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榮蓉
(射陽縣婦幼保健院放射中心 江蘇 鹽城 224300)
冠狀動脈疾病為臨床常見且病死率較高疾病,較常見類型為冠狀動脈粥樣鈣化斑塊疾病,主要是指動脈內膜出現復合糖類與內脂質沉著,導致患者動脈組織發(fā)生纖維沉著與鈣化[1-2]。隨著臨床對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深入研究發(fā)現,對冠狀動脈鈣化斑塊進行定量分析,能及時準確判斷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對預測冠心病發(fā)生風險有較高臨床價值,有助于依據評估結果盡早采取干預手段治療,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減輕疾病對患者生存質量影響??v觀臨床對冠狀動脈鈣化斑塊定量分析手段中,較常應用到選擇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為診斷冠狀動脈疾病金標準,其原理是將冠狀動脈造影導管選擇性的插入冠狀動脈開口注射造影劑,以顯示冠狀動脈解剖走行和病變,有助于臨床醫(yī)師準確評估受試者冠狀動脈通暢性與狹窄程度,在冠狀動脈疾病中診斷價值較高[3]。但隨著臨床實際應用現狀發(fā)現,使用該診斷方式時,對患者創(chuàng)傷性較大同時,因檢查人群多為中老年人群,多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檢查途中極易發(fā)生心肌梗死、心律不齊等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生命安全同時,加大醫(yī)患糾紛風險,由此可知,探索較為有效且對患者創(chuàng)傷小診斷方式意義重大。隨著臨床對該領域不斷研究,多層螺旋CT與心電門控技術不斷完善與創(chuàng)新,冠狀動脈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應用廣泛,此次研究,為進一步探析冠狀動脈疾病患者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診斷的臨床價值,選取相應患者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本院60例疑似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均采取放射CT血管造影診斷,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60例疑似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47~75歲,平均(62.05±4.23)歲,收治時心率48~89次/min,平均(68.50±3.18)次/min。
納入標準:①均為冠狀動脈疾病疑似患者;②均伴有不同程度心絞痛、呼吸急促等癥狀;③均進行放射CT血管造影檢查;④臨床資料完善;⑤知情研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障礙者;②肝腎功能不全者;③精神疾病者;④合并心力衰竭、心肌病者;⑤對檢查中所用藥物有過敏史者。
對所選疑似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均進行放射CT血管造影檢查,方法如下。選取本院放射CT血管造影掃描儀(美國GE;64排128層),參數設置,電壓120 kV,電流450~500 mAs,螺距:0.5 mm,準值0.625 mm,并應用配套圖像工作站及冠狀動脈鈣化斑塊分析儀。檢查前,叮囑受試者調整呼吸,避免過于激動緊張。針對心率較高患者檢查前1 h可予以維拉帕米幫助減緩心率,避免與掃描目的無關危險事件發(fā)生,待患者氣息平穩(wěn)后對其進行掃描。叮囑受試者掃描時盡量屏氣,掃描范圍為自氣管隆凸至心底部,針對有搭橋手術患者,需依據實際情況調整頸部位置,保障能在受試者一次屏氣舒張統(tǒng)一位置采集圖像。圖像掃描結束后,應用圖像處理工作站進行冠狀動脈三維圖像重建,并連接好CT機,獲取原始圖像掃描數據。
(1)觀察鈣化斑塊檢出情況。包括放射CT血管造影1 mm重建、3 mm重建時小鈣化斑塊、鈣化斑塊檢出情況。鈣化斑塊檢出評定標準:于130 HU區(qū)域范圍內,多個相鄰CT值均檢驗出鈣化灶,且每一層檢出均被收錄保存于軟件中,當鈣化斑塊≥130 HU時斑塊會發(fā)生粉色改變,當檢測影像中有偽影存在時,需將偽影與鈣化斑塊區(qū)分,同時還需進行窗框、位調整以減少誤差,并放大檢測區(qū)局部,與準確和原始圖像對比。檢測過程中數據進行1 mm與3 mm層厚方式重建。(2)觀察1 mm重建時血管狹窄或閉塞分布情況。以冠狀動脈造影SCA檢查結果為準,觀察1 mm重建時左主干LM、前降支LAD、回旋支CRX、右冠狀動脈RCA等檢查符合情況。(3)觀察1 mm重建時診斷效能,以SCA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計算1 mm重建時診斷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敏感度=真陽性/(假陰性+真陽性)×100%、特異度=真陰性/(假陽性+真陰性)×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100%。
