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隋唐宴樂;多部樂;龜茲伎;西域音樂
龜茲伎,即源于龜茲古國的伎樂歌舞。《酉陽雜俎》日:“龜茲國,元日斗牛馬駝,為戲七日,觀勝負……婆羅遮,并服狗頭猴面,男女無晝夜歌舞。八月十五日,行像及透索為戲?!薄缎绿茣の饔騻鳌份d:“龜茲,一日丘茲,一日屈茲,東距京師七千里而贏……俗善歌樂。”可見,龜茲自古就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追溯龜茲樂舞的歷史及其風格特征,《隋書·音樂下》載:“龜茲者,起自呂光滅龜茲,因得其聲。呂氏亡,其樂分散,后魏平中原,復獲之。其聲后多變易。至隋有西國龜茲、齊朝龜茲、土龜茲等,凡三部?!饼斊?,即今天新疆庫車一帶。公元384年,前秦王苻堅武將呂光踏破龜茲,遂將一大批龜茲歌舞伎樂人員徙至中原,自此龜茲樂舞不盡東流。呂光政權傾覆,龜茲樂散。北魏平定中原,重新獲得龜茲樂。經(jīng)過長期演變發(fā)展,至隋朝龜茲樂則形成了西國龜茲、齊朝龜茲以及土龜茲三種不同風格。龜茲樂是西域伎樂歌舞的杰出代表,因其獨特的藝術風貌及其魅力而“大盛于朝野”,成為隋唐王公貴族把玩和追捧的對象。
開皇中期,龜茲器樂更是風靡中原。時有曹妙達、王長通、李士衡、郭金樂、安進貴等名流不僅長于琵琶、篳篥,而且能夠創(chuàng)演新聲。站在維護“華夏正聲”的立場上,這些奇特新變的龜茲之聲也一度遭到不少權貴的非議或抵制。但是,龜茲樂猶如涌動的春潮,其發(fā)展大勢不可阻擋。無論是“威震百里”的歌舞大曲,還是“妙絕弦管”的器樂獨奏,在朝野內(nèi)外大受歡迎。至隋煬帝時,其不僅大制艷篇歌詩,而且命令樂師白明達更造新聲,代表性作品有《萬歲樂》《神仙留客》《擲磚續(xù)命》《園雞子》《團百草》《泛龍舟》《還舊宮》《長樂花》及“十二時”等。
隋唐宮廷音樂家白明達乃龜茲樂人,其中不少作品當是依龜茲樂風創(chuàng)作或改編而成。不僅如此,《泛龍舟》《斗百草》《七夕相逢樂》等作品還流傳到五代時期,同時還出現(xiàn)了不少依曲填詞之作。此外,白明達影響較大的作品還有《春鶯囀》一曲。關于該曲創(chuàng)作背景及其表演情況,唐代崔令欽《教坊記》日:“唐高宗曉音律,因風葉鳥聲,晨坐聞之,命樂工白明達寫之,遂有此曲。凡箜篌,大弦未嘗鼓,唯作此曲,入鳥聲即彈之。箏則移兩柱向上,鳥聲畢,入急,復移如舊也?!痹摌愤€曾傳人東瀛,現(xiàn)今日本雅樂團還時常上演《春鶯囀》曲。
唐代是龜茲伎樂歌舞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屈支(龜茲)國“管弦伎樂,特善諸國”。玄奘所記,其大體反映了龜茲樂舞風靡一時的情形。不僅如此,龜茲當?shù)亓舸娴谋姸嗍邩肺璞诋嬆転槲覀兏兄@悉“土龜茲”樂舞風貌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如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第38窟(圖1)諸多身披彩帶的天宮伎樂表演,他們“有的手執(zhí)各種樂器正在演奏,有的拿著花盤、花繩或擊掌、彈指舞蹈。……它們雖然都是佛教藝術,是以舞娛神的伎樂之神的舞姿。但,它們和其他宗教藝術一樣,曲折地反映了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再現(xiàn)了古龜茲樂舞的風貌?!?/p>
