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箏作為中國傳統(tǒng)樂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目前古箏的演奏技巧和演奏方式已經趨于成熟。然而,在古箏演奏中經常存在著舞臺表現力較弱的問題,這使得古箏演奏很難帶給觀眾以深刻的感受,從而成為了阻礙古箏藝術發(fā)展的一個瓶頸。古箏演奏不能單單指樂曲和技法的演奏,還應該包括舞臺表現力,這樣古箏的演奏才是完整的有靈魂的。本文將以樂曲《夜深沉》為例,結合作品和演奏實踐進行分析,對如何完善古箏的舞臺表現以及提升古箏舞臺表現力進行相關思考并提出意見。
[關鍵詞] 古箏作品;《夜深沉》;舞臺表現力;研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J63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HTSS]1007-2233(2021)02-0127-04
[作者簡介\] 沈夢玥(1996— ),女,福建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福州 350000)
一、背景介紹
在古箏演奏中表演者本身首先要對演奏的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再通過恰當的演奏技法,將演奏曲目蘊含的情感和內容充分地展現給觀眾,使觀眾在欣賞時內心產生共鳴,筆者認為這即是舞臺表現力。
筆者根據自身的演奏經驗以及在校學習的專業(yè)知識分析,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藝術涵養(yǎng)、心態(tài)情況等都會對演奏效果產生影響。因此,舞臺的表現力不只是單純的樂器演奏表現和伴奏的簡單堆疊,更重要的是演奏者對演奏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足夠的了解,結合古箏的相關文化以及自身對作品的感悟,對演奏曲目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所以,在進行古箏演奏時不僅要保持對作品的還原,還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古箏作品的舞臺表現力。
古箏在近些年發(fā)展極其迅速,其主要原因是現代古箏曲目的迅速崛起。憑借著多種多樣的演奏風格和表演形式,古箏演奏呈現出多元化發(fā)展,舞臺表現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古箏也得到了更多普通大眾的熱烈歡迎。
二、《夜深沉》中的舞臺表現力
(一)了解演奏曲目背景對舞臺表現力的重要性
每個音樂作品都不是憑空創(chuàng)作而來的,其背后都包含著當代社會和所處時代的特點。也就是說每個作品的創(chuàng)作都有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氣息,更飽含著創(chuàng)作者的感情結晶。例如,《夜深沉》,此曲是由王中山先生根據同名京胡曲改編而來的古箏曲。《夜深沉》早先并不是一首曲名,而是由琴師梅雨田與譚鑫培先生以昆曲名劇《思凡下山》一折中的【風吹荷葉煞】這一曲牌的前四句(夜深沉,獨自我,起來時,獨自坐。有誰孤凄似我?似這種削發(fā)緣何?),斟酌研究最終得來的曲牌?!撅L吹荷葉煞】的唱詞描述的是小尼姑哀怨自己遁入佛門,過著無人問津的凄苦生活。而《夜深沉》是作曲家們通過運用民間音樂中常用的加花、刪簡、緊縮、句末填充和變新等手法,將原來悲傷哀怨的曲調修改成為一首強勁有力的樂曲,并運用在著名京劇《霸王別姬》以及《擊鼓罵曹》中,以此來配合禰衡擊鼓和虞姬舞劍等激烈的場面。此曲牌在王中山先生改編后,由古箏配合大鼓一同演奏,節(jié)奏跌宕遒麗,旋律一呵而就。大鼓等樂器的加入使《夜深沉》更加充分地展現了中國的獨到的京韻文化。所以,在演奏前僅僅從演奏技巧層面去分析作品是不充分的,更應該根據以上所述內容,首先從作品背景方面去發(fā)掘,不放過一點蛛絲馬跡,從而獲得更多的信息和感悟,并以此作為提高古箏舞臺表現力的基礎??偠灾?,對作品背景有了全面的了解和充分的感悟,可以相對有效的幫助演奏者培養(yǎng)豐富的音樂表現力。
(二)演奏技法對于舞臺表現力的重要性
