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歌曲”簡稱“紅歌”,主要形成于中國革命時期,在建設時期和改革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要說到紅色歌曲的經(jīng)典作品,最有代表性的當屬王莘作詞作曲的《歌唱祖國》。紅色歌曲是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時代的藝術審美標準,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的反映和群眾的呼聲,折射著一個時代的價值觀和追求,因此傳承與發(fā)揚紅色歌曲對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有著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紅色歌曲;王莘;藝術特色;傳承意義
從廣義上講,紅色歌曲沒有時間年代的限制,所有表達革命、民族精神的作品都可以稱為紅色歌曲。狹義上的紅色歌曲是指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一直到改革開放后的今天,在此時間段內蘊含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歌曲,這也是本文所論述的范疇。
一、紅色歌曲的起源與發(fā)展
自古以來,“紅色”在中國被視為重要的顏色,許多皇室的裝修和服飾都以紅色為主,以示尊貴,“紅色”也代表著節(jié)日的氣氛,喜慶、熱烈、隆重,結婚的紅布頭,春節(jié)的紅對聯(lián)等,可見中國人民歷來對“紅色”充滿了喜愛與崇敬之情。不僅如此,“紅色”也被視為生命,象征著革命走向勝利和進步,因為紅色和血液有著同樣的顏色。不難看出,上至國家,下至百姓,“紅色”已經(jīng)成為國人不可或缺的顏色,也被稱之為“中國紅”。
“紅色歌曲”簡稱“紅歌”,包含于“紅色文化”中,主要形成于中國革命時期,在建設時期和改革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張勝良先生認為:“紅歌,主要指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各歷史時期的革命歌曲,如紅軍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社會主義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的各種積極正面的歌曲,此外,還包括世界各國革命經(jīng)典歌曲。”[1]因此,紅歌具有典型的發(fā)展歷程。從時間上來看,中國紅歌產(chǎn)生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之間。在此期間隨著中國歷經(jīng)的社會變革,中國音樂受到了西方音樂的影響,出現(xiàn)了“學堂樂歌”,紅歌開始流傳,如《最后的勝利一定是我們的》《男兒第一志氣高》《共和國民》等歌曲。經(jīng)過20世紀初學堂樂歌的孕育,一直到五四運動,紅歌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中,學生、工人、老人開始吟唱,如《五四紀念愛國歌》《在太行山上》《從軍歌》等。也是在五四以后,中國革命進入了非常時期,紅歌成了吹響人們集結、斗爭的號角,如《義勇軍進行曲》《保衛(wèi)黃河》等,這些最優(yōu)秀的紅歌作品廣為傳唱、久唱不衰。而到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時期,因為傳播媒介的多樣性和便捷性等特征,紅歌得到了史無前例的弘揚和傳承,如《我和我的祖國》《春天的故事》《天耀中華》等??梢哉f,每一首紅歌都是文化的載體,是人民群眾的呼聲。
縱觀紅歌的表現(xiàn)內容和發(fā)展歷程,可以將其分為三大類:
其一,歌頌中國革命。在戰(zhàn)爭年代,社會動亂,人民內心恐慌。而音樂可以鼓舞人心,為革命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這個時期創(chuàng)作的紅歌往往旋律激昂,可以堅定人們的信念,鼓勵人們參與革命抗爭,歌詞內容主旨是反對獨裁和壓制,追求民主自由、生活幸福。
其二,歌頌共產(chǎn)黨的領導。在革命年代,黨給人民帶來了無限可能和希望,為了感謝黨做出的努力,音樂家們將滿腔的熱情和愛寫入歌中。這些紅歌的特點往往都是歌詞通俗易懂,旋律明朗清晰,抒發(fā)了人們對黨的忠誠和愛戴。
其三,歌頌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當家作主,百姓過上了好日子,舉國以歌曲為載體歡慶這發(fā)自內心的喜悅,這樣的紅歌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如《歌唱祖國》,親切易懂,訴說著中華兒女對祖國的感恩、喜愛和自豪,體現(xiàn)了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紅歌不僅是一種特色鮮明的藝術載體,而且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對于激發(fā)人們的精神力量、堅定內心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二、《歌唱祖國》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藝術特色
