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歌曲《小白菜》是作曲家于學友教授于1987年6月所創(chuàng)作,作品一經(jīng)出現(xiàn)立刻在全國流傳,先后被幺紅、吳碧霞、方瓊、李秀英等多名歌唱家們唱響在各種音樂會的舞臺上。隨后,又被編入到全國高校聲樂教材和《聲樂教學曲庫》,以及作為央視歌手大獎賽及文化和旅游部聲樂比賽規(guī)定曲目等,并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可以說這首藝術歌曲是于學友最早在民眾中獲得影響力的聲樂類體裁作品。它雖然取用了原有的民間歌調,卻因用中國人熟悉的旋律講述著人們所熟悉的故事,且做到了情真意切,表達著中國人所崇尚真、善、美的精神訴求。
此外,筆者寫這篇文章還有一層用意,即:看到許多公開發(fā)表的、關于論述這首藝術歌曲《小白菜》的唱法、寫法和表現(xiàn)方法等文章內容(包括檢索到的一些博、碩論文),雖然可以看到不同的分析觀點和見仁見智的結論,但其中所出現(xiàn)的常識性錯誤,是筆者參與論述的真正目的。
[關鍵詞]《小白菜》;于學友;藝術歌曲;結構布局;演唱方法
一、
藝術歌曲又稱浪漫曲,源于歐洲,在德奧音樂體系中的藝術歌曲是以德文Lied或Lieder來表述(專指那些藝術性很強的聲樂作品)。其形式表現(xiàn)為詩與歌聲、音樂的結合。在中國的五四運動以后,也出現(xiàn)了最初的藝術歌曲形式。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的中國藝術歌曲概念,除了群眾性歌曲和流行性的歌曲外,幾乎擴大到了所有抒情性歌曲形式,近些年又添加了由民歌改編的、藝術含量較高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其形式大致分為這樣幾種:一種是與古代詩詞相結合的;還有一種是中西合璧的寫法;而最為常見的一種則是采用民間不同地域性的民歌、小調的素材加工而成。而藝術歌曲《小白菜》就屬于在保持原有民歌基礎上,重新化合成藝術性很強的藝術歌曲體裁。其中的寫法,既體現(xiàn)出歌調原有的地域性風情,也表達出屬于中國人自己的人文表情。因此,在藝術歌曲《小白菜》的風格定位中,除了采用與中國五聲性相關的調式外,更多地表現(xiàn)還是源于歌詞內容帶給歌聲的啟示。
藝術歌曲《小白菜》樂譜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有引子,即:樂譜前面多了一遍小白菜的主題。而另一個是開門見山,直奔歌聲主題。下面就以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的版本為例,來看這首藝術歌曲的唱法、旋法與寫法。
其結構布局如下:
引子(第1—14小節(jié)):這個引子分為3個小的階段導入,即:在第1—5小節(jié)里是以主題核心材料來預示作品基調;第5—8小節(jié)是以音型化材料形成連續(xù)的模進,來為歌聲進入做好情緒上的渲染與鋪墊;第9—11小節(jié)(第一句)和第12—14小節(jié)(第二句),是以一句類似戲曲中的叫板聲腔和第二句的模進歌聲,為主題歌聲的進入做好了對比式的導入準備(bA為宮的,落在bE徵上)。
A段部分(第15—26小節(jié)):同樣是以bA為宮的,落在bE徵上(經(jīng)過第27—28小節(jié)連接進入到B部分。
B段部分(第29—43小節(jié)):這部分段落是以bE為宮,意在向屬方向游走(即:一開始進來是C羽,但卻結束在bB徵上,等于在三個降號的調域中哭訴)。
A1段部分(第44—51小節(jié)):這里的鋼琴間奏材料等同于再現(xiàn),調也回到了以bA為宮和落在bE徵上,使得這部分段落與第一部分段落形成了呼應式的再現(xiàn)關系。
C段部分(第52—62小節(jié)):接著又向下屬方向回旋了一遍,就變成了以bD為宮,落在bA徵上。
A2段部分(第63—75小節(jié)):最后一段又回到了前面的主調,既是bA宮的再現(xiàn),又是給回旋結構畫上了句號。結構圖如下:
藝術歌曲《小白菜》從總的調性布局上可以看出,它非常接近西方古典曲式中的回旋結構,即:主調是以bA為宮,而后的第一次回旋跑到了屬調方向。接著,鋼琴間奏部分是調再現(xiàn),而后的第二次回旋又到了下屬方向去,接著又有一次再現(xiàn)。所以,作曲家對于這首藝術歌曲的布局,更多的是著眼于西方古典功能體系的布局觀念。當然,對于聲樂作品中的藝術歌曲寫法,作曲家除了適時運用了一些渲染手法和給予歌唱家的二度發(fā)揮外,主體框架還是建立在回旋曲式之中。同時,也是把西方的分節(jié)歌的寫法在不同的調域上進行了宣泄,以此獲得歌聲的戲劇性表情與心理層面上的撞擊。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其中的旋法和腔體的變法還與變奏思維相關,以變奏的思維把整首作品搭建在回旋曲式上。在西方藝術歌曲中,也常有對比性的插部和展開性的插部。而在這里基本上是以展開性插部的寫法為主,但為了關照風格邏輯,在保持原句法基礎上對展開性的幅度進行了控制(削弱了西方作品中的展開性張力)。至于那兩個插部性的主題也都是從A段落部分的主題中衍生或派生出來的,這一點非常符合中國音樂的加工、變體寫法(從這個意義上看,在某種程度上就符合變奏性質或以衍生材料來進行的更新)。
再有,如果把鋼琴間奏忽視了(鋼琴回到主調的第一次主題再現(xiàn)),就容易把結構歸納為四部再現(xiàn)了(前面是一個A段落部分,中間一個B段落部分和C段落部分,最后又一個A段落部分的再現(xiàn))。但是,作曲家不僅把間奏放回主調,還刻意把主題演奏一遍來強調回旋的意圖。所以,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看待藝術歌曲的布局時,應該把歌聲與琴聲融合在一起進行合理地解釋,這也是藝術歌曲特有的一種體裁特征。
二、
中國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不同體裁、題材的聲樂作品時,雖然把風格鑲嵌在中國音樂文化之中,但他們總會以鮮明的個性表達和出新的寫法來體現(xiàn)作品中的歌聲風貌。就如藝術歌曲《小白菜》的表現(xiàn)方法,開始的歌聲是借用戲曲聲腔方式來體現(xiàn)其悲美的情感底色,而到了戲劇性情緒回落和敘述的歌聲開始時,又恰到好處的轉接到類似一種詠敘風格,也說明作曲家并沒有完全借助戲曲的拐棍來組織這里的歌聲表現(xiàn)。而歌唱家們在演唱中國題材作品時,為了體現(xiàn)作品中的中國印象或地域風格,也樂意把歌聲鑲嵌在人們習慣的審美框架中去發(fā)揮。如:一開始的歌聲演唱就借用類似戲曲的表述方式(類似文戲中的導板)和歌聲中的“哭腔”以及對于“苦”音的唱法等,這無疑會給作品添加了更多的聲線表情。所以,對于這首藝術歌曲《小白菜》的演唱方式,除了按著作品本身的遞進內容所形成的表達外,在演唱層面上筆者也有自己的體會,其主要值得注意的是:
1.歌曲的敘述性決定了歌聲情感布局
歌者要把兩三歲的女娃失去親娘的身世來引發(fā)聽者的共鳴,這是需要沿著一條清晰的情感幅度路線去訴說,從而才可能達到歌聲所要的凄美情緒和悲美境界。如:歌聲開始的第9—14小節(jié)處,是以類似呼喊的表現(xiàn)手法來奠定歌聲的情感幅度,從而表達出女娃對親娘的呼喚。而在第15—26小節(jié)處,則是以敘述性的歌調來揭示女娃的不幸身世。從第29小節(jié)開始(歌詞是“弟弟吃面,我喝湯”),是為即將到達的歌聲高潮做好鋪墊。當真正的高潮部分來臨時(第52—61小節(jié)),歌聲不僅要以情緒上的爆發(fā)和特有的戲劇性張力來凸顯這里的高潮,還要為接下來的歌聲回落做好表情幅度上的轉接(第63—75小節(jié)處的“桃花開了、杏花落了”)。
再如:這首藝術歌曲歌唱聲部中多次出現(xiàn)倚音,分別出現(xiàn)在第10小節(jié)、第14小節(jié)和第30小節(jié),在擬聲詞處運用倚音,演唱出一種哭泣、哭訴的感受,并且在每一段尾處伴有不同程度的漸慢,這樣,不但使得演唱層次清晰,還可能給聽者留有一定的遐想空間。
2.把握好聲音上的控制力