古箏發(fā)展至今不單單是一門藝術,而是一種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隨著時間的推移,古箏的演奏技術從最開始的單手演奏演變成了如今主流的雙手演奏,而且延伸出了五花八門的演奏技法。因此想要提升古箏的舞臺表現力,就需要演奏者保證扎實的演奏技術。
在王中山老師改編的《夜深沉》中,在保留原作的曲式結構特征的情況下,加入了具有現代箏曲特色的新的演奏技法,例如輪指、三指搖、彈搖、快速指序等。這些較為新穎的演奏技巧,使得改編后的箏曲在演奏時更能展現樂曲演奏的多變性。并且,這些演奏技法的加入更能體現此作品的京劇韻味,同時古箏與京胡、大鼓的配合,將舞臺表現力大大增強。
1.輪指
古箏的輪指主要分為單輪和長輪兩種。單輪是指使用無名指、中指、食指、大指依次在一根琴弦上勻速、均勻地彈奏;長輪即在單輪的基礎上循環(huán)使用四指不斷地撥動同一根弦。輪指的使用將單音演奏成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長音,大大增強了樂曲的律動性和多變性。在演奏輪指時,演奏者需要注意每個音的顆粒性和均勻感,四個手指撥弦的力度、速度要盡量做到一致,彈奏每一個音時要干凈利落,因為一直在同一弦上彈撥,所以我們需要盡量控制撥弦的角度,減少雜音。
《夜深沉》中的輪指主要出現在樂曲的慢板部分(如譜例1),并不是大面積使用輪指,而是穿插在琶音或者一個單音或者倚音的后面。大部分的輪指為十六分音符,將單音改為單輪,不僅能增加旋律的可聽性,還能更好地銜接旋律,使箏曲聽起來猶如白居易詩中所寫的“大珠小珠落玉盤”。
譜例1:
2.三指搖
三指搖是根據最基礎的單搖改進而來的。單搖主要是指大指捏在食指的第一個關節(jié)上方,借助手腕的力量,小臂帶動大臂,搖動手腕,用大指來回撥動琴弦。三指搖是在單搖的基礎上增加一根手指(大多為中指),三指分別在三根不同的琴弦上同時搖指。
三指搖是現代箏曲中不常出現的且相對困難的演奏技巧。想要演奏好,首先演奏者需要扎實的單搖功底,其次指尖要立起來,手型要正確,而且要保證手腕一直處在放松狀態(tài)。三指搖還需要演奏者對手腕和指尖有著極強的控制力,一長段的搖指,需要作出強弱起伏,不能使用一段相同的強弱來詮釋,這就要求演奏者善于運用手腕和指尖的力量來作出樂句的音強變化,以此豐富樂句。
3.彈搖
彈搖同三指搖一樣是現代作品中出現的復雜技巧。彈搖是指在搖指的同時用其他空閑的手指(一般情況下為中指或無名指)撥弦,從而形成雙聲部的感覺。
彈搖(見譜例2)是一個復合技巧,因此我們在把握搖指的同時還需要注意勾弦,兩者需要結合演奏,不能顧此失彼。所以在練習時,演奏者需要格外注意勾弦和搖指的配合,上方勾弦的同時,大指的搖指需要的是劈音,兩者向同一方向運動才不會出現夠不著弦,或者兩者配合不當混亂的結果。此外,演奏者需要格外注意勾弦手指的力度,不能過小,旋律會被搖指蓋住;指尖勾弦要迅速、干凈、顆粒性要強,不然會使演奏出來的樂曲雜音多,旋律缺乏優(yōu)美感。
譜例2:
4快速指序
快速指序由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趙曼琴先生所創(chuàng),他根據自己多年的演奏及教學經驗,將古箏的演奏方式與其他多種樂器的演奏技巧融合改編,形成了一套新穎的、有別于傳統(tǒng)古箏演奏技法的指法體系。快速指序將原來的三指改為四指,加入了無名指。四指交替使用拓展了指法的多樣性,同時提升了演奏時的速度。
譜例3:
如譜例3中的連續(xù)十六分音符,加入無名指的使用,減輕了大指、食指、中指的使用次數,同時提高了演奏速度??焖僦感虻氖褂茫瑪[脫了傳統(tǒng)指序的固定順序,對于快板十六音符的演奏有了質的提升。
由上可知,嫻熟的演奏技法是取得理想的舞臺表現力的基礎和保證?!兑股畛痢分?,許多現代技法是在基本技法熟練的基礎上,與另一技法融合或者增加難度所體現出來的,現代古箏作品以及樂曲內出現的現代演奏技法都建立在嫻熟的基本功的基礎上,這就說明演奏者需要夯實自己的演奏基本功。演奏者在練習時不可忽略基本功的練習,熟練的基本功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控制手指發(fā)力,運用手腕力量將每個音更好地演繹。演奏者本身的演奏技法越嫻熟、越扎實,就越能表現出作品的特點,從而提升舞臺表現力。
三、如何提升舞臺表現力
(一)演奏風格
