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不斷發(fā)展,在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的同時也會暴露存在的問題,特別是不同國家間發(fā)生的商事爭議,對于這一爭議的解決方式成為了討論的關鍵。而具有東方特色的調解制度在這一問題的解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于調解制度的完善可以更好地促進“一帶一路”倡議的發(fā)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 調解制度 商事爭議 實踐運用
中圖分類號:F113;G923.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10-071-02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商事爭議
(一)“一帶一路”商事問題的特殊性
隨著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和跨國商事來往交易的發(fā)展,中國在適應全球化趨勢,順應國際潮流上發(fā)揮積極作用?!耙粠б宦贰背h的提出,在短短五年時間里,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各個國家,都在商事貿易、跨國投資和保護知識產權方面加強國際交流,取得令人贊嘆的成績,各國之間交流不斷深化,特別是商事貿易更加頻繁。我國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并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想通過倡議在全球更大范圍內整合經濟要素和資源,形成合力,促進世界和平安寧和共同發(fā)展[1]。不同于傳統(tǒng)的商業(yè)貿易,國際商事貿易由于所涉及的當事國法律規(guī)定和發(fā)展背景等各種方面存在著諸多的差異,因此很難依靠傳統(tǒng)的訴訟、仲裁等糾紛化解機制來解決商事糾紛,這一特殊性就決定了具有東方智慧之稱的“調解機制”有了發(fā)揮其作用的舞臺。
(二)“一帶一路”商事問題主體的復雜性
“一帶一路”倡議所涉及的國家范圍之廣、經濟體制之復雜,同時包含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也涉及新興的經濟體制。另外,各種文化背景孕育而生的企業(yè)間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也意味著“一帶一路“商事爭議主體具有復雜的特征,面對著形形色色的糾紛主體,找到適合各種主體間解決糾紛的機制在當前商事爭議解決中就顯得至關重要。
(三)“一帶一路”商事爭議糾紛發(fā)生的必然性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發(fā)展和深化,國家間交往的不斷加深,各國在經濟、文化、政治等問題上的碰撞和摩擦也日益浮現,同時沿線各國的商事交易不斷增多和頻繁,各國之間商事交易呈現出范圍日益廣泛、類型日益多樣的特點,正因為商事糾紛發(fā)生的必然性特點,決定了化解多樣化、復雜化的爭端解決機制的出現。
二、當前調解制度適用的必要性
“一帶一路”倡議自實施以來,各國企業(yè)間矛盾糾紛的化解主要形式主要有訴訟、仲裁和調解三種。之所以研究調解制度適用的必要性,主要是因為仲裁和訴訟制度在矛盾化解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具體理由如下。
(一)仲裁制度適用的局限
仲裁制度是指根據民商事糾紛雙方當事人達成是仲裁協議,自愿將爭議提交仲裁機構依據法律規(guī)定進行仲裁。仲裁制度的設立是為了充分尊重當事雙方的意見,在商事爭議的化解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仲裁協議可以約定仲裁庭,也就是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自主性,可以選擇自己信賴的仲裁庭和仲裁人員進行仲裁。更為重要的是仲裁一般以不公開為原則,不同于訴訟的公開為原則,仲裁在對商業(yè)秘密的保護上更加嚴格。另外,我國仲裁制度與國際一般的仲裁原則一致,采用“一裁終局”的形式,無論結果如何,當事雙方都不能再申請仲裁或者尋求法院救濟,這在追求高效快捷的商事糾紛解決面前,大大節(jié)省了時間成本。
但這樣的仲裁制度在解決“一帶一路”商事爭議的過程中,卻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不同于國內商事糾紛的化解,國際間商事爭端由于跨國性而顯得復雜多樣,各個國家在仲裁制度的具體適用上都有著不同的適用細節(jié)和規(guī)定,這就決定了跨國仲裁的難以實行。首先,仲裁制度的適用雖然世界各國大多采用“一裁終局”的仲裁原則,但是由于法治發(fā)展程度的不同和法制化發(fā)展水平的差異,仲裁法規(guī)的規(guī)定不盡相同,有的國家并沒有規(guī)定跨國之間的商事仲裁規(guī)定,這就導致了跨國商事仲裁在各國之間無法良好的銜接和適用。根據最高法院發(fā)布的“一帶一路”指導案例中,提到了浙江逸盛石化有限公司在2014年與盧森堡英威達技術有限公司針對仲裁條款效力確認上發(fā)生的糾紛為例,說明了當事人在仲裁糾紛解決過程中對于仲裁效力的爭議問題[2]。其次,就仲裁制度本身而言,因為其效力高、保密性強的諸多特點,決定了其收費的高昂,這樣的局限性在“一帶一路”沿線諸多發(fā)展中國家的企業(yè)面前就顯得壓力巨大,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的企業(yè)并沒有雄厚的資本基礎,高昂的仲裁費用會阻礙其進一步發(fā)展。這樣不利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廣和發(fā)展。