這首藝術歌曲的音域在小字一組的降e到小字二組的降a,其中的旋法走向都避不開換聲區(qū),此時,演唱者的發(fā)音位置就成為換聲點和控制能力上的關鍵。對此,演唱者要在自己的兩個眉心之間將聲音保持飄在頭頂,以保證聲音位置的統(tǒng)一,特別是在演唱高音位置時更要注意,并用氣息去調整歌聲的連貫性。否則,音色質感就不會細膩、連綿,也達不到歌聲中想要獲得的哀婉效果。
3.兩種唱法之間的借鑒
這首歌曲的雛形本是一首河北民歌,如果運用美聲來詮釋這首民歌作品,就需要在兩種唱法之間互相借鑒。從演唱呼吸的角度來看,美聲唱法與民歌唱法都要求演唱者運用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但美聲唱法中所使用的腹式呼吸會多于民歌唱法。如:第51小節(jié)處的連續(xù)三個降A(再加上幾個全音符的演唱),這里不但需要氣息的連貫性,還要以特別強的呼吸來作為支撐。因此,單純的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是不夠的,這也是要求借助兩種不同歌聲方法來共同演繹這首藝術歌曲《小白菜》的緣由所在。
4.氣息是歌聲的不竭動力
這首集藝術性、抒情性、戲劇性為一體的歌曲,要求在演唱時注意氣息上的連貫性。如:氣息的綿長要求我們在每一次的換氣時,提前半拍準備吸氣,吸氣太早會使得音樂不飽滿,吸氣太慢又會使得音樂僵硬而缺乏流暢。同時,這樣綿長的樂句還需要借助腰的力量作為支撐(再把氣息灑落在腳跟處),只有這樣才會使得歌聲氣息穩(wěn)定、持久。
此外,要注意關照本首歌曲中的表情、力度、速度等標記。如:在第9小節(jié)以ff的力度開始演唱,到第14小節(jié)以mp進入A部分,再到第26小節(jié)減慢并轉變?yōu)楸瘣?、哀婉的歌聲(以f力度開始,過度mf然后再漸強),加之后面鋼琴在持續(xù)不斷地、借助表情記號推動著音樂的升溫等,都說明關注這些表情記號的重要性。"其實,歌曲之所以稱之為藝術歌曲,主要是在細節(jié)處呈現(xiàn)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處理呈現(xiàn)方式,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歌聲形式。
三、
藝術歌曲《小白菜》的表達方式保持著原生性的音樂特質,而當這樣一種在封閉式環(huán)境中的歌調經(jīng)過于學友改編后,歌聲既擴大了原有的敘述性規(guī)模,也進一步實現(xiàn)了以悲為美的風格基調。同時,歌聲中更注重對歌聲語境和敘述者心理動作的刻畫與揭示。同時,這里所說的敘事性和歌聲的細節(jié)方面,都直接與中國語言的語音、語氣、語態(tài)相關(如:單個音的韻味與每一個單個發(fā)音字的語音過程等,都可能直接影響這里的旋法走向和線性表情)。
其旋法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展衍式發(fā)展。這里的歌聲材料,大都采用展衍式的發(fā)展特點,在敘述性的歌聲中讓材料得到漸進式的更新。如:A段中的第15—20小節(jié),是有著原始陳述意義的段落,接下來的6小節(jié)(第21—26小節(jié)),等于是在相類似的音調基礎上做出具有倒影性質的自由展衍,以此達到自然延伸的目的。在接下來的B段中(第29—43小節(jié)),等于是與A段形成相類似的骨干音調做出的演化,只是由于音區(qū)、節(jié)奏音型以及調式的改變,顯現(xiàn)出不同的敘述方式和對比。
再如:C段部分的第52—59小節(jié)的旋法材料,就是以B段部分中的第29—40小節(jié)為展衍藍本,在此運用展衍式的發(fā)展手法,形成了改變原始音型的陳述方式和提升音域、轉換調性色彩,以及把B段部分中的4/4拍號在此變更為3/4節(jié)奏律動等,使得這里的旋法具有解體式的展衍特質。
2.對應式發(fā)展。這里音樂語境的對應方式,主要是通過變奏手來實現(xiàn)的,進而實現(xiàn)這里的對比與呼應。這種手法的好處是,可以顯現(xiàn)出對主題歌聲材料的統(tǒng)一與同構性。如:A1段落是以鋼琴來作為推動、提升這里的歌聲表情,為了保證作品整體的統(tǒng)一和顯露回旋布局的結構力,這里選擇在音區(qū)、音色和演奏法上形成同構性的發(fā)展,所以,當歌聲再次出現(xiàn)時就給人以一步登高之感,也使得這里與前面的段落部分形成了呼應式的再現(xiàn)關系。