毋庸置疑,每個演奏者都有自己的表演風格。一個有著嫻熟技法的演奏者只能稱之為一個厲害的樂手,只有擁有獨特演奏風格的樂手才能被叫做演奏家。目前中國存在著很多古箏流派,流派之間的劃分自然是基于各自的風格。而不同的風格不僅是作品的不相同導致的,更多的是因為演奏技法的側重不同。此外,演奏者所處地域的人文和歷史因素也會對演奏風格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而且在演奏的過程中,表演者自己的發(fā)揮空間較大,在彈奏的過程中因為手指力度的不同、時值的不同、幅度的不同會導致演奏中音色的差異,不同的演奏風格也就因此產生。例如《夜深沉》中,演奏者需要格外注意左手的按滑音,在作韻時,不能直上直下,而是需要借助左手的手腕力量,將弦揉到該到的位置,這樣按出來的滑音才會好聽有韻味。
演奏者需要對樂曲和箏譜進行深刻到位的剖析,再結合以相適應的速度技法,使整個演奏節(jié)奏鮮明、高潮迭起、段落分明,在某些細節(jié)之處加以獨到的處理,形成一首帶有鮮明個人風格的箏曲。當然,個人風格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需要長時間的調整。只有在表演者對作品的背景、時代特點、曲式結構、演奏技法等進行深入剖析,獲得準確的理性認知之后,才能在演奏中充分發(fā)揮個人能動性,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王中山老師改編后的《夜深沉》就很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例如上文中所提到三搖指和快速指序的運用;再如此曲參考的《霸王別姬》,伴奏時所使用的E調式即在古箏的原有調式D調式上,在宮音和徵音上各降半音\[5\]。京胡版的《夜深沉》使用的是F調,王忠山老師采用E調,使古箏版本的《夜深沉》聽上去更加沉穩(wěn),更符合樂曲的名字。此曲中,大鼓與古箏的配合也是亮點之一,或激烈或驚雷般的鼓點,變化莫測、扣人心弦。
曲子引子部分由大鼓擊打開始,深沉的鼓聲由弱到強、由慢到快,莊重、肅穆的聲音將人們的心緒拉入了京城之中,仿佛自己就坐在戲劇臺下,準備聆聽即將上演的精彩京劇。最后一聲清脆的敲擊鼓邊的聲音(譜例4),似一聲驚雷,提醒著聽眾,接下來出現的將會是此曲的重點了,從而引出了古箏旋律。古箏由兩個連續(xù)琶音開始,有承上啟下之感。不僅緊湊的銜接了之前的鼓樂,同時引出了后面的旋律。
譜例4:
大鼓在《夜深沉》中主要是起到伴奏作用,在每小節(jié)都會給古箏一個重音,在合奏的時候不僅便于合節(jié)拍,更體現了每小節(jié)之間的聯系?!兑股畛痢沸枰裢馔怀鲋匾簦紫裙穆暿且粋€干凈利落的聲音,古箏在此曲中需要頻繁使用左手的按滑音、顫音、點音,模仿京劇中的腔調,這就體現了重音的重要性\[6\]。尤其是快板部分,開頭由八個左右手配合及鼓合奏的重音開始(譜例5),隨后左手在每個重音的拍子上都做了點按,右手則強調重音,使得快板部分節(jié)奏分明、顆粒性強,可聽性得到大大提高。
譜例5:
大鼓與古箏的配合使得曲子較改編之前的有了質的改變,改編之前的《夜深沉》雖有京劇的韻味,但總體感覺有些許空缺與不足。王中山老師改編之后,大鼓的敲擊聲與古箏左手作韻結合,更加體現了《夜深沉》名字中所展現的夜晚寂靜空曠。在舞臺上,古箏與大鼓需要配合演出,演奏者不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配合,眼神、肢體的交流使得舞臺更加充實,頻繁的交流不僅展現了演奏者的演奏能力,同時也體現了兩個表演者的配合,如此曲子才能更加完美。
(二)舞臺演奏經驗
音樂藝術的特質之一就是公開的演奏,古箏藝術也是一樣的。所以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是提高舞臺表現力的必要方式。古箏表演者經常遇到這種問題,臺下練習的時候演奏很流暢,但是在舞臺上因為緊張和壓力會無法正常發(fā)揮自己的演奏技術,從而無法傳遞正確的情感,使得舞臺表現力極大地降低。而這種問題的主要成因就是表演者的舞臺經驗太少,導致了臨場發(fā)揮失常。為此演奏者應當更多地參與公開演出,在每次的公開演出中鍛煉自己的心理,增加自己的舞臺經驗。同時也應該主動在課下去學習表演知識,多觀看著名演奏家的現場演出,在此過程中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演出標準,并在演出時篤力奉行。
(三)體態(tài)語言
體態(tài)語言就是人通過形體的動作元素來表達的藝術語言。人體的形體元素通常分為表情元素和肢體元素兩種。眼神和面容共同組成表情元素,古箏演奏中一般只涉及上半身的肢體元素。