(二)訴訟制度適用的局限
訴訟制度是指在在爭議糾紛發(fā)生之后,當事方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依據法律法規(guī)的相關規(guī)定,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人民法院依據法律的規(guī)定,采用國家公權力對糾紛進行解決。在我國,訴訟制度依托國家公權力進行保障和實施,是正義守護的最后一道防線。依據訴訟解決的糾紛,其結果具有很強的強制力,爭議解決的結果具有強制執(zhí)行性的效力,不執(zhí)行將會依法承擔法律后果;同時,在案件爭議解決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循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這樣嚴格的程序保障了公平正義的實現,無論從實體正義還是程序正義的角度,都能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但是,這樣的訴訟制度在“一帶一路”的商事爭議解決中就顯現了局限性。首先,司法程序的啟動要嚴格遵循程序和期限,這就意味著一個商事爭議從產生到解決如果選擇適用訴訟制度進行化解,就要付出更長的時間成本,在瞬息萬變的商海浮沉中時間的損失有時恰恰是最重大的損失,所以節(jié)約時間、高效快捷的糾紛化解機制往往是商事糾紛化解的首選。其次,訴訟制度的背后體現的是一個國家整體的法律體系和法律文化,“一帶一路”國家中法系十分復雜,不僅包括了大陸法系、英美法系,甚至還有部分伊斯蘭法系的存在,這樣復雜多元的法系決定了訴訟制度之間的互斥性,在程序和執(zhí)行上更是無法達成一致,曾有設想通過協商和條約的簽訂解決這一系列問題,但其復雜程度決定了這一設想的不現實性。因此,訴訟制度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國際商事糾紛化解中無法實現其價值,也不能被廣泛適用。
三、調解制度對商事爭議解決
(一)調解制度的含義
所謂“調解制度”是指調解組織或者具備調解職能的組織作為無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依據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和社會公德,以說服教育的方式,協助當事人自愿達成協議,從而解決民商事糾紛和輕微刑事案件的一種非訴訟法律制度[3]。我國調解制度的發(fā)展由來已久,在不斷地發(fā)展和實踐過程中漸漸發(fā)展形成了人民調解、法院調解、仲裁調解以及民間調解組織等各種類型的調解形式。
調解制度之所以被稱之為“東方智慧”是因為它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中國的調解制度發(fā)展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奴隸社會開始,中國的調解制度在新中國建立后發(fā)展迅速,《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規(guī)定了調解的相關內容,對于民商事糾紛和輕微刑事案件的化解,均可以適用調解制度,雙方當事人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以合理合法為原則,在自愿的條件下可以適用調解制度對于糾紛進行調解。
(二)調解制度在商事爭議中的運用
“調解制度”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商事糾紛化解中的適用不僅是因為仲裁制度和訴訟制度難以發(fā)揮作用,更重要的是“調解制度”自身具備解決商事糾紛的優(yōu)越性。
首先,調解制度本身而言,其中心思想和秉持的核心就是“非對抗”地解決爭端,通過當時雙方共同選擇出符合條件和預期的“中間人”對糾紛進行調解,這樣的原則完全符合了“一帶一路”倡議的中心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為了發(fā)展經濟和帶動發(fā)展,促進共同利益的實現。這樣的和平共贏理念與調解制度非對抗解決爭端的思路一致。
其次,調解制度的成本相對較低但效率卻較高。由于“一帶一路”沿線發(fā)展中國家居多,發(fā)展國家的企業(yè)大多缺乏雄厚的資本支持,對于商事糾紛的解決也更傾向于高的性價比,在金錢成本較低的條件下解決爭端是這一類企業(yè)的首選,這時可以看出仲裁制度的弊端顯現,其高昂的經濟成本,使得很多發(fā)展中國家企業(yè)望而卻步;訴訟制度雖然可以保障公平正義的實現,但是又要付出較多的時間成本,也不是解決商事糾紛的首選。這時,調解制度這一依托第三方的非對抗爭議解決機制既可以高效快捷地解決企業(yè)間糾紛,也能增進企業(yè)間的交流,同時不同于訴訟仲裁的針鋒相對,在解決商業(yè)糾紛的前提下,也能維持企業(yè)間的友好和合作,真正意義上實現“和”的內涵。