3.合頭、合尾及回旋發(fā)展。這里的旋法有時是取用中國音樂中常有的“合頭”與“合尾”手法,即:在不同音樂段落的起迄處,如果開始的材料相似稱合頭,合頭保證了各音樂段落有共同的起點。結尾類似稱合尾,而合尾又能讓歌聲的陳述達到殊途同歸的喻意。如:B段的開始是A段的合頭,只是用了展衍和變奏以及改變調域的手法加以適時的變化。
再如:A段的段尾是第25、26小節(jié),而C段的第60、61小節(jié)(也是尾部),材料幾乎一致,即便是在A2段落內也是以重復樂句的手法形成了旋法上的合尾(第69—70小節(jié),是第65—66小節(jié)的合尾)。其實,這種創(chuàng)作思維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歌聲進程的不同部位。當合頭與合尾聯(lián)合、循環(huán)使用時,就形成了一種新的、具有內在動力的回旋發(fā)展。
4.音高組織結構。在和聲的配置中于學友認為,如果完全采用西方那種以和弦序進為主的功能邏輯,很難符合這里以悲為美的歌聲底色。因此,這里在削弱、淡化功能調性同時,試圖在整體風格上保持一種中國式的音響表情。如:利用和弦外音來強化色彩變化和在五聲性功能基礎上,輔以二、四、五度疊置,或以附加音來添加音響張力等,進而形成不同音響關系的模式。有時,和聲上的效果完全是以于學友個人的直覺把握,卻能產(chǎn)生一種超出預知的音響動力。
5.借用哲學、文學的表達方式。中國當代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思維,大都把作品風格放在中國美學框架之中,雖然方法各異,卻能殊途同歸(如:在對民間歌調元素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時,常以移植、意譯,嫁接、轉換等手段作為作品中的語境)。除此之外,其寫法還常常契合中國式的哲學觀念。就如藝術歌曲《小白菜》的創(chuàng)作意識,也是通過漸進式的演化、展衍、更新和借助回旋的布局,顯現(xiàn)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歸一“的觀點。
如:這里開始的B段衍生材料與后面的C段變奏手法的表現(xiàn),其共同點就在于從“一”中演化出“二”(如:從A段中演化出B),再通過展衍、變奏等方式來形成材料上的對比(“三”)。而在A段和A2段落中的起、承、轉、合陳述方式(以樂節(jié)為單位),同樣體現(xiàn)出以“四”為單位的陳述方式,即:“一”為原始陳述,“二”是“一”的承繼,“三”則體現(xiàn)其轉的功能,“四”作總結性收束。不僅如此,在第15—26小節(jié)的A段中,和第63—72小節(jié)的A2段中,前者A段在起、承、轉、合、補充,再起、再承、再轉、再合、再補充(兩次的補充都是歌調的后綴),和后者A2段中的起、承、轉、合,再起、再承、再轉、再合的組織邏輯,說明旋法中具有“復起”與再次收束的陳述功能,進而達到文學中的一波三折或一詠三嘆的審美意識。
綜上所述,從于學友創(chuàng)作的藝術歌曲《小白菜》表現(xiàn)上看,除了凸顯他個人的寫法外,還多了一些思辨力和情愫上的感召力,這一定是源于他對生活的深入體察。從他以往創(chuàng)作的不同題材、體裁的作品上看,很難把他的創(chuàng)作意識歸入到某個創(chuàng)作體系中,其音樂的表現(xiàn)也是時而符合人們的欣賞習慣、時而又脫離當代人的審美心理。但無論怎樣的寫法,都可以從作品中看到他的創(chuàng)作視野是開放的,特別是在聲樂體裁的表現(xiàn)上,能讓歌唱與琴聲相映生輝,彼此護航,并能以作品自身的影響力,向世人呈現(xiàn)一個平衡、客觀的中國精神。
[收稿日期]2020-12-22
[作者簡介]郝""苗(1981—""),女,博士,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副教授。(北京""100000)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