1.眼神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可以傳達出人極其細微的情感變化。京劇大家侯喜瑞曾經說過“眼是心中苗”,足以說明眼睛在表演中的重要地位。古箏演奏也是如此,表演者在演奏作品的時候眼睛不要總是集中在琴和雙手上。因為當演奏技法足夠嫻熟時,眼睛完全不需要去時時刻刻地盯著琴和雙手,這樣就可以解放出來去做一些跟樂曲相關的表達,更好地讓觀眾理解樂曲想要傳達的情感,悲傷或歡快、激烈或柔美,使得觀眾有更好的觀看體驗。演奏者在演奏《夜深沉》時,不僅需要注意自己,還需要與大鼓的演奏者有眼神交流。在舞臺上,兩人只有時常交流溝通,才能將樂曲配合得更加完美。
2.表情
所謂表情就是人在產生各種情感時面部動作的表現。中國古代的優(yōu)秀音樂家、詩人和思想家嵇康,曾在《聲無哀樂論》中提到:“夫喜、怒、哀、樂、愛、憎、慚、懼,凡此八者,生民以接物傳情,區(qū)別有屬,而不可溢看也?!币簿褪钦f凡是喜歡、憤怒、哀傷、歡樂、愛慕、憎恨、愧疚、恐懼這八種情感,是人們能通過外物來傳達的情感,要區(qū)分開來不能一概而論。日常生活中,隨著人的情感變化,面部表情是會隨之改變的,古箏演奏者也應該在舞臺上通過自己的表情表現出所彈奏作品所蘊含的情感。但是要注意不可做作,盡量貼切真實。
3.肢體
手的動作在古箏演奏中同樣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古箏演奏者在臺上表演時,主要就是依靠雙手的技藝,但是單純靠技藝是不能吸引觀眾的。因為手勢除了是體態(tài)動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能幫助演奏者更好地傳達情感和渲染氣氛。所以在演奏中可以配合樂曲的演奏設計一些優(yōu)雅的手部動作,來加強舞臺的表現力。當然,在古箏表演時,要把重點放在樂曲的表現上,手勢動作只是起著輔助的作用,過大的手勢動作會影響觀眾的集中,不能顧此失彼。在演奏時,表演者雙手動作與箏曲保持協調且自然,隨著箏曲的發(fā)展似有意似無意地擺動手勢,才可以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作為一名古箏表演者,不僅要將箏曲表達給觀眾,還要運用好體態(tài)語言來充實自己的表演,讓觀眾得到聽覺和視覺的雙重享受,讓更多的人了解古箏,欣賞古箏。
結 語
在古箏發(fā)展的兩千多年中,我們不斷地修改,研究不同的演奏技法以及演奏方式。然而,現代箏曲的發(fā)展已經日趨成熟,我們則要更加關注一個長久被忽視的話題——古箏的舞臺表現力。在文章中,本人將《夜深沉》這部作品為典型例子進行詳細探析,后又從了解曲目的背景、演奏技巧、演奏風格等六個方面闡述了如何提高舞臺表現力。我認為,舞臺表現力是現代箏曲表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超的演奏技藝在舞臺上并不能完全吸引觀眾的目光,我們需要多變的表現能力、人與琴的融合、古箏與其他樂器的配合,在提高舞臺表現力的同時,還可以幫助演奏者更好地了解樂曲,能更好地詮釋作品。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音樂的認識功能在藝術門類的認識功能中是相對薄弱的,因此我們需要提高我們的舞臺表現力,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舞臺表現力與具體的古箏作品融會貫通,只有做到以上的條件,方能讓觀眾更加直接、便捷地體會到作曲家以及演奏者想要表現的作品內涵與意義。
注釋:
[1\] 來揚博淺談古箏的舞臺表演藝術\[J\]大眾文藝,2014(08):136—137
[2\]劉 芮古箏舞臺表演藝術探討\[J\]黃河之聲,2016(03):82
[3\]劉金博加強體態(tài)語 美化箏演奏——也談古箏演奏\[J\]大眾文藝,2011(11):7—8
[4\]巢 霞改編古箏曲《夜深沉》演奏淺析\[J\]民族音樂,2011(01):96—97
[5\]黃睿琦箏曲《夜深沉》的藝術風格與演繹分析\[D\]南京藝術學院,2013
[6\]劉承華中國音樂的文人闡述\[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10
[7\]管建華中國音樂文化的審美視野\[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10
[8\]馮光鈺古箏藝術的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J\]人民音樂,1992(03):6—9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