另外,我國相關政策的出臺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影響也是重大的,我國在發(fā)起和主導這一倡議的過程中,提倡多元化解決國際商事糾紛,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主持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上,組織通過的《關于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議解決機制和機構的意見》中指出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商事爭議糾紛的出現,應該建立多樣化、多維度的糾紛化解機制,最大程度上高效、快捷、低成本的化解糾紛。
四、“一帶一路”商事調解制度的發(fā)展
(一)“一帶一路”商事調解制度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立法問題。我國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發(fā)起國和主導國,也針對“一帶一路”商事問題發(fā)生爭端時的解決做了許多的相關規(guī)定,體現出了對“一帶一路”商事調解制度的重視。但是,并沒有針對“一帶一路”商事糾紛化解機制的專門立法,對于商事爭端中的細節(jié)問題并沒有詳細的相關規(guī)定,在爭議糾紛實際發(fā)生的時候,有時候存在無法可依的情況。這樣的情況下,導致了商事調解制度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遭遇阻礙。
其次,是執(zhí)行困難的問題,不僅是由于調解協議需要雙方當事人自覺自愿的履行,更重要的是各國對于調解協議的強制執(zhí)行效力都有著不同的理解和適用,這是當前阻礙調解協議執(zhí)行的主要原因,有的國家認為既然調解協議是基于雙方當事人意思自治形成的,那調解協議的執(zhí)行也應該遵循意思自治原則,調解協議不具有法律強制力;另外國家認為調解協議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調解協議達成后經過有關機關認定,就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不執(zhí)行調解書可以對其采取強制措施。
(二)“一帶一路”商事調解制度的完善
針對上述商事糾紛調解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方面尋找措施進行解決。
首先,加強商事糾紛解決的立法問題,成立專門的專家組進行立法研究,針對當前商事交往中存在的問題、整合各國的交易習慣,從實際出發(fā),真正了解商事糾紛解決中的關鍵問題和矛盾所在。同時,在立法完善的基礎上,設立專門的糾紛調解機構,在商事糾紛調解尊重自愿原則的基礎上,也要注意和重視規(guī)范,設立專門機構有利于提高糾紛化解的專業(yè)性和規(guī)范性,更加有利于商事矛盾糾紛化解機制的長足發(fā)展。
其次,保障商事糾紛調解協議的有效執(zhí)行,不讓“執(zhí)行難”阻擋“一帶一路”倡議的開展。執(zhí)行作為矛盾糾紛解決的終端,也是整個程序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無論前期通過怎樣的方式化解糾紛,一旦陷入難以執(zhí)行的境地,整個程序將形同虛設,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樣的弊端長此以往將使當事人失去對調解制度的信賴。針對這樣的情況,可以在“一帶一路”倡議參與國家之間建立失信懲戒名單,通過誠信原則約束國際公司,一旦進入失信名單,不僅會影響其國際商譽,更會阻礙其國際商事參與。更重要的是,應該建立調解協議強制執(zhí)行制度,設立專門機構對調解協議進行確認,并在法定期限超過后,對于拒不執(zhí)行協議的一方主體進行強制執(zhí)行。也可以發(fā)揮人民法院調解的豐富經驗和調解結果權威的優(yōu)勢,構建以人民法院為中心的“一帶一路”商事爭端的調解機構[4]。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國際商事糾紛可以通過調解制度進行有效的化解。這一制度不僅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更能夠節(jié)省司法資源,提高矛盾糾紛化解效率,同時在發(fā)揚“東方智慧”方面展現中國的特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商事調解制度的不斷建立健全,“一帶一路”倡議會在促進國際間交往和經濟繁榮上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朱偉東.關于建立“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制的思考[J].法治現代化研究,2018(3):41-50
[2] 裴秀峰.《商事仲裁辦案指南》[M].法律出版社,2017(9)
[3] 左衛(wèi)民.中國司法制度[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
[4] 付俊偉.論“一帶一路”建設中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以人民法院調解為中心[J].蘭州學刊,2019(3):52-65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作者簡介:韓雨婷(1996—),女,漢族,黑龍江省密山市人,學生,法學碩士,單位: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中國法律史。)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