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每天工作八小時”,我認為是個不準確的說法。以住在北京燕郊地區(qū)的上班族為例,即便他們的公司不加班,嚴格遵守8小時工作制,假設公司要求員工8點鐘準時打卡,假設公司在望京寫字樓,那么住在燕郊的員工至少要提前兩個小時出家門,在交通不是嚴重堵塞的情況下,能在8點鐘之前準時坐在工位上。下班依舊要花費兩個小時才能回到家。這樣算下來,每天就是工作12個小時。如果遇上年初那樣的疫情,燕郊公交車停運,那么上下班的過程就更加難以計量了。而且,我們不能保證即便不加班的公司也有加班的情況,遇上這種情況,什么時候能回到家,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你要問這類人群:“你工作快樂嗎?”他們會直接懟過去:“你才快樂呢,你全家都快樂。”
每個人都有義務去找一份工作,得到收入養(yǎng)活自己,但并不是每個人在工作中都能得到快樂,相反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覺得在工作中感受到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為什么大部分人無法從工作中體會到樂趣呢?
1997年出生的王天嬌在一家新媒體公司上班,主要負責公眾號引流工作,月薪8000元。作為年輕女性,王天嬌也同樣喜歡漂亮衣服、高檔化妝品,喜歡買各種好看的包包,出租屋里擺滿了各種玩偶。這樣的消費觀念讓她經常入不敷出,所以她就從花唄、借唄等平臺透支消費,有時到期無法償還,就會很焦慮,工作也無精打彩。
王天嬌這樣的消費觀代表著相當一部分的年輕人。一方面,追求更好的消費品,是人性使然,收入水平的提升自然帶來消費標準的提升;另一方面,大眾文化對享樂主義依舊心存警惕,批判一切過度消費的苗頭。正是這種相反的張力,給很多消費者帶來認知失調:一邊借助消費彰顯自我,瘋狂買買買;一邊又自稱“剁手族”,愧于將消費記錄示人。正所謂購買時有多狂熱,下單后就有多心虛。大多數(shù)年輕人都在為自己各種各樣的消費欲望買單,可是眼前的工資卻又無法滿足自己。越工作反而越感覺到自己的無能,倍感心累。
在生產領域,強調競爭與效率,要求自律、勤奮、奮斗、理智,鼓勵醉心于事業(yè)和成功;而在消費市場,追求更大的銷量,強調的則是時尚、自我滿足、及時行樂,鼓勵攀比心理。然而,生產者脫下工裝就是消費者,工作中一套文化,生活中另一套文化,這種心態(tài)怎能不別扭呢?
在職場上,我們永遠無法喜歡全部同事,也會碰上幾個奇葩同事,無論是討厭他們喋喋不休還是勾心斗角,我們都不可能直接豪爽地辭職避開這種人,因為你在下一份工作,可能會遇到更奇葩的人??墒枪ぷ髦形覀儫o法拒絕這種摩擦,我們只能一邊和自己的閨蜜吐槽,一邊忍受,因而感到無比心累。
電影《摩登時代》講述的是在美國大蕭條時,最底層的工廠工人查理就算再努力,也無法實現(xiàn)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查理負責的工作主要就是扭緊六角螺帽,這樣日復一日機械般的工作行為使得他最終精神出現(xiàn)了問題,傷害了在大街上看到的一位穿著帶有六角形紐扣的裙子的女人?,F(xiàn)在大部分年輕人還沒有嚴重到像查理一樣精神出現(xiàn)問題,但其實很多人和查理一樣無法感受到工作帶來的成就感。每個人工作只是為了得到一份收入,卻很少有人去思考自己為什么從事這樣的工作。日常瑣事占據(jù)了大家太多的時間,以至于根本沒有人去思考工作對于自己到底有什么樣寶貴的意義。社會精英需要極高的智商,而大部分其實都只是普通人而已。所以每個行業(yè)里幾乎是底層工作人員人數(shù)最多,他們做著最基礎的工作,感到無聊和心累。
職場倦怠,并不是一個新現(xiàn)象——早在1974年就出現(xiàn)了這種現(xiàn)象,但直到2020年5月,世界衛(wèi)生組織才正式承認職場倦怠是一種合法的疾病。很多人不僅要承擔日常工作量,還要平衡家庭職責,因而在家辦公的時間會比往常更長。
