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敏
安順地戲,俗稱“跳神”,是流行于貴州安順屯堡的一種頭戴木刻假面進行表演的民間地方戲,因為演出不用戲臺,就在村野曠地進行,故名地戲,為儺戲的一種。2006年,安順地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地戲的由來與明朝初期開發(fā)黔中有關。據(jù)說明太祖朱元璋為防范“諸蠻”造反,遂令在貴州的安順、平壩一帶駐扎人馬、修建城池。隨著南征的明伐軍和移民的進入,中原文化也被帶入了貴州,包括以祭祀驅(qū)邪逐疫為特點的“儺神”儺文化。在明軍中盛行的融祭祀、操練、娛樂為一體的軍儺,和在中原地區(qū)民間傳承的民間儺,與安順、平壩一帶的民情、民俗相融合,最終形成了安順地戲。
安順地戲一般在春節(jié)期間演出20天左右,稱為“跳新春”。地戲演出時,村口或醒目的地方要插一面大紅旗,旗上繡著很大的“帥”字,表示這個村子里今天要演出地戲,也有納吉之意。
安順地戲的顯著特點是演出時“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圍戰(zhàn)裙,戴假面于額前,手執(zhí)戈矛刀戟之屬,隨口而唱,應聲而舞”。其演出程序一般分為“開箱”“請神”“跳神”“封箱”等。其中的“跳神”是正式演出,又分為“設朝”“下戰(zhàn)表”“回朝”。其余部分是帶有驅(qū)邪納吉成分的儺戲活動。
安順地戲的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唱,是無樂器伴奏的說唱,不分行當,只有男女角色之分,沒有男女聲腔之分,由劇中角色邊說邊唱邊交代劇情。其唱腔屬于單曲變化重復體(又稱單曲迭唱體),大多數(shù)唱段都由一個二句體單曲變化重復構成,構成地戲唱段的二句體單曲為異頭合尾的上下句結構,每一個下句演唱時都有幫腔(地戲戲友通常稱幫腔為“接聲氣”)。各戲隊的唱腔呈現(xiàn)出一定的村寨性、個體性和游移性,音調(diào)不盡一致,幫腔位置也有所不同。其舞,實則為“打”,是表現(xiàn)戰(zhàn)斗場面的對打格斗。所演的內(nèi)容是屯堡人喜愛的薛家將、楊家將、岳家將、狄家將、三國英雄、瓦崗好漢的故事。內(nèi)容單一,只有金戈鐵馬的征戰(zhàn)故事,沒有才子佳人戲、清官公案戲、綠林反叛戲、怪誕神話劇,只有贊美忠義、頌揚報國的忠臣良將戲,反映的時代上至商周,下至明朝。
安順地戲的行頭,主要有臉子(面具)、靠旗、雉尾、長衫、戰(zhàn)袍、戰(zhàn)裙、兵器、手帕、折扇等。除特征突出的面具外,其他行頭與古典戲曲中的同類行頭都比較接近,特別是靠旗、雉尾、長衫、戰(zhàn)袍、戰(zhàn)裙。
安順等地有專門從事地戲面具雕刻的藝人,地戲面具同時具有神格和人格。村寨演出班子新購置的面具,未經(jīng)法事前可以隨便放置,視為木雕;一經(jīng)開光點將封號,即被視為“神物”?!伴_光”是將面具升華為“神物”的儀式,由雕匠主持。先將面具鄭重陳列在神龕上,然后殺一只大公雞,以雞血點在面具上,同時口念開光詞,賦予面具以“生命”。安順地戲的每個劇目一般有幾十號人物,每個人物都有一面獨特的面具,因此安順地戲被稱為“戴在臉上的文化”。
安順地戲按歷史年代編排劇目,傳承至今的有《封神演義》《東周列國志》《楚漢相爭》《三國演義》《大反山東》《四馬投唐》《薛仁貴征東》《薛剛反唐》《郭子儀征西》《二下南唐》《八虎闖幽州》《五虎平南》《岳飛傳》《岳雷掃北》等30多個劇目。
因為安順地戲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學者們認為它是研究戲劇發(fā)聲學、人類學、宗教學、民俗學、美學、歷史學、語言學等學科的活材料,并稱其為“中國戲劇活化石”“中國戲劇歷史博物館”。
一人領唱,眾人伴和;一方舞臺,說盡千年。在數(shù)百年歷史變遷中,安順地戲被貴州這片山水保留下來,成為安順屯堡人在漫長歲月中世代固守的精神家園。一代又一代的屯堡人擔當起傳承地戲的重任,竭力留住這一古老而獨特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