與放射CT血管造影3 mm重建處理方法相比,放射CT血管造影1 mm重建的小鈣化斑塊及鈣化斑塊檢出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鈣化斑塊檢出情況分析[n(%)]
與SCA檢查結果對比,放射CT血管造影1 mm重建時,LM處符合為13,符合率為100.00%,LAD符合為22例,符合率為100.00%%,CRX符合為14例,符合率為100.00%,RCA符合為8例,符合率為80.00%,見表2。
表2 1mm重建時血管狹窄或閉塞分布情況分析(例)
以SCA檢查結果為金標準,1 mm重建時診斷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94.92%(56/59),100.00%(1/1)、96.61%(57/59),見表3。
表3 1 mm重建時診斷效能比較(例)
冠狀動脈疾病為全球范圍內最常見的死亡原因,近年來,隨著飲食結構與不良生活習慣影響,該病發(fā)病率有所提升,且趨于年輕化[4-6]??v觀臨床針對冠狀動脈疾病診斷方式中,不乏有效診斷方式,如心肌酶學、血管內超等,但診斷效能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冠狀動脈造影為診斷冠狀動脈疾病金標準,診斷價值極高,但該診斷方式對患者創(chuàng)傷性較大,對合并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耐受度較低,且費用較為昂貴,多數患者較難承受,亦不宜作為基層推廣手段,由此可知,探索更為經濟實惠且對患者創(chuàng)傷小,準確性較高的診斷方式意義重大[7-9]。
隨著CT影像學技術飛速發(fā)展,因其具備檢查速度快,價格低廉、應用范圍廣、對患者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勢,在冠狀動脈疾病冠狀粥樣鈣化檢查中具有較高優(yōu)勢,對其作用原理進行分析,其主要是應用X線較難穿透顯影劑特征進行血管病變診斷,能獲取連續(xù)性、邊緣光滑、密度分辨率高的圖像,且還有利于檢驗醫(yī)師從多角度觀察,不僅能觀察出受試者管腔情況,還能明確管壁病理表現與相連血管、組織結構關系,在鈣斑、血栓與支架方面顯示效果較好,有助于臨床醫(yī)師較好判定受試者是否為冠心病患者,以及預測疾病進展程度與預后,且對需進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治療患者亦可提供較好的術前信息指導,能較為清晰顯示受試者大腦前、中后動脈與主要分支情況,在診斷閉塞性血管病變中應用價值極高,尤其在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發(fā)病后2 h內進行該項技術診斷,亦能準確診斷出患者是否存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為治療爭取寶貴時間[10-11]。
隨著臨床對放射CT血管造影深入分析發(fā)現,該診斷方法在診斷冠狀動脈鈣化斑塊準確度與層厚、層間隔密切相關,層厚設定與間隔會進一步影響冠狀動脈鈣化斑檢出率,而不同重建層厚掃描檢查出的小鈣化與鈣化斑塊亦有一定差異,一般情況認為,間隔越窄重疊程度越大,診斷效果越佳,但需引起注意的是,過多重疊亦會影響圖片處理速度,提示臨床需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最佳層厚。此次研究,對本院選取的受試者進行了1 mm與3 mm重建干預,研究結果顯示,與放射CT血管造影3 mm重建處理方法相比,放射CT血管造影1 mm重建的小鈣化斑塊及鈣化斑塊檢出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1 mm重建效果最佳,表明層厚越薄,對鈣化斑塊與小鈣化斑塊檢出率更高。分析原因可能為層厚與空間分辨率相關,層厚增大時,容積增大,導致空間分辨率降低,若層厚大于病灶,則會造成鈣化斑塊漏診,影響檢測準確度。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與SCA檢查結果對比,放射CT血管造影1 mm重建時,LM、LAD、CRX、RCA符合率均較高,1 mm重建時診斷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均高達90%以上,進一步證實1 mm重建時診斷效能更佳,提示臨床可采取這一層厚對冠狀動脈疾病患者進行放射CT血管造影診斷檢查,降低漏診率。
綜上,對冠狀動脈疾病患者進行放射CT血管造影診斷時采取1 mm層厚時對鈣化斑塊檢出率、診斷效能較3 mm層厚時更優(yōu),能較為準確判定患者冠狀動脈血管狹窄情況,便于臨床醫(yī)師準確評估患者病情,針對性制定治療方案施治,阻止疾病進一步發(fā)展,提升患者生存質量,減輕患者痛苦,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