伴隨土龜茲樂舞的興盛發(fā)展,龜茲伎樂在大唐宮廷宴會上大放異彩,盡顯風流?!杜f唐書·音樂二》記載:“自周、隋以來……鼓舞曲多用龜茲樂;立部伎自《破陣樂》以下,皆擂大鼓,雜以龜茲之聲”;坐部伎“自《長壽樂》以下,皆用龜茲樂”。如此歌舞競技,可謂“逡巡大遍涼州徹,色色龜茲轟錄續(xù)。”(元稹《連昌宮詞》)由此可見.龜茲樂舞以及雜以龜茲之聲的西涼樂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隋唐宮廷宴樂表演的重頭戲。
《隋書·音樂下》日:龜茲“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兒》,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鹽》。”依其記載,龜茲樂表演一般有歌曲、器樂曲、舞曲以及綜合或“混搭”表演等多種不同形式。另據(jù)《唐六典》“燕樂、西涼、龜茲、疏勒、安國、天竺、高昌大曲,各三十日”之史料分析,龜茲樂當有歌舞大曲表演。不僅如此,從《善善摩尼》《婆伽兒》等音譯曲名來看,龜茲樂與佛教音樂大有關系。漢魏六朝時期,西域文化的東漸浪潮是伴隨佛教的興起而蔓延開來的。龜茲處于西域佛教文化圈的中心地帶,龜茲樂與印度音樂一脈相承,此乃龜茲樂風靡中原數(shù)百年的主要原因。據(jù)此,龜茲樂多佛曲,定在情理之中。
隋時“龜茲伎”伴奏樂器有“豎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簫、篳篥、毛員鼓、都曇鼓、答臘鼓、腰鼓、羯鼓、雞婁鼓、銅鈸、貝等十五種,為一部。工二十人?!背齻€別樂器有所增減外,唐代大體延續(xù)隋代編制,“樂用堅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笙一,橫苗一,簫一,篳篥一,苔臘鼓一,腰鼓一,羯鼓一,毛員鼓一,雞婁鼓一,銅鈸二,貝一?!薄短茣吩疲骸褒斊潣?,自呂光破龜茲得其聲?!_元中大盛。齊文宣常愛此曲(龜茲樂),每彈,常自擊胡鼓和之”。如此說來,琵琶、箜篌等彈弦樂器以及毛員鼓、雞婁鼓、答臘鼓、羯鼓等胡鼓是其主奏樂器。此外,“龜茲伎”表演,樂工、舞員服裝及其人數(shù)也各有要求:“工人皂絲布頭巾,緋絲布袍,錦袖,緋布挎。舞四人,紅抹額,緋襖,白禱帑,烏皮靴?!?/p>
“西域歌舞名胡旋,傳人宮掖靡長安。”西域胡舞,尤以胡旋舞最負盛名。龜茲樂舞,也以胡旋樂舞聞名遐邇。關于胡旋舞,《新唐書·禮樂十一》載:“胡旋舞,舞者立球(毯)上,旋轉如風?!薄稑犯s錄》云:“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于一小圓毯子上舞,縱橫騰踏,兩足終不離于毯上,其妙皆若夷舞也”《通典》載:“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可見,胡旋舞是因舞者循環(huán)往復而快速旋轉而得名。
為了加強友好往來,西域不少國家如康國、米國等,大都向唐朝宮廷選送過胡旋舞女。一時間,長安、洛陽一帶胡旋熱舞蔚為大觀,成為當時最為流行的文化時尚。如天生麗質(zhì)的楊玉環(huán)不僅精通音律,而且擅長歌舞。當她跳起急轉如風的胡旋之舞,玄宗則在一旁以羯鼓為其伴奏。玉人歌舞,舞樂和鳴,一時忘情的玄宗競將鼓皮擊破。不知是癡迷胡旋歌舞,還是癡情于楊玉環(huán),或者二者有之。如今,玄宗“破鼓”之樂事,已成笑談。安祿山膘肥體胖,但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薄疤鞂毤灸陼r欲變,臣妾人人學圜轉。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白居易《胡旋女》歌詩,乃對胡旋樂舞風靡一時的盛況進行了傾情“報道”。下面,我們茲將借助白居易《胡旋女》歌詩以管窺胡旋樂舞的舞姿、舞容。
