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瑋潔
一次,我觀摩了彭老師的習作教學課《斑斕》很受啟發(fā)。
彭老師的素材意識勾連了課內(nèi)與課外,他由一幅圖“看圖寫話”導入,恰是駱賓王的《詠鵝》圖——“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引出顏色的“現(xiàn)”,順勢彭老師讓學生修改寫話二次創(chuàng)作。接著,彭老師用蕭紅的名篇《火燒云》學習“狀物顏色詞”并創(chuàng)造新詞,學生創(chuàng)造出如“葡萄紫”“雪白”“炊煙色”等新詞。彭老師運用《火燒云》還有一個過渡的作用,即引導學生從語段中三個“一會兒”體味顏色的“變化”,過渡到讓顏色“活”出來。
彭老師分析“杜甫《絕句》中的‘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得出“對比”的寫法,運用“春風又綠江南岸”引出“漸變”的妙處。他在這一節(jié)習作課上架起了課內(nèi)與課外的橋梁,帶領學生探索更廣闊的語文天地。
《斑斕》教學結構嚴謹,彭老師重視習作技巧的傳授:讓色彩“現(xiàn)”出來,讓色彩“多”起來,讓色彩“活”出來。如何讓色彩“活”出來,彭老師又教授了三個技法——對比、動化、漸變。
對于寫作技巧要不要教,一直是小學作文教學各大流派的爭執(zhí)。有人認為,寫作就是要讓學生隨心所欲表達,“自主”才能寫出各自的獨特感受。但在一線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兒童習作水平不高或在原地打轉,通常不是結構性的整體缺陷,而是局部的知識要素缺失。學生狀物寫景文章描摹不逼真,缺乏色彩畫面感,對狀物寫景局部的“色彩”要素關注缺失,教師有必要引導關注。而在彭老師的課堂上,通過練筆寫話多次展示,學生實現(xiàn)了從“不會”到“會”的轉變。
既然通過練習寫作水平會有提升,那就說明寫作一定有技巧,好的寫作技巧與文學并不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