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亮,陳婉玉
(蘇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財經(jīng)大學 外國語學院)
在黨和國家重要文獻中,旗幟隱喻大量存在,出現(xiàn)頻率很高。筆者依據(jù)中央文獻電子文本進行量化統(tǒng)計,結果顯示,《毛澤東選集》五卷本中共出現(xiàn)“旗幟”32處,《鄧小平文選》中出現(xiàn)56處,《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兩卷中出現(xiàn)67處,十五大報告至十九大報告中累計出現(xiàn)43處。這些數(shù)據(jù)充分說明,旗幟問題至關重要,關乎黨和國家的道路、命運、指導思想和發(fā)展方向。然而,學術界對旗幟隱喻幾乎沒有研究,遑論翻譯研究了。雖然旗幟隱喻的翻譯選詞不復雜,但涉及政治內(nèi)涵、概念隱喻、意義、形象、連貫等問題,而且在譯法上存在原文取向與譯文取向兩種不同的翻譯觀,因而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的研究語料來自歷屆黨的代表大會文件、《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媒體語言語料庫、英語國家語料庫(British National Corpus)、當代美國英語語料庫(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網(wǎng)絡新聞語料庫(Corpus of News on the Web)以及各種中外文期刊數(shù)據(jù)庫等。筆者運用這些語料重點研究旗幟隱喻對外翻譯過程中的意義轉(zhuǎn)換、形象建構與語篇連貫三個問題。
本文所說的“旗幟”是一個政治概念,在中文語境下多是隱喻用法,因而也可以稱之為政治隱喻。旗幟是國家和政黨象征,代表著其指導思想、政權性質(zhì)、行動綱領、政治方向、國家形象等。作為一個政治隱喻,旗幟的內(nèi)涵極其豐富,表現(xiàn)為從源域到標域的一對多映射關系,既包含字面意義,又有隱喻意義,還有文化與情感意義。
旗幟既有時代性,又有傳承性,從馬克思主義到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旗幟是一條主線,貫穿中國革命與建設發(fā)展史,其政治內(nèi)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越來越豐富。恩格斯(2009:415)指出:“一個新的綱領畢竟總是一面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而外界就根據(jù)它來判斷這個黨?!泵珴蓶|指出:“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周良書,2019:34)十五大報告指出:“旗幟問題至關緊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秉h的十八大主題就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這面旗幟的內(nèi)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梢哉f,這就是十八大報告的靈魂”(陳寶生,2012: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指導思想是一個政黨的精神旗幟?!秉h的十九大的最大亮點,就是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面黨的精神旗幟,這是全黨全國人民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與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將“舉旗幟”放在五大任務(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之首,寓意深刻。
根據(jù)以上論述,政治話語中的旗幟是一種政治隱喻,其政治內(nèi)涵包含主義、理論、學說、綱領、思想、方向、形象、精神、信仰、立場、模范等多種意義。至于旗幟表示的是哪一種意義,需要根據(jù)具體語境與說話人意圖判斷。
筆者在廣泛閱讀中外文獻的基礎上,借助 NOW Corpus(News on the Web),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British National Corpus三大英文語料庫,收集大量語料,分類統(tǒng)計,歸納總結,對中英旗幟用法對比分析,找出其相似與差異之處,為下文探討翻譯提供立論依據(jù)。
在搭配方面,中文的“旗幟”搭配較單一固定,常用于“高舉旗幟”結構中,英文的banner搭配復雜多變。banner與hold, raise, wave, carry, fly, unfurl, read, hang,put up, bear, flutter等動詞連用,與under, of, on, over, aloft 等介詞連用,與star, war,headline, year, party, ads等名詞連用,與star-spangled, large, unfurled, socialist, capitalist等形容詞連用。
