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慧
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極為深刻的影響。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要在傳授學生豐富的學科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多元、科學、合理的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和家國情懷。所以,初中歷史教師要始終基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需求視角,優(yōu)化教學措施,革新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挖掘民族精神的教育價值,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民族凝聚力,真正為成長為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高素質、高水平人才奠定堅實而牢固的根基。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塑造學生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推動人類發(fā)展的巨大精神動力,更是青少年成長的教育剛需。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突破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枷鎖,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方向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必備品格,切實實現(xiàn)“教師教學效率佳,學生學習質量高”的目標,從而真正推動初中歷史教學進一步發(fā)展和優(yōu)化。
例如,教師在介紹有關紅軍長征的內容時,就可以將民族精神教育與歷史教育有機結合。首先,教師可在課前展示與紅軍長征相關的圖片、視頻等,以此讓學生在靈動、真實、立體的學習情境中塑造民族精神。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可為學生階段性播放多媒體資料,并讓學生思考:該資料反映的是哪一時期的哪個歷史事件?在學生思考和猜想的過程中,教師可播放與之相關的主題音樂,從而讓學生始終處于“真實度高、代入感強”的課堂氛圍中。在個人探究結束后,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互動,并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展示第二階段的多媒體資料,如:紅軍長征的具體原因、長征途中的英雄故事、遵義會議的轉折意義等。在各小組討論時,教師要適時參與,并引導學生將新學習的知識和遇到的問題以文字的形式進行記錄。同時,教師不要過于干涉學生采取的探究方法或小組的討論內容,更不能以消極負面的態(tài)度直接指出。在小組討論完成后,教師要鼓勵各小組成員將探究結果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帶領學生深入探究該內容中所蘊藏的飽滿的民族精神,進而深化學生的學科知識,塑造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
二、科學規(guī)劃教學措施,強化學生民族精神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主意識,其能夠通過多元化的方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深究。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充分發(fā)揮這一優(yōu)勢,讓學生在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強化自身的民族精神。
例如,教師在教學統(tǒng)編歷史七年級上冊中的《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前,可將與該課程內容相關的重難點知識和體現(xiàn)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以視頻展示、文字分析、圖片輔助的形式發(fā)布到班級學習群中,引導學生以該資料為依托展開學習。同時,教師要求學生將其與“一帶一路”等相關內容結合,用對比的方法認知中國歷史、生成愛國情懷。在教學中,教師可先帶領學生探究本課的具體知識和民族精神內容,并鼓勵學生通過不同方式展示對比結果。在學生展示探究結果時,教師可針對民族精神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從而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最后,教師要結合當代“一帶一路”的發(fā)展途徑,帶領學生認識當今中國在世界的政治、經濟地位,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強化學生的民族精神。
三、拓寬歷史教學途徑,強化學生民族精神
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其能夠通過大量的歷史資料連接古今,進而讓學生突破時空限制,獲得學科知識。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拓寬歷史教學途徑,從多角度讓學生親近歷史、感受歷史,幫助其樹立愛國主義民族觀。
例如,教師可定期開展“歷史知識分享大賽”。在活動開始前,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學習能力,并秉承均勻搭配的原則,將學生分組。同時,教師將活動內容發(fā)給各個小組,如:“歷史英雄的英勇事跡”“歷史上不同領域的先進技術”“歷史上的民俗風情”等,并鼓勵各小組成員根據(jù)自身優(yōu)勢選擇差異化的工作。在活動開始時,教師可隨機邀請一個小組進行團隊展示,并深入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內容。最后,教師根據(jù)各團隊的合作、探究結果與主題的結合程度,為小組進行評分。在班級團隊完成展示后,教師要鼓勵班級學生突破分數(shù)的限制,選擇自己印象最深或最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深究,并結合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想進行二次分析,讓學生的愛國之情通過文字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以此讓學生在“頭腦風暴”和認知沖突中不斷優(yōu)化自身的知識儲備,拓寬自身的學科視野,強化自身的民族精神。
四、充分滲透民族精神,落實個性評價體系
初中階段的學生會在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因為家長的教育方式和管理要求、個體的發(fā)展需求和性格特點、家庭教育資源和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極為明顯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又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感知能力、剖析能力和學習能力。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充分運用個性化評價模式為各個層次學生提供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指導,從而使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得以滿足,同時,使其了解民族精神的真實內涵,樹立起正確“三觀”。
例如,針對學習能力和感悟能力相對欠佳的學生,教師除了要給予關心、幫助和支持外,還要時刻關注該層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在評價該層次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時,教師要與其共同探究影響歷史學習的主要原因,并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完善方法,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提高歷史學科能力的同時,增強歷史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針對學習能力和感知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教師要在評價該層次學生時,提出更高的探究標準,使其思考更具有深度的問題,真正實現(xiàn)班級整體性提高、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教育目的。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民族精神培養(yǎng),應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適應多種思想文化的碰撞。初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將民族精神教育滲透到課堂中,不僅能夠傳遞文化知識,更能讓初中生形成正確的“三觀”,理解愛國的含義,真正實現(xiàn)“為復興、強盛中華而讀書”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