白居易《胡旋女》云: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砜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鞂毤灸陼r欲變,臣妾人人學圜轉。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莫空舞,數(shù)唱此歌悟明主?!?/p>
歌詩一開始就細致描繪了胡旋樂舞的舞姿、舞容及其藝術美感。伴隨著琵琶、箜篌等絲弦樂器演奏的曲調(diào),胡旋舞女踏著鼓點翩翩起舞。在弦鼓聲中,舞女雙袖揚起,急轉飛舞,既像雪花從天而降,又像蓬草迎風招展。周而復始的旋轉,就連快速行進的車輪以及急速飛奔的旋風也無法企及。胡旋舞女左旋右轉,不知疲倦,千轉萬轉不知何時曲終樂散。
除白居易《胡旋女》歌詩外,好友元稹也有同名詩作留存。元稹《胡旋女》歌詩在針砭時弊的同時,乃對胡旋樂舞的精彩表演給予了繪聲繪色的描繪:
“蓬斷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盤火輪炫。驪珠進珥逐飛星,虹暈輕巾掣流電。潛鯨暗吸笪波海,回風亂舞當空霰。萬過其誰辨終始,四座安能分背面?!?/p>
胡旋女身著彩裙,手執(zhí)輕紗,在弦樂節(jié)鼓聲中翩躚起舞??焖傩D之時,身體猶如潛鯨駭浪,雙巾如掣流電閃。旋轉的速度如同羊角風般迅疾,飛舞的紅巾如同朱盤火輪一樣炫目。如此急轉如風的表演,觀眾幾乎不能分辨出舞女的面容和背影。此等描繪,更加凸顯胡旋樂舞快速圜轉的藝術特征。
如今,我們依然能夠從龜茲壁畫中尋覓到旋轉舞女的藝術蹤跡。如下圖2,那圓形球毯之上表演的舞女,或一腳騰空,雙袖飛舞,彩帶飄卷,彩裙旋弧;或兩腳交叉,兩手叉腰,眉飛色舞,曲線婀娜。這豈不正是胡旋樂舞表演的瞬間姿態(tài)!
這種急鼓繁弦伴奏下旋轉如飛的胡旋舞東傳中原以后,不僅宮廷樂伎潛心兢業(yè)的學習,而且王公貴族也競相模仿??芍^“家家學胡樂”,“人人學圜轉”。在那“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的良辰美景下,鶯歌燕舞,輪番表演,所謂“妓雜歌偏勝,場移舞更新”!
每逢重大節(jié)日來臨,隋唐帝王多在皇城舉行盛大的歌舞宴會,包括胡旋在內(nèi)的歌舞百戲令廣大市民大飽眼福。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壁畫(圖3)就曾描繪了火樹銀花之夜,舞伎樂人表演胡旋歌舞的音樂場面。壁畫顯示,在燈樓、火樹流光溢彩的大背景下,兩對舞女正在球毯之上飛舞胡旋。其中,左側一對舞伎身著錦衣石榴裙,“回裙轉袖若飛雪,左旋右旋生旋風”,在弦鼓聲中,她們飛速旋轉,巾帛飛舞,舉止輕飆,情發(fā)于中。右邊一對則素裹白裙,“曼臉嬌娥纖復濃,輕羅金縷花蔥蘢”。她們或踴或躍,乍動乍息,不時傳來佩飾發(fā)出的清脆之聲。除引人注目的兩對胡旋舞伎之外,還有兩隊規(guī)模龐大的伴奏樂工。他們體態(tài)豐碩,肌膚玉潤;或裸露上身,或斜披彩衣,一定程度上“呈現(xiàn)了唐代審美的雅俗觀及樂舞的價值觀”。在那“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的良辰美景之下,那些頭冠紅抹額,身著排襖、白褲帶,腳穿烏皮靴的龜茲舞人凌空而舞,盤旋流轉,幾番歌舞輪回,不知使多少王侯將相迷住了雙眼。據(jù)學者李寶杰調(diào)查分析,左側樂隊用器分別為羯鼓、腰鼓、答臘鼓、鼗鼓、雞婁鼓、橫笛、拍板、法螺、銅鈸、箜篌、笙、拍板、豎笛、篳篥等:右側樂隊使用樂器大體為腰鼓、都曇鼓、毛員鼓、橫笛、拍板、手鼓、五弦花邊琴、方響、篳篥、排簫、箏、豎笛等。可見,二者用器及其樂工裝扮都明顯具有龜茲或印度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