紅色歌曲的經(jīng)典作品,最有代表性的當屬王莘的《歌唱祖國》。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報》發(fā)表建國兩周年的唱歌通知,規(guī)定除《義勇軍進行曲》之外,另一首全國人民必唱曲目就是王莘作詞作曲的《歌唱祖國》。
(一)王莘生平
王莘,原名王莘耕,1918年出生在江蘇無錫蕩口鎮(zhèn)的一個農民家庭。無錫歷來是音樂之鄉(xiāng),王莘自幼受到無錫曲藝的熏陶,學會了演奏笛子和二胡。14歲那年離開家去上海打工,他開始白天工作,晚上去夜校學習,積極參加與音樂相關的抗日救亡運動。在“一二·九”運動下,他成為了“教歌指揮訓練班”的骨干青年。1938年考進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自此開啟了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道路。畢業(yè)后的王莘主動申請去前線,創(chuàng)作了《歌唱特等功臣黃丑和》《防控哨之歌》《中朝人民友誼歌》等數(shù)百首優(yōu)秀作品。1950年9月,王莘寫下了一生創(chuàng)作中最經(jīng)典的《歌唱祖國》。他在晚年時曾說:“我雖然寫了很多作品,但我認為我一生只寫了兩首歌曲,一首是用音符譜寫的《歌唱祖國》,另一首是我至今仍然在用心靈譜寫著‘歌唱祖國?!盵2]1982年王莘不幸突發(fā)腦血栓,只能在輪椅上生活,但絲毫沒有澆滅他的創(chuàng)作熱情。在生病的25年期間,王莘創(chuàng)作了《摘星星》《真理的旗幟》等百首歌曲。
王莘將自己的一生都致力于音樂創(chuàng)作中,曾獲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突出貢獻老一輩音樂家”終身榮譽勛章。
(二)《歌唱祖國》的創(chuàng)作背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了,鮮艷的五星紅旗在藍天下迎風飄揚。王莘參加開國大典后,熱淚盈眶,內心激動久久不能平復。他想用歌曲去歌唱祖國的偉大,歌唱人民的勇敢,歌唱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走向好日子。
1950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一周年,王莘背著樂器,再次路過天安門廣場。眼前是鮮艷的五星紅旗、佩戴著紅領巾的少先隊員,耳旁是嘹亮的歌聲,這一幕在他腦海里久久回放。在回家的路上,隨著火車的起伏,窗外一一掠過祖國美麗的土地,隨之靈感涌現(xiàn)“越過高山、越過平原”的歌詞。就這樣《歌唱祖國》在不起眼的煙盒上誕生了。
1951年,王莘創(chuàng)作的《歌唱祖國》傳到了北京工人合唱團。一時間,這首鏗鏘有力的歌曲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傳播開。一年之后,《人民文學》《人民日報》先后發(fā)表了《歌唱祖國》的歌詞,由中央樂團錄制并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視播放。
王莘雖已離去,可他留下的作品《歌唱祖國》經(jīng)久不衰,響徹祖國的大江南北,可以說,這首歌曲之所以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并喜歡,是因為它的創(chuàng)作基于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群情激昂,它用音樂的形式抒發(fā)了全國人民當家作主的自豪之情和建設祖國的迫切心聲。
(三)《歌唱祖國》的藝術特色
如果說《義勇軍進行曲》向世界發(fā)出了中國最強音,那么作為第二首國歌的《歌唱祖國》無疑就是強音背后抒發(fā)中國人民對祖國母親的最真摯的情感表達。
《歌唱祖國》歌詞朗朗上口,唱出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廣大人民群眾對祖國未來充滿希望的美好心聲,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全國人民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結尾處的歌詞“英雄人民,站起來了,我們團結友愛堅強如鋼”,更是氣勢恢宏,把對祖國的愛推向了高潮。
