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大學生提高審美鑒賞力、確立審美理想的重要途徑之一。遠程音樂教育是通過現代通信技術,搭載虛擬教學環(huán)境,實現教學者與學習者的雙向交互。在疫情防控期間,遠程音樂教育在網絡教學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補足傳統(tǒng)課堂教育弊端的前提下,體現出了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本文旨在結合高校遠程音樂教育現狀分析,結合高校獨特的教育資源優(yōu)勢,探討高校遠程音樂教育的未來發(fā)展形態(tài)。
[關鍵詞] 遠程教育;藝術教育;互聯網;交互理論
[中圖分類號]J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HTSS]1007-2233(2021)02-0027-03
[作者簡介\]李亞光(1995— ),女,河南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開封 475000)
現代遠程教育是隨著計算機時代的到來應運興起的新教育形態(tài),經過第一代函授教育和第二代廣播電視教育的發(fā)展,第三代現代遠程教育建立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快速發(fā)展的基礎之上逐漸臻至成熟。在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服務全民終身學習,促進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高校網絡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有關工作的通知》中提到現代遠程教育快速發(fā)展,在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一、高校遠程音樂教育的理論基礎
遠程音樂教育是現代遠程教育的分支,2017年,國務院在《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中針對在線課程提出“積極鼓勵高等學校和職業(yè)學校依托優(yōu)勢學科專業(yè)開發(fā)具有競爭力的在線開放課程,制定在線開放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和學分認定管理辦法,將在線課程納入培養(yǎng)方案和教學計劃”。遠程音樂教育的教學途徑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搭建虛擬學習環(huán)境,實現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交互。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遠程教育以其獨特的優(yōu)勢,如遠程開放性,應用方式靈活多樣化等特點成為高校音樂教育的主要教學方式,高校師生以網絡在線教育為主要方式超越時間和空間維度的限制,以教學內容要素為基礎,合理的教學設計為表現載體,實現教與學的雙向交互,從而保證教學質量,完成教學目標。但遠程音樂教育的交互類型與傳統(tǒng)音樂教育中教師與學生的面對面交互類型相區(qū)別,遠程音樂教育的學習途徑是通過借助現代科技媒介構建的虛擬教學環(huán)境中實現學習者、教師以及媒體之間的交互。遠程音樂教育中交互類型的研究基礎主要包括理論和實際教學設計兩個方面。
一是穆爾的交互影響距離理論(Moore,1973,1993)所提出的遠程教育中的三種交互類型:學習者與教師;學習者與學習內容;學習者與學習者的交互。陳麗在對教學中的交互行為理論進行補充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重點提及學習者與媒介之間的交互行為,并認為這一交互類型直接影響了學習過程中信息的輸出與接收質量。\[3\]其中學生與媒介之間的交互行為具體指向為教學過程中媒介平臺搭建所伴隨的相關問題,包括教學者與學習者對于媒介的操作熟悉程度以及媒介自身的穩(wěn)定性等。如在高校網絡音樂課程中使用頻次較高的釘釘、騰訊會議、WeLink等軟件,大都符合遵循這一搭建原則,具體表現為界面設計簡潔,操作簡單快捷,對硬件的要求較低、系統(tǒng)穩(wěn)定性高等。
二是安德森(Miyazoe" Anderson,2010)的等效交互理論,從質量和數量的維度探討了在節(jié)約交互所耗費的時間和經濟成本的前提下,如何對交互類型進行靈活配比,在實踐教學中做出最佳的交互設計\[4\]。這一理論對于遠程教育中的課程設計具有指導意義,對于教學者而言,必須要考慮到遠程教育中各個交互類型所耗費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同時準確評估交互類型相應的教學質量,最終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完成對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等交互類型的最優(yōu)組合。
二、中國高校遠程音樂教育現狀分析
作為一種新教育形態(tài),遠程音樂教育在國內探索經歷的時間跨度較長。1999年12月21日,中央音樂學院響應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正式把遠程教育定位到新型教育模式的號召,成立了現代遠程音樂教育中心,這是中國高校的遠程音樂教育探索起點。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移動網絡等相關領域的快速發(fā)展,互聯網領域的創(chuàng)新成果與多個行業(yè)產生化合,其中就包括音樂教育領域,而高校遠程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成果集中體現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板塊。