我們都知道,員工越快樂,工作效率就越高?!秾O子兵法》中說道,“是故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善于打勝仗的人總是營造一種必勝的形勢,然后靠兵將以勢取勝,而不苛責下屬,因此他能夠很好地選擇人才來讓自己營造這種必勝的形勢。然而,時下又有一種新的說法,想讓員工快樂,只有一種辦法——錢多活少離家近。很顯然,企業(yè)要運轉,就不可能滿足這一“無理”的要求。對于多數(shù)職場奮斗者來說,如何通過更加快樂和健康的方式來實現(xiàn)自身價值,才是我們這里要討論的。
第一,重新審視崗位描述。哈佛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教授、組織心理學家大衛(wèi)·加維奇博士認為,想要重燃員工的工作熱誠與激情,應該從重新審視崗位描述開始。如果員工產生工作倦怠的原因是企業(yè)管理混亂,工作職責不清,那么HR應從業(yè)務流程梳理開始,重新進行工作分析。如果企業(yè)沒有規(guī)范的業(yè)務流程的話,不妨在工作分析之前建立規(guī)范的業(yè)務流程標準文本。
第二,優(yōu)化用人機制。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在企業(yè)中,要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讓能者上,庸者下,營造優(yōu)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調動員工工作激情。一個簡單的類比就是,要想讓動物園的鹿群保持健康的精神和體魄,需要在鹿群中放入一只狼,HR人員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把狼放進去。
第三,崗位輪換。通過改變員工工作的內容、工作量和工作方式,為員工帶來新鮮感,刺激他們身上已經麻木的神經,讓他們在變化和壓力中重新“活”過來。以索尼為例,索尼公司每隔兩年讓員工調換一次工作,特別是對于精力旺盛、干勁十足的員工,不讓他們被動等待工作變動,而是主動給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這樣的崗位輪換,激發(fā)了員工的工作熱情,為人才提供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機遇。
第四,工作豐富化。有些不能輪換的崗位,可以通過目標多樣化、工作豐富化來激勵員工的工作熱情。工作豐富化與工作擴大化、崗位輪換不同,它不是水平地增加員工工作的內容,而是垂直地增加工作內容,通過對工作內容和責任層次的改變,讓員工更加完整、更加有責任心地去工作,使員工得到工作本身的激勵和成就感。
增加員工責任,賦予員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權和自由度,給員工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將工作績效的數(shù)據(jù)及時地反饋給員工,按照員工實現(xiàn)工作目標的程度決定報酬與獎勵,通過培訓體系為員工提供學習的機會,以滿足員工成長和發(fā)展的需要,提高員工的責任心和決策的自主權,來提高其工作的成就感等。
第五,營造績效導向的企業(yè)文化。企業(yè)如果要建立一種績效導向的文化氛圍,就必須把人力資源管理相關制度,如崗位安排、工資報酬、職位提升、降級、降職及解雇等看成是企業(yè)真正的“控制手段”,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機制下的嚴格獎懲。獎要重獎,罰也要嚴懲。同時,企業(yè)應該對員工的工作目標給予重視,對他們所做的工作給予反饋,并幫助其成長,當員工知道自己的工作表現(xiàn)優(yōu)缺點在哪里,績效管理也就成功了一半。
在良好的企業(yè)文化氛圍內,員工的貢獻能夠得到及時的肯定、贊賞和獎勵,從而會使員工產生極大的滿足感、榮譽感和責任心,激勵員工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
作者單位 中國建設銀行 沈陽于洪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