《歌唱祖國》旋律深入人心。全曲是帶三部再現(xiàn)的曲式結構A+B+A’,為陳述部、展開部、再現(xiàn)部。曲調用了明朗的F大調,以2/4拍節(jié)奏譜寫,進行曲特點明顯,節(jié)奏鏗鏘有力,強弱分明。音區(qū)跨度小,從最低音c1至最高音f2,旋律激進,沒有大跨度的跳躍,加之歌詞朗朗上口,更加適合人們傳唱。A段整體節(jié)奏鮮明、歌詞堅定有力,主題旋律激昂澎湃,B段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比A、A’段,節(jié)奏沒有那么短促,旋律線條平穩(wěn)、柔和、流暢,將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團結友愛的精神娓娓道來,給人一種舒適的感受,更具有抒情性。A’與A段交相呼應,節(jié)奏緊促,旋律平穩(wěn)而雄壯有力。
概言之,《歌唱祖國》是全國人民喜迎民族獨立熱血沸騰的嘹亮之音,是中華民族走向富強民主的鏗鏘誓言,它的誕生離不開時代的特殊背景,它的藝術特色和時代息息相關。
三、紅色歌曲的傳承意義
紅色歌曲是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組成部分,無論從歌詞還是旋律而言,都和時代的進程緊密相連,體現(xiàn)了時代的藝術審美標準,同時,紅色歌曲也是中國文化的反映和群眾的呼聲,折射著一個時代的價值觀和追求,因此,傳承與發(fā)揚紅色歌曲對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有著重大的意義。
(一)依托詞曲的審美性,弘揚中國文化
審美性是音樂最主要的特性之一,紅歌也不例外。人們在欣賞紅歌的同時,會被其特有的精神所感動。在不同的時期,紅歌代表著不同的審美特點,有的節(jié)奏鏗鏘,進行曲風格顯著;有的抒情優(yōu)美,舒展寬廣如一幅水墨畫;有的跌宕起伏,變化重復中顯力量,它們以各種表現(xiàn)形式彰顯著中國文化的鮮明性、進步性、促進著社會的發(fā)展。
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義勇軍進行曲》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以音樂的形式點亮了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讓全世界人民都看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一致、齊心協(xié)力的民族。如今,無論是中小學的升旗儀式,還是奧運會頒獎儀式,都會齊唱國歌,這樣的傳承就是讓人們從歌中體會到中華民族苦難深重的歷史和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居安思危,激發(fā)民族責任感、使命感,牢記民族精神。如歌曲中三次音調上行的“起來”,它像沖鋒號激勵著無數(shù)戰(zhàn)士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而對今天的中國人民而言,可以化作建設祖國的力量,成為自強不息、勇于拼搏、大膽創(chuàng)新的動力,而這也是中國文化的內涵之所在、紅歌傳唱意義之所在。
而在現(xiàn)當代,紅歌的體裁和范疇越來越廣,越來越得到重視,紅歌反映的中國文化也更趨于具體化、深入化。如歌曲《龍文》,一彈戲牡丹,一揮萬重山,一橫長城長,一豎字鏗鏘??此坪啙嵜髁耍瑢崉t蘊含著中國的戲劇《牡丹亭》、中國的地貌“崇山峻嶺”、中國的奇跡“萬里長城”、中國的文字“橫平豎直”等豐富的內涵,是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是文明古國的優(yōu)秀文化。因此,傳播和傳唱這樣的紅歌,不僅在體驗詞曲的審美性,更是在為中國的戲曲、文字、智慧發(fā)聲,在弘揚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
隨著“紅歌會”和紅色旅游勝地的推廣,紅歌已經(jīng)成為時代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為各個時期的貢獻譜寫篇章,與民族共成長,同時也彰顯著人類進步。從本質上講,紅歌是紅色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結合歌曲的時效性,激發(fā)愛國情懷
正如儒家《學記》中所說“樂與政通”,紅歌是音樂與政治的結合。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看到,在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期間,中國推翻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人民當家作主,社會面貌日新月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音樂工作者們抓住時代發(fā)展的脈搏,將自己對于祖國的情感投入到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因而產(chǎn)生了一些具有鮮明政治立場以及批判封建思想的歌曲。這些紅色歌曲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不僅激發(fā)了各個時期中華民眾的愛國情懷,又引發(fā)了人們對紅色時代的自豪感。