就遠程音樂教育的媒介平臺搭建而言,在互聯網與遠程教育領域的融合趨勢下,大量的遠程音樂教育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其中既包括以教授音樂理論為主的音樂教育平臺,也包括以教授音樂技巧為主的音樂教學平臺。
音樂教育平臺建設以專業(yè)藝術院校為主力。如上海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的官方網站。教育內容大多以學術研究為導向,理論體系完善,內容精良,匯集國內外學術領域的優(yōu)質研究成果,網站的學術研究和精品課程區(qū)域多為音樂教育相關的學術會議和理論成果探索,以與學界師生共享學術研究資源為主。音樂教學平臺則是以音樂實踐教學為主,如MOOC(慕課)平臺關于鋼琴、聲樂的實踐教學課程。其授課內容為聲樂和器樂的技巧教授,內容覆蓋全面,從基礎學習到進階精品課程應有盡有,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同時平臺設置的討論區(qū)可有效完成教師與學習者、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多維交互。這類音樂教育平臺強調學習者的知識應該是他們在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構建的,學習者的認知起主體作用,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主動建構者,從學習者的知識需求出發(fā),在降低無效時間耗費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其次近年來高校資源共享的趨勢下,由高校專業(yè)教師錄制的音樂教育課程不僅滿足了專業(yè)教學需求,更由于專業(yè)性強、傳播方式便捷而頗受學習者的歡迎。因此高校對于遠程音樂教育的相關器材的投入也逐漸重視,主要體現在教學者錄制課程所需要的專業(yè)設備和軟件開發(fā)等。伴隨著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首次提出,中央音樂學院在2017年10月推出“央音在線”App,是高校自主經營的“互聯網+”音樂教育產品,它綜合了在線教學、在線直播、教育課件和社交互動四大內容,旨在“讓二、三線城市,甚至農村接觸不到專家、大師的學生也能找到大師,讓請不起大師的學生家庭也能上大師課”。
除卻以上兩種課程資源的教育形式外,在疫情防控期間,大多數高校課程和學術講座借助企業(yè)提供的平臺媒介實現教學者與學習者的雙向交互。利用企業(yè)開發(fā)的軟件在線上開展教學活動,如雨課堂、釘釘、騰訊會議等。這類媒介使教學者與學習者以及學習者與學習者始終處于實時的雙向交流過程中,從而軟件本身提供的交互行為方式更加直接,效率更為高效。并且在使用過程中,這類軟件作為媒介本身的功能也會隨著高校師生的需求不斷進行優(yōu)化,是高校和企業(yè)聯合探討未來發(fā)展形態(tài)的重要實踐參考。
三、高校發(fā)展遠程音樂教育的獨特優(yōu)勢
我國早在先秦時期就注意到了音樂的教育價值和文化價值,孔子曾經將音樂作為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手段\[7\]。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具有重要價值。其中大學美育是美育的實施途徑之一,我國高校在師資隊伍、教育資源、教學模式等諸多方面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因此遠程音樂教育應首先著眼于整合高校教育資源,做好頂層設計。同時也應看到遠程音樂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最大限度上避免教學資源浪費,其獨特優(yōu)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教師資源豐富,實現資源共享
首先高校音樂教師教學經驗豐富,將其作為遠程音樂教育的教授主體無疑是課程質量的保證。其次,從教育資源分配的角度,課程共享也是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重要方式,對于非專業(yè)藝術院校的教學參考意義非凡。毫無疑問,這一形式能夠以相對低廉的成本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僅從慕課平臺上的精品課程深受大學生群體的喜愛就可見一斑。
其次就教師主體的人格魅力而言,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技巧教學,高校教師自身既是成就者,又是探索者,他們具有的是嚴謹的求學態(tài)度、專業(yè)的知識體系、高超的技術素養(yǎng)和勇于探索的進取精神。錄制的課程可以說是每位教師創(chuàng)作的作品,他們的主體之氣必將充盈于作品之中,為受眾所感知,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習者得到感化。
(二)學習群體廣泛,調節(jié)資源平衡
高校大學生群體大多學習時間充足,尤其是音樂相關專業(yè)的在校生,學習興趣廣泛,對自身專業(yè)相關的知識具有強烈的求知欲,但傳統(tǒng)課堂教育形式學生的實地在場要求較高,教師的授課人數有限與眾多學生的求知欲形成了鮮明矛盾,導致很多高質量專業(yè)課無法實現有效共享,存在資源不均現象。
