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哲學的起源;音樂的產生;人文主義思想
關于“哲學”,很多現(xiàn)代人對它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覺得哲學是一種對生活的態(tài)度,對生活獨特的、思辨的看法。也有人覺得哲學是一種方法,習慣把事物哲學化。當然還有許多別的看法,畢竟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要我說哲學如同空氣,看似平常但又極為重要。哲學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滲透頗深,看似無形勝有形,音樂這一空間和時間的藝術,也被哲學所浸潤著。這不需要多么高深的閱歷才能參透,哲學和音樂就在身邊。
一、哲學的起源——音樂的產生
任何問題我們都要追根溯源,首先我們要問世界的本源是什么?音樂的本源是什么?第一個問題泰勒斯和畢達哥拉斯等人會告訴你世界是水、火、氣等具體單個物質組成。第二個問題戴奧尼修斯神會告訴你音樂的本源是一個個單獨的音符,古希臘的音樂起源是對于神的崇拜,music這一單詞源于藝術之神Mus(繆斯)。
古希臘哲學中一方面是理性精神,另一方面是感性精神,古希臘音樂是理性和感性音樂結合得出的和諧之美。古希臘時期的著名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的“和諧論”從音樂中發(fā)現(xiàn)有關數(shù)的觀念類推到整個宇宙.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抽象的“數(shù)”,世界是依照一定的數(shù)字結構組成的。畢達哥拉斯對于音樂的理解偏向理性,古希臘著名音樂理論家阿里斯多塞諾斯更傾向于感性,他的思考深入到音樂的旋律、調式、音程中,產生了“四音音列”,在古希臘關于旋律、音階、調式的理論都建立在四音音列基礎之上。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思想由柏拉圖進一步發(fā)展.柏拉圖認為音樂對人們起到道德規(guī)范的作用,而不是享樂或娛樂方面。在柏拉圖所構建的“理想國”中,允許保留的音樂便只有兩種,“一種勇猛的,一種溫和的;一種逆境的聲音,一種順境的聲音;一種表示勇敢,一種表示智慧?!痹诎乩瓐D的發(fā)展下,音樂不僅是單純的悅耳動聽,而且還需要有改善道德、節(jié)制欲望的功能。古希臘哲學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則與柏拉圖等人的觀點有所不同.亞里士多德在強調音樂教育功能的同時,對音樂藝術的娛樂功能給予了一定的肯定。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多從倫理的、政治的角度看待音樂,對音樂的社會功能和價值比較重視,而對音樂本身的審美價值還缺乏一些細致的研究,但是古希臘的音樂在哲學的影響下,呈現(xiàn)出理性與感性的和諧之美,值得后人深思。
二、教父哲學的誕生——復調音樂初現(xiàn)
中世紀的音樂文化主要是教會音樂,基督教儀式上所用的音樂是格里高利圣詠,所以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世紀時期早期的基督教起源于民間.反映了在壓迫下民眾的意愿,敵視羅馬統(tǒng)治階層,同情下層人民的傾向,宣傳平等博愛的思想。當時的希臘人和羅馬人受希臘文化的熏陶,基督教作為一種異族的信仰,必須作一番有力的理論說教,《圣經》在當時只是一部記錄圣跡的傳奇作品沒有理論解說,但是基督教需要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此刻教父學應運而生。教父們充分利用希臘羅馬的各種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哲學,對《圣經》進行加工和解讀,從此教會在歐洲很長一段時間里占有很大的話語權。生活在13世紀的神學家阿奎那的哲學思想被認為是中世紀基督教神學集大成者。阿奎那認為:當人對完美和諧的聲音感到愉悅時,這種愉悅并不與維系人的生存這一概念相聯(lián)系,而僅僅是由于通過感覺體驗到的一種感性印象的和諧。
中世紀的格里高利圣詠,在產生初期是為了統(tǒng)一教義所需要,完全是為上帝服務,音樂功用僅是對于神的敬謙,并無任何功利性和個人情感宣泄,所以格里高利圣詠是單聲部音樂,且采用拉丁語由男生演唱。哲學家阿奎那強調形式要素對美的決定性因素,肯定感性印象的獨立價值,后期的格里高利圣詠進行了橫向和縱向的延伸,橫向延伸為“附加段”和“續(xù)敘詠”,縱向延伸為“奧爾加農”及“奧爾加農的變體”,奧爾加農開啟了復調音樂的先河。對于長期受基督教神學禁錮的音樂而言,這無疑是開啟了新的世界,中世紀已經隱隱的顯現(xiàn)出人文主義的光。
三、人文主義思想的進發(fā)——世俗音樂到來
文藝復興時期,是宗教文化和資本主義文化,激烈碰撞的時期,這個時期“神”落人凡問,人文主義思想舉起“人權”的大旗,來反對神權。形而上的神秘主義觀念遭到了徹底的否定。他們宣稱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塵世歡樂的生活,反對基督教的原罪說、禁欲主義和來世永生的說教。