在使用語境方面,中文的“旗幟”多用作隱喻意義,英文中的 banner 既有字面意義,也有隱喻意義。當用作字面意義(即基本意義)時,banner表達橫幅、標語、人名、廣告、軍旗、戰(zhàn)旗、報紙的通欄標題等意思。當用作隱喻意義時,banner通常以under the banner of以及the banner of 的語言形式出現(xiàn),表達對某種事業(yè)、理論、主義、思想、觀念、信仰等的支持與擁護。在英文中,hold high the banner多用作字面意義,很少表達隱喻意義。
在使用頻率方面,中文“高舉旗幟”的出現(xiàn)頻率最高,英文 banner與under的搭配出現(xiàn)頻率最高。當代美國英語語料庫顯示的使用頻率依次是 Star-Spangled,headline, read (reads, reading), ads, hang (hung, hanging, hangs), carry (carried, carrying)等;英國國家語料庫顯示的使用頻率依次是under, headline, headlines, carried, read,Spangled, star, Banner, carrying, raised等。
綜上所述,中英文的“旗幟”在搭配、使用語境、使用頻率、語義內(nèi)涵以及聯(lián)想意義等方面既有相似性,也有差異性。在語際轉(zhuǎn)換過程中,相似性是可譯的基礎,差異性是變通的依據(jù)。中文的“旗幟”基本都是隱喻用法,出現(xiàn)頻率相當高。相比之下,英文的banner字面意義較多,隱喻用法遠沒有中文使用頻率這么高。當中英都用于隱喻意義的情況下,二者又擁有不少相似性,如“改革開放的旗幟”(the banner of China’s new roun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民主的旗幟”(around the banner of democracy),“社會正義的旗幟”(the banner of social justice)等。這說明中英旗幟隱喻具有共同的認知基礎,其用法與意義可以跨越語言的障礙而達到相互理解。英文中旗幟的隱喻用法也是對保留旗幟隱喻譯法的一種佐證。
中英旗幟用法的對比分析為旗幟隱喻的翻譯重構與策略選擇提供了語料與事實依據(jù)。旗幟隱喻的翻譯與傳播涉及政治學、語義學、形象學、語篇隱喻、話語分析等相關內(nèi)容,不是簡單的語言轉(zhuǎn)換與翻譯技巧問題。就翻譯而言,旗幟隱喻在語際轉(zhuǎn)換過程中存在譯與不譯兩種不同的翻譯觀,因而有必要深入討論。下面,筆者從旗幟隱喻的意義轉(zhuǎn)換、形象建構、語篇連貫三個方面探討旗幟隱喻的跨語際重構問題。
在中文語境下,旗幟隱喻的政治內(nèi)涵極其豐富,其隱喻意義依據(jù)搭配、語境、說話人意圖等各種因素表現(xiàn)出多義性與開放性??紤]到中英文的差異性,翻譯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翻譯其意義,實現(xiàn)旗幟隱喻在概念意義上的對等。
(1)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高舉的旗幟。
People’s democracy is a banner that the CPC has always held high.
(2)經(jīng)過150多年發(fā)展,紅十字成為一種精神、一面旗幟。
Over the past 150 years and more, the Red Cross has become a symbol and a banner.
(3)指導思想是一個政黨的精神旗幟。
The guiding philosophy is the spiritual beacon of a party.
(4)恩格斯說過:“一個新的綱領畢竟總是一面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而外界就根據(jù)它來判斷這個黨?!?/p>
Frederick Engels once said, “new program is after all a banner planted in public, and the outside world judges the party by it.”
這四個例子均出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代表旗幟隱喻的四個內(nèi)涵。其概念隱喻結構式為“A是B”,依次形成“人民民主是旗幟”、“紅十字是旗幟”、“指導思想是旗幟”、“綱領是旗幟”等隱喻表達式。鑒于英文也有類似的隱喻表達式(如Immigration, however, may prove to be a banner around which only the rightwing can rally.)翻譯時保留這種概念隱喻模式,用形式對等的譯法保留旗幟的喻體,這對于目標語讀者的理解與接受是沒有問題的。例(4)的原文是從外文翻譯過來的,再翻譯成外文的話,回譯過去就可以了。恩格斯的這句英文翻譯以及英文語料庫中的隱喻用法,給保留旗幟隱喻的譯法提供了依據(jù),進一步增加了翻譯自信。
(5)我們將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旗幟
We will uphold the principle of peace,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nd mutual benefit.
