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肖
社會責任是指個人對國家和社會、對集體和家庭、對他人和自己的信仰與信念,以及自覺遵守規(guī)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態(tài)度而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初中生能否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
一、歷史教學對培養(yǎng)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
教師不僅要向?qū)W生傳授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引導和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引導學生做事、學習。
為了增強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最好的途徑就是對中學生進行中學歷史教育。
二、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策略
1.通過語言說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初中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和關鍵時期。有些學生總是直觀或片面地領會課程標準或教學目標。歷史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及培養(yǎng)正確的社會責任感。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歷史教師就要擯棄灌輸或說教的教學誤區(qū)。學生應將學到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
2.通過典型示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典型示范是以歷史人物和歷史教師為榜樣,引導學生的價值觀、責任、情感和社會行為。歷史教師憑著自己的學術功底和良好素質(zhì)對學生的社會行為、價值觀、責任、情感進行引導。學生在這一時期,其心理特征、意志品質(zhì)、素質(zhì)行為既有不穩(wěn)定的一面,又有成熟的一面。因此,歷史教師必須用濃縮的,具有感染力和鼓勵性的語言,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良好社會認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樹立榜樣的形象,讓榜樣的力量感染和影響學生。選擇身邊的人物,或?qū)W生熟悉的人物作為榜樣更有助于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
3.通過歷史教材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歷史教材是教師傳授歷史知識的重要載體。歷史教材為歷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例如,激發(fā)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名言,如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鼓勵將民族的振興作為自己的目標,勇于將建設祖國、促進祖國繁榮昌盛當成自身的社會責任。在教材中,有很多英雄的壯舉和感人事跡,這些英雄的事跡需要歷史教師展示給學生以感染他們。林則徐是一位民族英雄,他敢于對國人吸食鴉片說“不”,義無反顧地焚毀鴉片,用階段性的勝利向列強展示中國禁食鴉片的決心。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共產(chǎn)黨人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重,在國家危難時勇立潮頭領導中國人民反抗外族侵略,堅決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用類似事件向?qū)W生宣教,以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4.通過社會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生從事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實踐和反思能力,有利于清楚地認識一些社會問題,強化自身的使命,立志學好科學文化知識,以便長大后服務和報效祖國。同時,教師應注重活動總結,引導學生實現(xiàn)知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教師應該在歷史教育中加強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責任,為國家的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