人文主義是一股有著某種共同傾向的思想潮流.強調人的自然屬性,以普遍抽象的人性來反對以神為中心的經院哲學,把人的問題和人的價值放在首位,崇尚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嚴,為人性找到了突破口。文藝復興時期興起的“單音旋律音樂風格”并不是古代單音音樂的簡單復制,而是在復調基礎上發(fā)展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它并不違背多聲部音樂的基本原則.其形式上是一種簡約化的多聲部音樂.這樣的音樂一方面少了復調的繁縟和聲部層次的過渡龐雜,在聽覺上產生一種質樸的感覺。
宗教界馬丁路德的反宗教改革.科學界哥白尼的地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理論,使人們從迷茫中清醒過來,因此宗教音樂“腹背受敵”。音樂在文藝復興的發(fā)展要比雕塑和繪畫來得都遲,音樂不再是宗教的附屬品,而成為了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世俗音樂成為新鮮血液,被人們所接受。人文主義思想以意大利為核心發(fā)散到歐洲各國,帶來了世俗音樂,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世俗音樂,如意大利牧歌、法國的尚松、英國的康索爾特、德國的利德和西班牙德比良西科。這些世俗體裁內容都涉及到愛情、諷刺,且多放棄了拉丁文,改用各國的本土語言。音樂多為多聲部合唱:形式簡單、清新:節(jié)奏鮮明:用各國語言演唱。音樂上看似的一小步,實則是哲學思想上的一大步。
四、近代哲學的開端——復調音樂的高潮
17-18世紀末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自然科學出現(xiàn)了分門別類的研究,現(xiàn)實世界成了可以由人類把握的對象,哲學的興趣集中在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思維與存在的統(tǒng)一等問題上,真正的近代哲學也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以理想主義為代表的理性哲學家笛卡爾.唯物主義為代表的感性哲學家洛克,使巴洛克時期人們的頭腦中呈現(xiàn)兩種完全相反的思想模式.且理性哲學和唯物主義哲學之間充滿了強烈的矛盾沖突。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為主要思想的理性哲學和以“經驗主義”為代表的感性哲學家洛克.用各自獨特的哲學理念影響著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巴赫認為,世界萬物都是上帝恩賜的,音樂也是上帝賜予的圣物,因此音樂是與上帝對話,通往天堂的云梯,所以音樂的全部意義在于對上帝的贊美、感恩,巴赫通過這種隱蔽的方法來感覺上帝的存在。
音樂內容和之前的莊嚴肅穆相比,增加了許多裝飾音。音樂有了更廣闊的發(fā)展,作曲家摒棄了之前詞不達意、內容空洞的創(chuàng)作手法,更關注于音樂的人文性、流暢性,“理性主義”貫穿作品始終。在近代哲學的影響下,音樂中也存在著對立物——強與弱的對比、高聲部與低聲部對答。強音在旋律中要如雷鳴般宏亮,弱音則要像玉珠在盤中滾動那樣輕;在演奏時,每個聲部相對獨立,但又相互交織,形成一張理性排列的大網(wǎng)。不過,強弱音和不同聲部在旋律中又相互融合成了有機的織體,不可分割。
五、啟蒙運動的影響——主調音樂的高潮
古典主義時期受“啟蒙運動”和“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強調人性解放,崇尚英雄主義,追求人權平等,這時上帝又變了,從有血有肉的存在物,變成了一個倫理學所必需的倫理假設。當時的啟蒙哲學在思想上主張崇拜“自然理性”,反對君主王權,法國唯理主義哲學在這期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第三交響曲》便是崇尚英雄主義的最好體現(xiàn)。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由于哲學思想更加的深入,致使音樂的曲式結構更加嚴謹,音樂的音響效果更加具有沖突性。
在黑格爾的哲學思想中矛盾、沖突和心靈自由等觀念很重要,他認為藝術作品是人的心靈產品,因為只有從心靈中發(fā)生出來的.而又繼續(xù)在心靈的土壤中生長著并受過心靈洗禮的東西才是藝術品。在這一時期最為突出的音樂結構便是奏鳴曲式,通常奏鳴曲式可以分為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xiàn)部.在內部由于調性的對峙和回歸形成了音樂的對比,奏鳴曲式影響了同時期的眾多音樂形式如交響曲、弦樂四重奏、奏鳴曲等。奏鳴曲式不是某一位作曲家的一己之作,而是多個時代哲學思考的總結,奏鳴曲式表達的是音樂思考由淺入深的一個縱向思維。