(6)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
maintain reform and opening up
這兩個例子是旗幟隱喻的另外一種常見的表達結構式,其中文結構模式為“A的B”,相對應的英文模式為“A of B”。其中,A,B互相指涉,具有同位關系,前者是后者的內(nèi)容,后者是前者的形式。翻譯時譯者省略旗幟不譯,直接翻譯其內(nèi)容,這是一種為目標語讀者易于理解考慮的翻譯策略。
(7)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We must oppose and resist various erroneous views with a clear stand.
(8)各級黨委要旗幟鮮明地反對腐敗,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
Party committees at all levels must firmly oppose and combat corruption, and prevent and crack down on it more effectively.
“旗幟鮮明”比喻政治立場與態(tài)度十分明確、堅定,是中文獨具特色的表達方式。例(7)和(8)里的“旗幟”是一種沒有實質(zhì)意義的形式,其形式?jīng)]有保留的價值。翻譯只能采取譯意的方法,舍棄形式,重構原文的語境意義,分別譯為with a clear stand及firmly。
中文中的旗幟是否應該譯出?這個問題比較復雜,需要依據(jù)不同情況而定。葉子南專門寫了一本書探討隱喻的翻譯,對于隱喻是否需要譯出來的問題,他提出根據(jù)文本類型和翻譯目的作出判斷。他還提出一條判斷原則:“一個隱喻如果是刻意選擇的結果,那么它至少反映了作者的意圖,他本可以使用另一個隱喻,可他沒有用,偏用了這個隱喻,這種選擇對翻譯就可能有意義。”(葉子南,2013:8)文本類型、翻譯目的、作者意圖為譯者的策略選擇提供了指導原則,但不是問題的全部,此外還須考慮隱喻的形象建構與語篇連貫等問題。
旗幟隱喻除了表達概念,還傳達形象。旗幟是隱喻,也是象征,具有建構形象的功能,可以喚起具體生動的圖像,激發(fā)豐富的想象。隱喻的載體是意象或象征,蘊涵著豐富的情感意義,表達態(tài)度與評價,因而具有人際功能。因此,在翻譯時保留旗幟隱喻的意象有助于在譯文中重建旗幟隱喻代表的黨的形象和國家形象,有助于傳達旗幟意象的人際意義與情感色彩,從而達到譯味的目的。
(9)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上,全黨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
All Party members must remain sober-minded about the ideals and convictions of the Party.
(10)說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
In a word, it i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at banner to hold and what path to take 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例(9)和(10)的中文里都有“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說法,但兩個譯文并不一樣。例(9)沒有出現(xiàn)旗幟隱喻和道路隱喻,采用的是概括譯法,提煉出“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基本意思。但即使這樣,英文的the ideals and convictions of the Party與原文在概念意義上仍有出入。例(10)的譯文保留了旗幟隱喻和道路隱喻,用意象傳達形象,不但形式對等,功能上也對等。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保留隱喻的意象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有建構形象的功能。
旗幟是形象問題?!耙粋€政黨,一個國家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是否高大,是與舉什么旗,用什么思想(理論)武裝,走什么路,實行什么政策有著直接關系的?!保ɡ羁?,1998:3)旗幟代表形象,隱喻建構形象,旗幟隱喻具有建構國家形象的功能。
旗幟是國家的象征,“旗幟對外是一個國家、政黨、政治集團區(qū)別于其他國家、政黨、政治集團的顯著標志;對內(nèi)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引方向、統(tǒng)一意志、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功能”(陳殿林,2011:56)。國外很多學者都肯定了“國家象征在喚醒激情和行動方面的巨大力量”(the power of national symbols to rouse impassioned emotion and behavior)(Schatz & Lavine,2007:330)。作為一種國家象征,旗幟不僅可以凝聚人心,鼓舞士氣,而且是“政治力量和影響力的強大源泉,能夠激發(fā)個人的民族身份認同、國家忠誠、自我犧牲精神,團結一心,支持國家利益”(National symbols are potent source of political power and influence, capable of rallying support for state interests by evoking emotional expressions of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allegiance, and self-sacrifice.)(ibid.)。由此可見,中外專家對于旗幟的象征意義與功能持基本相同的觀點,這為旗幟的翻譯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
旗幟的意象性和象征性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旗幟隱喻的翻譯就不是語言層面的轉(zhuǎn)換,而是文化意象層面的形象重建問題。正如羅選民(2019:97)所言:“翻譯研究要有大格局,要多角度,從一個國家的高度來思考翻譯與文化傳播、文化傳承的關系?!币哑鞄秒[喻的翻譯提升到政治的高度與國家的高度,以符號學、詩學以及形象學的有關理論為指導,在譯文中重建旗幟的國家形象。下面請看一個具體例子:
(11)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We, the entire Party and 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should rally closely around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hold high the bann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fā)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It means that scientific socialism is full of vitality in 21st century China, and that the bann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now flying high and proud for all to see.
