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山南獅舞和梅州席獅舞分別是廣府獅舞和客家獅舞中最具代表性的獅舞類別,文章將同處于嶺南地區(qū)的佛山南獅舞和梅州席獅舞進行對比研究,以此為多方位、多角度地深入研究嶺南獅舞文化作基礎。
[關鍵詞]佛山南獅舞;梅州席獅舞;差異;共性
獅舞表演多見于節(jié)慶活動。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一種祥獸,代表如意安詳。一段熱烈的獅舞表演,通常寄托著老百姓希望吉祥安康、團圓美滿的情懷?!稘h書·樂志》記載,獅舞最早見于漢代,是絲綢之路開通后的文化交流結晶,流淌著中原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的血液。
一、佛山南獅舞與梅州席獅舞的起源和特征
佛山南獅舞起源于廣東南海,在廣東境內主要分布于廣州、佛山、遂溪等市、縣,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為一體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活動,是廣東舞苑一寶[1]。明代初期,廣東南海便有專門制作舞獅道具的能工巧匠。逢年過節(jié)或遇到重大喜慶,廣東南海附近的墟集、村落必定舞獅助興。佛山南獅舞是當?shù)孛袼左w育項目的典型代表,體育舞蹈特征明顯,是佛山人民不畏艱險、敬業(yè)勤勞精神的寫照,在整個嶺南地區(qū)有著厚重的民間基礎。改革開放以后,更獲得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的頌揚,使得佛山南獅舞的喜慶之意愈加興旺,海內外一致公認佛山南獅舞內涵豐富、底蘊深厚,被奉為“廣府獅舞正宗”。
梅州席獅舞在客家地區(qū)廣為流傳的原因是與客家百姓的生活環(huán)境有關??图胰耸侵性貐^(qū)漢族后裔。西晉末年,為避戰(zhàn)亂,中原漢族帶著厚重的中原文化從中原一路南遷。在客家民系這個經歷遷徙之苦并且吃苦耐勞的族群里,老百姓對于獅子的驅邪寓意深信不疑,認為獅子是能給自己帶來平安的吉祥之物。梅州席獅舞是客家地區(qū)特有的傳統(tǒng)民俗舞蹈,并且與客家地區(qū)流傳甚廣的佛教關系密切,是客家喪禮中做佛事時的重要表演項目,宗教舞蹈特征濃厚。
二、佛山南獅舞與客家席獅舞的差異
(一)表演形式的差異
佛山南獅舞受嶺南文化的影響,具有獨特的嶺南區(qū)域特點,其獅子外形是由北方的黃獅子逐漸演變而來,獅子頭頂扎著尖尖的角,勇猛剛硬,隨著鼓樂激昂之聲響起而舞動的身軀具備深刻的警醒效果,因此被稱作醒獅[2]。遠古時候就有傳說,廣東南海出現(xiàn)了奇獸,體長九尺,巨首長軀,睛似銅鈴,黑面尖齒,頭生一獨角,這就是廣府南獅的原型。佛山南獅舞表演形式的精髓在于神似,核心在于一個“醒”字,在跳、沖、撲、抖等表演動作上著力。佛山南獅舞表現(xiàn)獅子的兇猛、暴躁和機智,展示表演者的武術基本功。獅子頭麒麟尾,獅身則用不擋腿部的長綢布,可以看得見表演者的下盤功夫。技藝嫻熟的演員舞起獅來,"能達到睡獅似醒、一動一靜、剛柔并濟、渾然一體的境界,能充分表達獅子喜、怒、哀、樂的豐富情感,令觀眾精神亢奮,回味無窮。其中,最能表現(xiàn)演員功底和技藝的表演形式是“采青”。“采青”始于清朝,其原料、放置、采法等都有講究。另外,舞獅表演過程中的八卦陣、梅花樁等陣式固定,不能隨意更改。一代武術宗師黃飛鴻,以深厚的武術功底、傳神入微的動作表演獅子出穴、獅子耍球、獅子采靈芝、獅子躍樓臺、獅子吐球而聞名,"開創(chuàng)了佛山南獅舞“武”與“舞”完美融合的先河[3]。
