療的臨床效果及不良反應。
1.1一般資料 臨床選擇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突發(fā)性耳聾病人80例,納入患者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突發(fā)性耳聾的診斷標準[2];均經前庭功能檢查、耳鏡檢查、聽力檢查確診。已排除鼓膜破裂、對天麻素過敏者、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將納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38)和實驗組(n=42),實驗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20~74歲,平均(44.5±1.3)歲,平均聽閾值(70.7±3.4)dB;對照組男24例,女14例,年齡20~74歲,平均(44.7±1.2)歲,平均聽閾值(70.6±3.5)dB;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悅康通;悅康藥業(yè)有限公司;H20070226),天麻素注射液(天眩清;昆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H20013046),南京億高微波治療儀(ECO-100C),丹麥MADSEN Itera II型純音聽閾檢測儀。對照組常規(guī)用藥,銀杏葉提取物針劑20 mL加入250 mL生理鹽水靜滴,1次/d。實驗組常規(guī)用藥結合耳后注射天麻素配合微波穴位照射治療,天麻素注射液2 mL耳后乳突區(qū)注射,不可損傷周圍血管和神經,不可在化膿感染處及患皮膚病處注射,碘伏消毒后直刺,注射時會出現(xiàn)酸脹感,1次/d;注射后壓迫止血;微波治療:在耳后乳突區(qū)處放置微波探頭,15 W功率,20 min/次,1次/d,患耳出現(xiàn)溫熱感即可。兩組均治療3周。比較兩組治療后的臨床效果;比較兩組不同治療時間點的電測聽(平均聽閾)值;比較兩組伴隨癥狀消失時間;比較兩組治療后發(fā)生的不良反應情況。
1.3觀察指標 臨床治療效果依據(jù)文獻[3]中的標準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臨床有效率為治愈與顯效的百分比之和。
2.1臨床效果的比較 實驗組治愈28例,顯效10例,總有效38例(90.5%),對照組治愈20例,顯效8例,總有效28例(73.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82,P<0.05)。
2.2電測聽(平均聽閾)值的比較 實驗組治療后1,2,3周的電測聽(平均聽閾)值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治療時間電測聽(平均聽閾)值的比較
2.3伴隨癥狀消失時間的比較 實驗組耳鳴、頭暈、嘔吐伴隨癥狀消失時間分別為(8.4±1.2)d、(5.3±1.3)d、(3.5±0.7)d,顯著低于對照組的(9.8±2.3)d、(6.9±2.4)d、(5.0±1.3)d(t=3.46、3.76、6.51P均<0.05)。
2.4不良反應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2.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1.6%(χ2=4.61,P<0.05)。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突發(fā)性耳聾與自身免疫性疾病、內耳血管微循環(huán)障礙、感染病毒等你因素密切相關[4-5]。天麻植物中提取天麻素,其活性成分較高,可增高動脈血管的順應性,減低外周血管阻力,同時抑制早期炎癥滲出,對耳蝸起到保護作用,防止形成血栓,在耳后穴位注射天麻素可具有清熱祛風、開竅安神功能[6]。而微波治療內生熱可促使耳部小血管痙攣緩解,增強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環(huán),擴張毛細血管和小動脈,增強內耳和中耳的血液循環(huán),對中耳的缺氧狀態(tài)進行糾正,血氧濃度升高,營養(yǎng)狀態(tài)改善,增強耳部組織的免疫及代謝功能。
本文結果顯示,實驗組治愈28例,顯效10例,總有效38例(90.5%),對照組治愈20例,顯效8例,總有效28例(73.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后1周、2周、3周的電測聽(平均聽閾)值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耳鳴、頭暈、嘔吐等伴隨癥狀消失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發(fā)生發(fā)熱、心悸、頭痛、皮疹等不良反應情況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突發(fā)性耳聾患者進行微波穴位照射與耳后注射天麻素聯(lián)合治療,可顯著改善病人的聽力狀態(tài)和伴隨癥狀,不良反應較少,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