例(11)和(12)出自十九大報告,都含有“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說法,而且這種表達在黨政文獻中出現(xiàn)頻率極高。怎么翻譯才能讓外國讀者容易理解與易于接受?兩種譯法盡管都保留了旗幟隱喻,但效果和感情色彩明顯不同。針對例(11)的譯法,筆者在 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和 BritishNational Corpus上檢索,幾乎查不到hold high the banner這種搭配。這說明這種譯法在英文中屬于異常搭配,比較罕見。在News on the Web語料庫檢索到27條,但這種表達方法基本都是外媒引用中國官方的翻譯。這說明hold high the banner帶有翻譯的痕跡,表達不自然,容易讓目標語讀者產(chǎn)生舉著標語橫幅游行示威等負面聯(lián)想,不利于在外宣中塑造良好的形象。相比之下,例(12)是所有“高舉……旗幟”譯法中最成功的一個范例,譯文語言自然流暢,飽含感情,充滿自信,很好地傳達出旗幟意象的情感意義,是“四個自信”在翻譯中的具體體現(xiàn)。
既然hold high the banner的表達不夠自然,那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筆者建議用uphold the banner,hold aloft the banner,under the banner等說法,來規(guī)避hold high the banner的字面意義以及負面聯(lián)想。這樣的英文表達在英文語料庫中都可以找到佐證:The nations of the world resolved their differences under the banner of international law.The group has been holding aloft the ideals of humanism for nearly two decades.
旗幟隱喻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話語,影響著人們的感知、思維與行動。它顯然不是一種修辭手法,而是一種思維方式、認知模式與行動綱領。西方的概念隱喻理論對于分析旗幟隱喻的概念類型、認知機制、隱喻功能有實際的指導意義。筆者依據(jù)收集到的旗幟隱喻和各種隱喻表達式,把旗幟隱喻分解成八種代表性的概念隱喻類型。
表1
在標域的范疇內(nèi),主義、思想及理論都是抽象、不易感知的概念,而源域的旗幟是具體、可感知的形象。概念隱喻通過源域向標域的映射建立了形象與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后者通過前者得到理解。在中文語境下,旗幟隱喻的概念類型是開放的,在實際使用中,不限于以上八種類型。
一個旗幟隱喻在語言層面可以派生出多個隱喻表達式,同時在概念層面上通過范疇化形成概念之間的蘊涵關系,因而旗幟隱喻表現(xiàn)出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特征。“隱喻的系統(tǒng)性使我們能通過彼概念來理解此概念的一個方面(如以戰(zhàn)爭來理解爭論)。”(萊考夫、約翰遜,2015:5)這種系統(tǒng)性為隱喻在語篇上的連貫性奠定了認知基礎?!案拍铍[喻的連貫性是指幾個概念隱喻,通過它們共享的隱喻蘊涵,不但使這幾個概念隱喻具有連貫性,也使它們的隱喻表達式具有連貫性?!保ㄎ男?、葉狂,2003:7)盡管一個隱喻對概念的建構只是部分的,但隱喻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可以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性與局限性。源域中的旗幟,在標域中形成的是發(fā)散的映射架構,即一個源域概念對應多個標域概念,其對應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由此可見,旗幟的政治內(nèi)涵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形成一個隱喻網(wǎng)絡,圍繞中心隱喻,形成語篇的連貫性。“語篇是圍繞隱喻化展開的,隱喻實際上是組篇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因此它也具有語篇功能。”(任紹曾,2006:99)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并非所有隱喻都具有典型的語篇功能,只有統(tǒng)馭語篇的中心隱喻,才能成為語篇連貫的主要因素。
