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俊,方 剛,史二栓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y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內蒙古 包頭 014040)
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身高175 cm)尸體時發(fā)現(xiàn)右側腋動脈變異1例,左側正常。右側雙腋動脈:腋動脈及腋深動脈(暫名)。腋動脈正常走行,在大圓肌下緣移行為肱動脈,僅見1個分支胸肩峰動脈;腋深動脈發(fā)出肩胛下動脈、旋肱前動脈、旋肱后動脈、肱正中動脈(暫名),穿四邊孔向臂背側走行,經大圓肌下緣后移行為肱深動脈(肱深動脈沒有起自于肱動脈),在背闊肌肌腱背側進入肱骨肌管,管內正常走行。為應用解剖學研究及臨床手術提供新的資料,報告如下。
經福爾馬林固定的陳年老年男性尸體1具,在學生進行常規(guī)《局部解剖學》實驗課對胸前壁、腋窩及臂部的操作中發(fā)現(xiàn)右側腋動脈變異,隨即報告指導教師,由教師遵循解剖操作流程進一步解剖雙側腋區(qū),充分暴露腋動脈及其所有分支,并觀察腋動脈及各分支的起始、走行、分布及毗鄰結構,用游標卡尺(精度0.02 mm)測量腋動脈及其變異分支起點位置、管徑和解剖學長度,逐一記錄并使用數(shù)碼相機拍照。
2.1右側腋動脈變異 腋動脈被胸小肌分為3段:(1)第1段長17.42 mm、起點處直徑9.52 mm,發(fā)出胸肩峰動脈穿鎖胸筋膜后分數(shù)支支配肩峰、胸肌及三角肌,起點處直徑2.44 mm,未見胸上動脈。(2)第2段長28.86 mm,在距第2段起點遠側11.86 mm處分為腋深動脈(全長35.54 mm,起點處直徑5.42 mm)和肩胛下動脈(起點處直徑3.82 mm)。肩胛下動脈向內下方走行20.76 mm后分為胸背動脈和旋肩胛動脈,二者正常走行、分布;腋深動脈距起點9.52 mm處發(fā)出旋肱前動脈(起點處直徑1.52 mm)和肱正中動脈(因行于肱動脈與肱深動脈間暫名)(起點處直徑1.42 mm),旋肱前動脈行向外下方走行于喙肱肌與肱骨外科頸間,肱正中動脈下行與橈神經交叉后分為若干終末肌支支配肱二頭肌及肱肌(長75.16 mm)。腋深動脈繼續(xù)向四邊孔方向走行26.02 mm后,發(fā)出旋肱后動脈(起點處直徑3.68 mm)和肱深動脈(起點處直徑4.22 mm),旋肱后動脈與腋神經伴行穿四邊孔達臂后區(qū),肱深動脈向外下走行達臂后區(qū)迫入肱骨肌管后繼續(xù)正常走行。(3)第3段長40.68 mm,無任何分支,在大圓肌下緣移行為肱動脈,肱動脈正常走行發(fā)出尺側上、下副動脈。見圖1。
圖1 右側腋動脈及其分支注:1.腋動脈,2.胸肩峰動脈,3.腋深動脈,4.旋肱前動脈,5.肱正中動脈,6.肩胛下動脈,7.旋肱后動脈,8.肱深動脈
2.2左側腋動脈 除第1段未見胸上動脈分支外,未見其它異常。
3.1正常腋動脈、肱動脈 鎖骨下動脈從鎖骨中點下緣走向腋窩移行為腋動脈,經過腋窩,至大圓肌下緣移行為肱動脈,肱動脈經過臂前內側發(fā)出肱深動脈。腋動脈被胸小肌跨越而分為3段發(fā)出分支[1],第1段在近胸小肌上緣處發(fā)出胸肩峰動脈,分數(shù)支支配肩峰、胸肌及三角??;第2段在近胸小肌下緣處發(fā)出旋肱前、后動脈,二者分別前后環(huán)繞肱骨外科頸并形成吻合;第3段在胸小肌下緣遠端發(fā)出肩胛下動脈,該動脈肩胛下肌下緣附近分為胸背動脈和旋肩胛動脈。
3.2關于本文變異的腋動脈及其分支的命名 本文腋動脈由鎖骨下動脈于第一肋外側緣移行而來,分為兩條粗大分支,一支走行較為表淺,最終于大圓肌下緣移行為肱動脈,本文視為正常腋動脈;另一分支走行位置較深,與前者夾持臂叢后束及其分支,并分出正常腋動脈的主要分支(旋肱前、后動脈,肩胛下動脈等),故依據(jù)其走行、位置、分支暫名為腋深動脈。肱正中動脈于大圓肌下緣附近起自于腋深動脈,走行于肱動脈與肱深動脈間,發(fā)出若干肌支支配臂前群肌,故暫名為肱正中動脈。因未見以上動脈的相關命名的報道,所以接受不同意見。
腋動脈及其分支變異較多,依據(jù)資料統(tǒng)計大致分為3大類:(1)分支缺如:以胸上動脈、旋肱前動脈缺如多見,如本文所見以及宋峰亮等[2]的報道;(2)多支分支:目前國內一般認為腋動脈本干分支的基本型或標準型為6個分支[3],但在解剖學研究中往往很難發(fā)現(xiàn)標準型,往往出現(xiàn)同名分支、雙支甚至三支[2];(3)分支共干:馬建敏[4]、宋峰亮[2]如提供的胸外側動脈、旋肱后動脈、旋肩胛動脈、胸背動脈共干發(fā)出變異,孫偉杰[5]提供的雙側胸外側動脈和胸背動脈共干變異,孫振山[6]提供的腋動脈有4個分支,以肩胛下動脈共干發(fā)出胸背動脈和多支旋肩胛動脈、旋肱后動脈等。本文變異較為罕見,近年未見報道。
在臨床各科進行乳癌根治術、腋窩腫瘤切除、腋動脈介入、臂部皮瓣移植、肱骨外科頸、肩關節(jié)骨折、復位、固定等手術或操作時,不僅要求熟練掌握腋動脈常見的分支,同時必須清楚可能出現(xiàn)的變異,必要時需做相應的影像學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