作為客觀唯心論者.黑格爾把一種自在自為的絕對精神視為萬事萬物的本原,把屬于精神的、觀念性的因素視為本質之所在。把黑格爾看待事物的看法平移到音樂上來,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現(xiàn),而音樂作為一門藝術,絕不僅僅是一些悅耳音響的組合形式,它必須要以某種附著于其中的精神內涵作為本質。他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而音樂作為一門藝術、一種美,絕不僅僅是一些悅耳音響的組合形式,它必然要以某種附著于其中的精神內涵為本質?!?/p>
六、客觀唯心論的宿命論——個人情感的突出
浪漫主義時期,哲學界盛行以尼采、康德等人為代表的德國古典主義和以圣西門、傅里葉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兩種哲學思想。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夸大主觀能動性,提高自我,強調靈感空想社會主義批判社會主義制度,企圖用空想實現(xiàn)全人類的解放,帶有脫離現(xiàn)實的傾向,他們揭露民主自由的虛偽、資本主義的貧困現(xiàn)象,并提出建立未來理想國度的前景。浪漫主義時期,是一個風格盛行的時期,如:門德爾松的音樂體現(xiàn)出了美好的暢想:浪漫后期的瓦格納則體現(xiàn)出了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
瓦格納是浪漫主義時期繞不開的話題.瓦格納的音樂創(chuàng)作受到叔本華的超人意志學說和尼采悲觀主義的影響。叔本華認為:“藝術的最高境界是音樂,音樂掙脫了一切有形的表象,它跳過了理念,完全不依賴于現(xiàn)象世界,音樂是意志自身的寫照,它啟示著世界最內在的本質,人生和世界上的一切可能的過程展現(xiàn)在音樂中?!蹦岵商岢鲆运囆g作為面對痛苦與荒謬的依據(jù),他提倡以審美的角度來看待人生的境遇,這不是教人沉迷于幻象中,讓人們更有勇氣與力量來面對自己的生命。在瓦格納的樂劇中死亡和愛情一樣,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但是這次的死亡只是下一次的再生。尼采對叔本華的生活意志的哲學思想進行了改造,提出了他的強力意志學說,強力意志就是生命力,表現(xiàn)為生生不息、無邊無際、永不休止的生命經驗,這種生命經驗就是人生的價值標準,它不受任何東西的約束,通過對個體化原則的破除來實現(xiàn)對現(xiàn)代性的反動。
七、百家爭鳴的哲學——調性的突破
受自然科學的影響,哲學流派變得更為多樣,哲學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的局面。實用主義哲學家查爾斯·皮爾,他的觀點是實在性決定于人的主觀信仰,而實際效果便是一切物體存在的意義:現(xiàn)象學的胡塞爾和羅曼·茵伽爾登成功地將現(xiàn)象學的理論和方法,對音樂作品的本質及其存在方式做了分析和論證。羅曼·茵伽爾登認為:“不能片面地將聲音構成物當成音樂作品的唯一成分和判定音樂作品審美價值的唯一依據(jù),把非聲音因素當成非音樂成分來看待,從而拒絕承認它在音樂審美中的價值”。
20世紀的音樂受到同時期百家爭鳴的哲學思想影響.顯得更加多元。20世紀要求個性的解放和心靈自由,音樂亦呈現(xiàn)出多樣性,有印象主義、表現(xiàn)主義、新古典主義和新民族主義等各種音樂藝術流派。印象派的標準以朦朧著稱,它所塑造的種種幻象、印象和氣氛,都同莫奈的模糊印象、塞尚的奇異夢境相對應。印象派的音樂,迷蒙而優(yōu)雅,表達了20世紀的人民對自然之景的喜愛。
與印象派的唯美相對的便是表現(xiàn)主義音樂.表現(xiàn)主義音樂運用十二音使音樂具有反傳統(tǒng)因素。一戰(zhàn)后的德國,出現(xiàn)了存在主義哲學.這是一種具有強烈反抗意識的反抗哲學,是對傳統(tǒng)哲學的反抗,也是對當時社會的反抗,這些哲學思想感染了表現(xiàn)主義音樂家的創(chuàng)作,勛伯格、貝爾格、韋伯恩,他們的創(chuàng)作從晚期浪漫主義出發(fā),逐漸放棄調性到無調性過渡性的探索.最后找到新的音樂組織手法——十二音體系。調性音樂如同一個強大的吸鐵石,把西方音樂的繩子牢牢地吸在一個主體上,勛伯格師徒三人的出現(xiàn),把調性的“磁性”瞬間分崩離析。哲學的反叛為音樂找到了方向,音樂的反叛是為了找到人性的歸屬。
偶然音樂的代表音樂家約翰·凱奇創(chuàng)作的《4分33秒》,這種音樂與嚴格控制的序列音樂相反,把偶然的不確定的以及事先設計好的因素帶人音樂創(chuàng)作和表演中,讓演奏家在表演時即興參與創(chuàng)作。約翰·凱奇的音樂在限定時間、寂靜無聲的演出過程中,來自觀眾的任何一種聲音都成為音樂的一部分。
結語
西方哲學從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單個元素的起源到20世紀的現(xiàn)代哲學,體現(xiàn)了人類的精神發(fā)展歷程。音樂是人內在情感的心理外化形式,它借助隱喻的方式傳達著人類最深刻的情感體驗,并使人在經驗中完成一次次的審美過程。哲學和音樂是人生長河中不可缺少的兩個元素,聽音樂的時候可以從音樂中品味人生的哲學,人生就像充滿哲學的音樂。人生就如音樂一般有高音有低音,有愉悅,有憂傷,時快時慢,此起彼伏,而哲學則是對于他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