一個概念隱喻建構的只是隱喻內(nèi)涵的部分性質(zhì),而非全部,旗幟隱喻也不例外。旗幟隱喻的豐富內(nèi)涵是通過語篇體現(xiàn)的,其意義的理解與表達是在部分與整體的闡釋循環(huán)中實現(xiàn)的。因此,旗幟隱喻的多義性和形象性最終要落實到隱喻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中。
在黨的文獻中,旗幟就是這樣一種中心隱喻,具有語篇連貫的功能。黨的代表大會多以旗幟為會議主題,貫穿整個報告。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捌鞄谩闭f法醒目地出現(xiàn)在報告的題目或大會主題中,像條紅線貫穿報告的全文,是原文刻意強調(diào)凸顯的地方,翻譯時不宜省略喻體。譯文保留旗幟隱喻,可以給目標語讀者提供理解其豐富內(nèi)涵的線索與標記,在語篇的網(wǎng)絡結點中激活隱喻的語篇意義。
由于旗幟在中文語境中出現(xiàn)頻率很高,譯者為了避免譯文的重復與單調(diào),往往根據(jù)語境采用靈活的換譯法,以追求英文表達的多樣性(variety)。從英文表達的角度分析,這么做當然無可厚非。但如果從語篇翻譯的角度分析,這么做會削弱語篇的銜接性、連貫性與互文性,使譯文前后難以照應,甚至讓目標語讀者難以理解,產(chǎn)生困惑。請看一個具體例子:
(13)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團結的旗幟、奮進的旗幟、勝利的旗幟。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大要求全黨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根本原因就在這里。
Facts prove that Chinese socialism is a banner of unity, endeavor, and victory for the CPC and Chinese people as a whole.We must always upho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firmly adhere to and develop Chinese socialism in order to bring about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ccelerat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achieve the great renewal of the Chinese nation.That is the very reason why the 18thNational Congress has called on the whole party to have full confidence in the path, theory and system of Chinese socialism.
從語篇的銜接和連貫來看,這個譯文有兩個問題值得商榷: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譯法前后不統(tǒng)一,二是第二句話中的“旗幟”沒譯,影響了旗幟隱喻的前后連貫性?!爸袊厣鐣髁x”這個術語在原文中出現(xiàn)四次,但在譯文中出現(xiàn)Chinese socialism 和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兩種不同的說法。對于外國讀者而言,術語不統(tǒng)一容易造成理解的困惑,好像前后講的不是同一個概念?!捌鞄谩痹谠闹谐霈F(xiàn)四次,說明旗幟問題至關重要。按照英文的表達習慣,前三個旗幟提取公因式,共用一個banner of沒有問題。但后面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沒有譯出“旗幟”,前后的旗幟沒有照應,弱化了旗幟的語篇功能。
基于以上分析,譯者在采用不同譯法的同時,最好適當兼顧旗幟隱喻的語篇連貫性,通過保留旗幟隱喻的方法,形成語篇的前后照應,以便讓旗幟隱喻的各種意義形成一個網(wǎng)絡,讓讀者從整體上領悟旗幟的豐富內(nèi)涵。
旗幟隱喻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把政治學、翻譯學、形象學與語篇分析有機結合在一起,可以說是跨學科融合的一個典型案例。作為一個政治隱喻,旗幟隱喻的語際翻譯需要準確把握旗幟的政治內(nèi)涵,比較中英旗幟用法的相似性與差異性,綜合考慮到其多義性、形象性和連貫性,兼顧其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與語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