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鉞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貴港市中醫(yī)醫(yī)院檢驗科,廣西 貴港 537100)
大腸埃希菌為腸道正常定植菌群,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或出現(xiàn)免疫抑制情況時可能播散到肺部等機體其他部位,從而引起感染;而肺炎克雷伯菌是臨床上感染性疾病重要的革蘭陰性致病菌,可引起不同部位的感染,尤其是免疫缺陷患者、老年人和新生兒[1-2]。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在臨床分離菌中較常見,可引起社區(qū)感染和醫(yī)院感染。廣譜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兩種細菌呈現(xiàn)多重耐藥性的特點,給臨床治療帶來很大難度[3-4]。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使臨床治療時間延長,增加病人醫(yī)療負擔[5]。為此通過回顧性總結分析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標本、科室分布及耐藥性情況,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jù)。
選擇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本院住院及門診患者微生物培養(yǎng)標本作為監(jiān)測對象。共分離的出364株大腸埃希菌和408株肺炎克雷伯菌,標本類型包括痰液、咽拭子、中段尿、血液、傷口分泌物、膿液、創(chuàng)面分泌物等。
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購自廣西臨床檢驗中心。
將各科室采集的各類標本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3版)[6]相應的要求進行處理,經分離培養(yǎng)獲得單個菌落后,用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ATB 1525 Expression微生物鑒定藥敏分析儀對菌落進行鑒定并做藥敏試驗[7]。
用東軟lis系統(tǒng)軟件導出原始數(shù)據(jù),用Excel 2010軟件對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本院分離的364株大腸埃希菌和408株肺炎克雷伯菌分別來自痰液、中段尿、咽拭子、血液、分泌物等,具體分布見表1。
表1 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在各臨床標本中分布的構成比
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在各科臨床科室的分布見表2、表3。
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對25種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見表4。
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臨床中較常見的病原菌,能引起人體各部位感染,也在醫(yī)院感染中占了很大比例,使醫(yī)院感染難以控制,給醫(yī)院感染控制帶來壓力,對其臨床分布和耐藥性監(jiān)測研究有重要意義[5]。
表2 大腸埃希菌(n=364)在不同科室中的分布及構成比
表3 肺炎克雷伯菌(n=408)在不同科室中的分布及構成比
表4 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和敏感率
本院大腸埃希菌的主要來源為中段尿、白帶、血液,而肺炎克雷伯菌主要來源為痰液、咽拭子、中段尿。大腸埃希菌分布最多的科室為外科(30.77%),其次是心血管內分泌病科(22.53%)、肺病腎病風濕病科(9.07%);肺炎克雷伯菌分布最多的科室為肺病腎病風濕病科(41.42%),其次是心血管內分泌病科(12.99%)、腦病科(9.07%)、腫瘤科(8.82%)。
臨床分離的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對抗菌藥物試驗結果顯示,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萘啶酸、頭孢噻吩、四環(huán)素、頭孢唑啉耐藥率最高(62.64%~83.75%),對頭孢呋辛、頭孢克肟、氧氟沙星、頭孢噻肟、左氧氟沙星耐藥率較高(45.05%~49.73%),而對阿米卡星、亞胺培南、美羅培南耐藥率稍低(<5.00%)。這與譚枝微[3]學者的結果相似。肺炎克雷伯菌氨芐西林、替卡西林的耐藥率最高達99.00%以上,對四環(huán)素、頭孢唑啉、頭孢噻吩的耐藥率較高(32.60%~37.10%),而對亞胺培南、阿米卡星、美羅培南耐藥率稍低(<2.00%)。這與臨床廣泛使用某幾種藥物產生的耐藥菌增加有關,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對氨芐西林、替卡西林的耐藥率高;而對亞胺培南、阿米卡星、美羅培南敏感性較高,可作為臨床用藥參考。
綜上所述,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仍然是醫(yī)院分離出較多的重要致病菌,醫(yī)務人員應認真對待醫(yī)院重點科室、重點部門細菌的監(jiān)測和預防。同時加強對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藥監(jiān)測與報告,根據(jù)藥物敏感試驗結果,正確使用抗生素,能有效控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