梅州席獅舞是中原先民帶來的佛家文化與客家民俗文化相結合的典型代表。在客家信仰“獅龍入屋,買田做屋”,舞獅不但能驅邪,還能給人們帶來吉祥安康??图颐耖g傳統(tǒng)文化中視獅為祥瑞,遇事舞獅即為送瑞,象征吉祥如意、瑞氣臨門。席獅舞就是一種既簡單而又十分契合客家人文化需要的民間舞蹈形式。從清末至20世紀“文革”前,席獅舞在梅州老百姓“香花佛事”宗教儀式中頗為流行,是儀式中的一個調劑壇場氣氛環(huán)節(jié),由佛教寺廟里的和尚進行表演。梅州席獅舞在表演時,由眾僧人敲擊鑼鼓作為伴奏。一僧人將草席披在身上,手一前一后,前手在前將席子捏成獅頭狀,后手在后作獅尾,模仿獅子,另一僧人拿一束用長命草綁成的“青”,一手持扇子來戲獅表演。表演過程中主要是以“青”為誘餌引出獅子,獅子發(fā)現(xiàn)后興奮異常,獅頭高昂起舞,依次為僧人種青、獅子偷青、僧人藏青、獅子搶青、僧人逗獅、最后入獅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整個表演過程中舞獅者的手腕靈活繞動,身體輕巧配合,用蹲、跨、跳、躍等姿勢將獅子嬉戲時的各種神態(tài)與行為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場面生動,表演極其引人入勝。后期的席獅舞更多的是以舞蹈形式作舞臺表演,而佛山南獅舞則以民俗活動或體育項目的形式呈現(xiàn)給觀眾[4]。
(二)表演目的的差異
雖然佛山和梅州的老百姓都是利用舞獅子來表現(xiàn)自身希望神仙庇佑、生活美滿等愿望,但佛山南獅舞和梅州席獅舞的表演目的仍存在不少差別。
梅州席獅舞原屬于宗教舞蹈,是梅州喪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舞蹈一般是對超自然、超凡俗的靈異力量——神靈的一種具體化再現(xiàn),使無形之神變成可以被捉摸的有形之體,是靈異力量的具象化。通過獅舞儀式的襯托,來達到幫助人們寄托哀思的目的。席獅舞這種近似于游戲式的民間舞蹈形式能夠在客家人的生死大事中作為表演性的儀式存在,與客家人豁達開朗、淳樸向善的性格以及對待傳統(tǒng)文化民俗的觀念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從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視角看,它是客家人重“孝悌”的個人社會價值觀體現(xiàn);它是客家人親情的凝聚與社會族群團結的行為方式;它是客家人族群相處之道的體現(xiàn)。其后又以舞蹈的形式搬上舞臺,舞獅的主題從宗教活動中脫離出來,變得更加貼近生活,獅子動作也更加擬人化,促使原有的獅子形象更加可愛、敦厚[5]。
而佛山南獅舞起源于嶺南南海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老百姓認為舞獅可以護佑安康,因此一般都是在重要喜慶節(jié)日上才進行表演。例如新店開張、節(jié)慶開春等,當?shù)匾欢〞梦瑾{子而助興,從古至今,周而不息,佛山南獅舞已是海外華人在節(jié)慶歡慶之余的重要傳統(tǒng)慶祝方式[6]。
(三)表演道具的差異
佛山南獅舞的道具體積大、質量重,每頭獅子都需要兩位演員同時合作表演,在表演形式上更注重技巧性,需要有一定的武術功底。梅州席獅舞的道具則較為輕便,多為單人單獅表演,肢體動作更傾向于舞蹈化。
梅州席獅舞在獅子道具的運用上有一整套固定、完備的表演手法。席獅的最大特點是用一張席子假扮成獅子,顯現(xiàn)出特有的淳樸和素靜。席獅舞的表演道具主要有:長一米寬二米的草席、用葵葉制成的蒲扇以及長命青草。后期席獅舞改編為舞蹈作品,為了能達到一定的舞臺效果,編導們將原本樸素無華的草席進行加工,變成了更適合舞臺表演的舞蹈道具,而作為引獅人的大頭和尚形象,也被舞蹈演員所取代。
對比梅州的席獅道具,佛山的獅子道具在體形上就顯得威猛十足,神態(tài)上也更具備喜怒哀樂的表演能力。獅子頭借鑒戲劇面譜的特點,通常勾畫成艷麗繽紛的色彩,而且做工考究,嘴巴和眼睛都能轉動。獅頭上長出一只尖角,目的就是用來應付舞獅時需要表演的武斗。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的區(qū)別。這三種獅頭,不僅色彩和形式不盡相同,并且表演手法也依據(jù)劉關張三人不同的性格特點而不同。佛山南獅除了外觀有別于梅州席獅,還有性格也不相同。白胡子獅舞法幅度不大,外形款式不多,但沉穩(wěn)有力,被稱為“劉備獅”;黑胡子紅臉獅,被稱為“關羽獅”,特點在于高大勇猛;而灰白胡子獅最夸張,動作最大最粗獷,被稱為“張飛獅”。獅舞表演一般都是雙獅同出,成雙入對,也有多只獅的群舞,威武磅礴。