遠程音樂教育對于高校教育資源的整合可以通過錄制視頻、現場直播等形式實現大范圍共享,這類方式簡單快捷,不僅可以將教授內容輸出給本校學生,還可以分享給更多想要學習知識的其他群體。在生活與藝術的融合趨勢下,高校關于音樂教育的高質量視頻資源構建了一個社會音樂教育平臺,在此層面可以改變大多數人對于音樂的淺層認識,提升受眾的藝術修養(yǎng)。
(三)課程資源開放,降低學習成本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fā),音樂理論學習和技巧學習都要付出較多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遠程音樂教育自身實現了對于時間和空間的超越,錄制課程的可重復觀看,減輕了教學者的授課壓力同時也相對降低了學習者的耗費成本。并且大部分線上教育平臺的專業(yè)課程收費較低,甚至免費,從而綜合降低了音樂教育的成本。
在遠程音樂教育中,學習資源開放,學習群體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相應的目標課程進行自由選擇。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擔任了建構者的角色,可從自身音樂素質出發(fā),根據等效交互理論中的結合成本耗費,設計學習者之間的交互以及學習者與教學者之間的交互,達到最優(yōu)效果。
四、高校遠程音樂教育的未來發(fā)展模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我國要在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遠程音樂教育通過其自身優(yōu)勢強有力地補足了線下課堂教學的局限之處,如在線教育支持高清教學影音視頻的實時傳輸,不受授課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擁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和應用空間,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捕捉課堂細節(jié),實現立體化教學。在教育現代化的視域下,結合疫情防控期間高校師生對于遠程教育形式的探索,筆者對高校關于遠程音樂教育的未來發(fā)展模式提出以下兩點思考。
(一)線下課堂和遠程教育結合
在未來的發(fā)展模式中,教學者可以根據學習要素類型將線下課堂和遠程教育靈活結合。對于一些需要重復理解的知識類型,錄制視頻課程為師生都提供了便利。同時在反饋評價以及學術傳播等方面,以自媒體為媒介的遠程教育的優(yōu)勢也逐步顯現出來。
在疫情防控期間,許多高校教師的講座都在釘釘、騰訊會議等平臺進行,這類線上課堂溝通便捷、容量大、運行模式便捷,無疑是方便快捷的評價反饋中介。學習者通過高校的官網網站、微信公眾號以及近年來許多高校教師開通的個人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與教學者進行雙向溝通,及時答疑,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高校與企業(yè)合作
技術革命的進步與遠程音樂教育領域的發(fā)展是密不可分的,高校遠程音樂教育的完善運作必須要基于相關的硬件和軟件情況,就目前的發(fā)展現狀看,大多數高校都選擇與企業(yè)開發(fā)的軟件合作,企業(yè)也會根據實際教學的需求對軟件進行優(yōu)化。就大部分高校的實際情況而言,獨立開發(fā)軟件所耗費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是難以估量的,因此和有市場投放經驗的企業(yè)合作無疑是上上之策。
從遠程音樂教育的發(fā)展現狀可知,高校的遠程音樂教育發(fā)展勢頭迅猛,處于積極探索階段,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但作為一種新教育形態(tài),在互聯網飛速發(fā)展的勁猛勢頭下,遠程音樂教育對于傳統(tǒng)課堂模式局限的不足,對高校教學資源的整合以及不同地區(qū)間的資源平衡都提出了一個具有實踐價值的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對高校遠程音樂教育未來發(fā)展模式的探討,無疑是為學界探索音樂教育的未來發(fā)展形態(tài)提供了新的導向。
注釋:
[1\] http://wwwgovcn/xinwen/2019-12/18/content_5462024htm
[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3\]陳 麗遠程學習的教學交互模型和教學交互層次塔\[J\]中國遠程教育,2004(05):24—28,78
[4\]王志軍,陳 麗國際遠程教育教學交互理論研究脈絡及新進展\[J\]開放教育研究,2015(02):30—39
[5\]李建武,朱 宇論音樂微課遠程教育平臺的構建\[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107—112
[6\]楊 青音樂教育APP應用研究——以“央音在線”“VIP陪練”APP平臺為例\[J\]北方音樂,2020(14):147—148
[7\]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9:8
[8\]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9\]汪瑞林MOOCs辨析與在線教育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14-01-04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