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嚴濟春 李 蓉 歐陽燕 王 菲
1.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新生兒科,江西贛州 341000;2.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yī)院老年科,江西贛州 341000;3.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急診科,江西贛州 341000;4.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介入室,江西贛州 341000
新生兒多數伴有黃疸癥狀,生理性黃疸無需治療,多于數日內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黃疸則需要進行系統(tǒng)化藍光照射治療。其發(fā)病機制為:新生兒體內的間接膽紅素含量過多,且血腦屏障并未完善發(fā)育,使膽紅素穿透血腦屏障表現出皮膚發(fā)黃等癥狀[1]。若治療延誤會導致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異常等嚴重后果。藍光照射是鑒于該病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的理想療法,可降低總膽紅素含量,進而促進疾病轉歸。但藍光的強度較高,新生兒的眼部神經脆弱,可能因長時間藍光照射導致結膜充血或視網膜損傷等眼部疾病。為此,臨床要為患兒佩戴眼罩[2]。臨床多采用傳統(tǒng)眼罩,采取平面設計,透氣性差,且容易發(fā)生脫落。本研究選取78例新生兒黃疸行藍光照射治療,用于分析改良后眼罩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8月~2019年2月于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就診的78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均行藍光照射治療,依據抽簽法將其分為兩組。A組41例,男23例,女18例;日齡3~6 d,平均(4.95±0.48)d;體重2.6~4.7 kg,平均(3.29±0.46)kg;頭圍26~36 cm,平均(30.26±0.45)cm。B組37例,男22例,女15例;日齡4~7 d,平均(5.14±0.34)d;體重2.7~4.5 kg,平均(3.17±0.34)kg;頭圍27~38 cm,平均(30.37±0.31)cm。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均為足月兒,日齡3~7 d;出生體重超過2.5 kg;奶量每次不低于30 mL;每日藍光照射12 h;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出生時合并窒息;伴有先天畸形;近24 h 曾用鎮(zhèn)痛與鎮(zhèn)靜藥;伴有其他系統(tǒng)疾病。
兩組均行藍光照射治療,暖箱溫度為30~32℃。
B組使用常規(guī)眼罩,用黑色雙層棉布制作長方形眼罩,長、寬為10、5 cm,用膠布將眼罩固定在眼角后方。
A組使用改良后眼罩,具體如下。①用物準備:備若干米黑色全棉布料,若干米黑色松緊帶(寬為1.5 cm),若干卷黑色線,一臺縫紉機。②制作方法:使用剪刀剪開黑色全棉布,尺寸為13 cm×6.5 cm。將黑色松緊帶以新生兒的頭圍均數為標準剪去2 cm,以保證其松緊度適宜,最終剪出長為25~32 cm的松緊帶各20個。對折長方形眼罩45°,使用縫紉機將其縫合為眼鏡狀,以防遮蓋鼻部。在眼罩外側對角間交叉固定黑色松緊帶,用縫紉機縫合。松緊帶在眼罩外側與眼罩的四個角重疊再次用黑線固定。清洗眼罩并晾干,而后放置方盤內,送至消毒供應室行滅菌處理。滅菌后為患兒佩戴眼罩,并定時觀察眼罩佩戴情況。改良后眼罩示意圖見圖1。
圖1 改良后眼罩示意圖
記錄眼罩向上與向下脫落情況,觀察精神疲乏、感染、皮疹、皮膚損傷與體溫異常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利用NICU 疼痛和不適量表測評患兒舒適度,維度有睡眠質量、面部活動、安慰效果與身體活動,各項均為0~3分,0分示極度舒適,3 分示不舒適。總分12分,分數與舒適度呈負相關。記錄治療前后的總膽紅素水平。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的眼罩脫落率(12.20%)低于B組(32.4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眼罩脫落率的比較[n(%)]
A組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14.63%)低于B組(35.1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的比較[n(%)]