三、佛山南獅舞與梅州席獅舞的共性
佛山和梅州的獅舞文化都已有長遠的歷史,它們的源頭和發(fā)展與當?shù)孛裆鐣陌l(fā)展不可分割。佛山和梅州的百姓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精彩紛呈的獅子舞,蘊含了兩地百姓對生活的獨特理解和情感寄托[7]。
(一)民族傳統(tǒng)性
獅舞自中原傳入嶺南以來,一直深受嶺南各地民眾的喜愛。廣東有著一個既封閉又開放的地理位置,北高南低,是一個多山地,向海傾斜的平原,定居于此
的廣府人、客家人本來都是以農耕為主,結合季節(jié)變換、農事勞作、迎神慶典而不斷發(fā)展。在這些特殊日子中,老百姓通過獅舞來表達訴求和心愿,祈禱風調雨順,并把這種傳統(tǒng)思維和文化特色一并融合進獅舞表演之中。再如,參神及入廟、入退祠堂、祝壽迎親等規(guī)矩,都是約定俗成且隨處可見的。因此,無論是佛山人還是梅州人,在參與民俗活動、體育賽事中所蘊含的民族韻味、文化價值,都表現(xiàn)了璀璨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佛山南獅舞稱為“醒獅”,在表演前有一整套的開光點睛儀式,通過儀式,獅子會更具備靈性,從而具備驅邪、去病、逢兇化吉的作用。同時,佛山南獅舞的“采青”儀式也有特殊講究。而客家席獅舞雖不講究點睛儀式,但在“采青”項目、禮俗、拜仙、踏入廟宇以及房子的規(guī)定中也約定俗成,體現(xiàn)了當?shù)匕傩諏顒拥木囱鲋椤?/p>
(二)歷史文化性
美國考古學家約瑟夫提出“相互作用圈”的概念,他覺得地區(qū)相連而各有特點的地域文化同時存在并且一并發(fā)展,相互間作用使其能和其他地區(qū)的文化連成整體。秘魯考古學家巴里德在1948年提出“相同區(qū)域”概念,指的是“相同地區(qū)長時間關聯(lián)的話會互相聯(lián)系而構成整體”。這兩個概念都表達了地域內部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要比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交互作用頻繁且深入。據(jù)考證,有關佛山南獅舞的文化起源,比較可靠的結論是廣東南??h編寫的《南海醒獅》中所述的“毋庸置疑,中國的醒獅(南獅)是從北方的黃獅子脫胎而來”。廣府南獅究竟始于何時,遍查史料未見記載,其確切的年代已不可考,但大體可以肯定是在五代十國之后從中原流傳至嶺南地區(qū)民間的。梅州席獅舞則伴隨著客家人幾次大遷徙的歷程,一路走來,把中原文化一次次地傳承發(fā)展,烙下了抹不掉的印記。由此可見,佛山和梅州的舞獅文化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以其獨特的藝術形象和鮮明的民族風格享譽海內外,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都會有獅舞出現(xiàn)[8]。
(三)娛樂性
中國很多民俗傳統(tǒng)項目都是在歲時節(jié)慶中開展的,這些活動受時間限制明顯,但它的歷史傳承性及在空間上的發(fā)展卻具有很大的活力與生命力。不但能使當?shù)孛袼罪L情持續(xù)沿襲下來,還能對民眾起到一定的休閑、娛樂效果。