在中國革命的早期,音樂家們就開始以“救國圖存”為時代主題創(chuàng)作歌曲,通過簡單的歌唱形式和主題集中的歌詞宣傳革命,喚醒人民反抗壓迫和剝削,激發(fā)斗爭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為革命勝利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如《義勇軍進行曲》就是民族危亡時刻廣為流傳的紅歌,對堅定人民革命的信念、激發(fā)愛國精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被稱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后來被定為國歌,其目的就在于發(fā)揚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
從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一直到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紅歌從未離去,它在各個時期都發(fā)揮著引導作用。如社會主義成立時期王莘創(chuàng)作的《歌唱祖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受歡迎和影響程度最深的紅歌之一,不僅歌詞振奮人心,而且旋律優(yōu)美深入人心,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神采奕奕、斗志昂揚的精神風貌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F(xiàn)如今《歌唱祖國》已經(jīng)成為國家大型活動不可缺少的經(jīng)典紅歌作品。2007年“嫦娥一號”繞月人造衛(wèi)星從38萬公里以外的月球軌道向地球發(fā)來《歌唱祖國》的雄壯歌聲;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童聲演唱《歌唱祖國》,完成了王莘的遺憾——為奧運寫歌;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2020年的70周年抗美援朝周年會上都有播放《歌唱祖國》。這首延續(xù)傳唱了幾十年的歌曲已經(jīng)成為振奮人心、凝聚正能量的精神載體,鼓舞著一代代中國人以火熱的情懷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潮中去,今后,該作品具有的歌唱性、抒情性和節(jié)奏性等藝術特征會結合嶄新的時代內涵,成為團結各民族人民的力量和精神追求。
改革開放以來,彰顯時代精神的音樂作品層出不窮,各種帶有濃厚情感基調的紅歌得到了更大范圍的推廣和傳承,其在各個領域內產(chǎn)生的影響以及給人們精神上帶來的陶冶、引領,更呈現(xiàn)出多維度、創(chuàng)新性等特點。如《我和我的祖國》以比喻的手法,寫出了個人和祖國相依相存的關系,抒發(fā)了積極向上的情感,它的各種演唱版本和不同演奏形式的創(chuàng)新,讓傳承落到了實處。歌曲《春天的故事》以記敘性的語言,抒情性的曲調,謳歌了鄧小平這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巨變,它的廣為傳播有利于凝聚建設祖國的力量。
結""語
紅色歌曲是中國人民在實踐斗爭中形成的,經(jīng)過不斷地演化、整合、重組、并吸收了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基礎所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紅色經(jīng)典歌曲越來越受人民的喜愛。在過去,紅歌代表著人民團結一致的信念,在當下,紅歌不僅僅成為人民作為寶貴的娛樂活動去歌頌和擁護黨的領導,更為重要的是它有助于促進我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與社會等各個層面的建設。紅色歌曲傳遞的是中國精神,反映的是中國文化,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更好地傳承。
注釋:
[1]余伯流.傳承革命精神的藝術瑰寶——略論中國紅歌的歷史軌跡及其深遠影響[J].聲屏世界,2008(02):5—7.
[2]靳學東.他用音符和心靈歌唱祖國——懷念王莘[J].人民音樂,2007(12):53—56.
[收稿日期]2020-12-24
[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JUSRP12096)。
[作者簡介]馬""克(1969—""),男,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徐德馨(1997—""),女,江南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無錫""214000)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