A組的各項舒適度評分低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舒適度評分的比較(分,)
表3 兩組舒適度評分的比較(分,)
組別例數 睡眠質量 面部活動 安慰效果 身體活動 總分A組B組41 37 t值P值0.38±0.04 1.25±0.09 56.091 0.000 0.55±0.12 1.32±0.28 16.059 0.000 0.44±0.09 1.05±0.11 26.909 0.000 0.35±0.12 1.01±0.26 14.627 0.000 1.72±0.16 4.63±0.29 55.582 0.000
治療前,兩組的總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總膽紅素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組的總膽紅素水平低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總膽紅素水平的比較(μmol/L,)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總膽紅素水平的比較(μmol/L,)
組別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A組B組41 37 48.103 49.614 0.000 0.000 t值P值175.26±20.31 176.02±20.11 0.166 0.869 13.95±1.84 19.68±1.72 14.214 0.000
新生兒黃疸在新生兒科中發(fā)病率高達50%左右,其病理基礎為:新生兒體內的膽紅素水平過高,且隨細胞膜大量進入細胞內部,導致細胞代謝功能異常,進而誘發(fā)黃疸[3-4]。藍光照射是其常規(guī)療法,可加快黃疸消退[5]。但照射期間可能因藍光損害新生兒的生殖器或視網膜,因此需要遮擋生殖系統(tǒng)與眼部。眼罩佩戴是預防眼部損傷的有效措施,但現階段,臨床所使用的自制眼罩多為分體眼罩[6]。固定方法為彈力繃帶或膠布固定。分體式眼罩在患兒活動或哭鬧時極易脫落,若發(fā)現不及時則可導致眼部損傷[7]。而廠家所推薦的眼罩價格較高,需要一人一用,無法進行消毒處理,需要一直使用至患兒出院,感染率較高[8]。因此,臨床認為需要制備一體化眼罩,且保證佩戴與固定效果良好,減少對新生兒的機體損傷[9]。在佩戴過程中,需要取得患兒配合,雖然新生兒的主觀意識較差,無表達能力,但佩戴眼罩屬于干擾性操作,會激發(fā)患兒的生理性保護意識,出現手舞足蹈等抗拒行為。護理人員在佩戴眼罩前先安撫患兒,如撫摸手背、輕拍背部等,同時播放輕緩音樂,使其放松身心。在佩戴前應與患兒進行簡單的語言交流,并予以試戴,使患兒能夠逐步適應,禁止暴力操作。當患兒佩戴眼罩后,可能會出現不安全感,如哭鬧或煩躁等,同樣進行語言和肢體溝通,給予其安慰。
本研究的改良后眼罩使用純棉黑布,并將其對折45°,做出眼鏡狀,再根據頭圍長度選擇1.5 cm 寬的松緊帶,各胎齡新生兒均制作20個,能夠滿足一人一用一消毒。其優(yōu)勢為:①與眼部的服貼性好,可預防窒息,根據鼻梁弧度進行固定,防止移位[10]。②使用寬邊松緊帶可避免刺激皮膚,進而防止皮疹等反應。③眼罩由2 根松緊帶連接,將其順于耳廓上方,而另一根順耳廓下交叉至枕后,固定更佳牢固,即使新生兒哭鬧也不易松脫[11]。④各個型號的眼罩以新生兒頭圍為基礎,根據胎齡與頭圍標記松緊帶長度,取用方便。使用改良后眼罩可最大程度上保證新生兒的藍光照射治療效果,且費用低,實用性強[12]。
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的眼罩脫落率(12.20%)低于B組(32.4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改良后眼罩符合面部解剖學結構,可以根據新生兒的面部特征制作類似于眼睛的眼罩。所有眼罩由院內人員制作,能夠保證質量,隨時調整眼罩大小等情況,進而提高眼罩的使用效率,減少脫落[13]。A組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14.63%)低于B組(35.14%),各項舒適度評分均低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眼罩制作完成后進行統(tǒng)一消毒,且眼罩佩戴方便,大小合適,可減少新生兒的抓撓情況。防止因眼罩脫落導致哭鬧,可規(guī)避不良反應高危因素[14]。此外,眼罩不遮蓋鼻部,可以根據新生兒頭圍確定長度,且眼罩選擇的是寬邊松緊帶,舒適度更高[15]。治療后,A組的總膽紅素值低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改良后眼罩能夠提高患兒舒適度,減少其在藍光照射治療期間的哭鬧現象,保證照射時長,進而增強療效,有效降低總膽紅素水平。
綜上所述,改良后眼罩可用于藍光照射新生兒的常用眼罩,其實用價值高,經濟效益好,且安全性強,具有極高的推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