無論是佛山南獅舞,還是梅州席獅舞,無論是用于表演,還是在宗教祭祀儀式里,獅舞都具備娛樂大眾的功能。在舞獅的整個過程中,表演者通過鼓樂將武術和舞蹈有機地融為一體,在變化多端的節(jié)奏中完成各種動作和造型,“鼓樂激昂雄獅起舞”,對表演者而言,是一種極好的身體和精神的雙重鍛煉,對于觀賞者則能達到身心愉悅的休閑享受。精彩的獅舞表演營造出一種歡樂祥和的氣氛,使鄉(xiāng)村的節(jié)日顯得熱鬧非凡,民眾也通過參與這種活動愉悅了身心。因此,佛山南獅舞和梅州席獅舞具有的健身、娛樂功能,使其成為都市鄉(xiāng)間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
(四)觀賞性
佛山南獅舞的表演者根據(jù)鼓點節(jié)奏的快慢急緩,引出不同的表演動作。如馬步、跳躍步、丁步、虛步、交叉步、弓步、穿插麒麟步等各種步法。通過運用獅子眼睛的閉合、嘴巴的張合、耳朵的活動來展示獅子俏皮、可愛、威武、喜、怒、哀、樂等各種生動的形態(tài)。舞獅過程中,以采青的樁舞內容最為豐富,采青又分為采高青、水青等多種類型。有“獅子上樓臺”“獅子過三山”“美女梳頭”等傳統(tǒng)套路,是舞獅過程的高潮,同時也是觀眾呼聲最高的部分。梅州席獅舞,雖動作較簡單,"但卻具有較多的即興表演。舊時代的席獅舞表演一般都是在佛事活動進行到深夜時,作為余興節(jié)目來調劑氣氛之用。期間,一人用席子卷在身上假扮成獅,"在“沙和尚”的挑逗之下,做出各種不同的動作。一會怒氣沖天,一會酣睡不醒,一會吃青草,一會飲水,可愛有趣,令人喜愛。因此,無論是佛山南獅舞,還是梅州席獅舞,都具有不一而足的觀賞性。
結""語
綜上所述,佛山南獅舞和梅州席獅舞都是獅舞文化的藝術載體,兩者將“舞”與“武”完美結合,以其特有的形體語言所構成的藝術特點以及多元的社會功能價值,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濃重感和空間滲透力。
注釋:
[1]馬行風,葛國政.中國舞獅的社會特性和功能——兼論體育院校開設舞獅課的可行性[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6):89.
[2]秦""序.傳統(tǒng)在召喚——中國音樂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文集[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社,2016:322.
[3]湯立許,梅林琦.南獅與北獅的文化比較[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6(04):32—34.
[4]許曉容.客家地區(qū)舞獅運動源流、特征及前瞻——以深圳福永鎮(zhèn)為例[J].嘉應學院學報,2014(05):94.
[5]蔡享麗.贛、梅兩地“席獅舞”比較研究[J].嘉應學院學報,2010(07):10—15.
[6]李""廣,孫文平,張海霞.嶺南醒獅的社會特性和功能價值研究[J].天中學刊,2011(02):39—41.
[7]丁保玉,解乒乒.舞獅文化解讀[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6):154.
[8]徐""旭,張?zhí)斐?試論嶺南醒獅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8(09):50.
[收稿日期]2020-12-22
[基金項目]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省市共建重點研究基地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2015年度特別委托課題項目(15KYTPKT9)。
[作者簡介]李智敏(1981—""),女,廣東嘉應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副教授。(梅州""514015)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