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N偉,牛玉宏
上海市衛(wèi)生和健康發(fā)展研究中心(上海市醫(yī)學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上海200031
認知障礙是由多神經系統(tǒng)變性或者缺血引起的持續(xù)性智能障礙性綜合征,臨床表現為多種大腦高級功能紊亂。目前全球認知障礙患者人數約為4 700 萬,未來還將持續(xù)增加[1]。認知障礙不僅是導致老年人殘疾并依賴他人的首位原因,也給照護者及家庭帶來巨大負擔[2]。由于認知障礙病程不可逆轉,因此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掌握患病率情況,對疾病的預防、治療和照護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已有一定數量的原始研究,但人群差異較大,且最近關于患病率的系統(tǒng)性分析距今已有一定時間[2],難以反映最新情況。本研究旨在檢索近10年(2009~2019年)國內外關于中國老年人認知障礙患病率的研究,并進行系統(tǒng)評價,從多角度分析我國老年人認知障礙的流行現狀,為該疾病的相關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1.1 檢索策略 使用計算機檢索數據庫中關于中國老年人認知障礙患病率的流行病學研究。英文數據庫選取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文數據庫選取CNKI、萬方、維普。檢索時限為2009年1月—2019年12月。檢索詞包括:認知功能障礙、認知障礙、失智癥、癡呆、患病率、老年人、cognitive impairment、dementia、cognitivedysfunction、prevalence、elderly、China,檢索式根據各數據庫特點制定。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國內外近10年發(fā)表的認知障礙患病率研究;(2)研究對象為≥60 歲的中國老年人;(3)認知障礙判斷經過篩查和診斷兩個階段,且分別采用國際公認的篩查工具和診斷標準。篩查工具包括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AD8 量表、老年精神狀況量表(GMS)、社區(qū)癡呆篩查工具(CSID)、長谷川癡呆量表(HDS)、中文版簡易智能狀態(tài)檢查量表(C-MMSE)、癡呆簡易篩查量表(BSSD)、癡呆分級評定量(CDR)等;(4)診斷標準包括美國精神病協(xié)會精神障礙與統(tǒng)計手冊(DSM-IV)、MMSE、10/66 項目的定式神經心理學評估方法、中國精神障礙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CDR、美國國立神經病、語言交流障礙和卒中研究所—老年性癡呆及相關疾病學會(NINCDS-ADRDA)、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ICD-10)、美國國家衰老研究所阿爾茨海默病學會(NIA-AA)標準等。
排除標準:(1)無法提取數據的文獻;(2)重復發(fā)表的文獻;(3)非中英文文獻;(4)在特定人群(養(yǎng)老院、醫(yī)療機構、干休所等)中開展的研究;(5)輕度認知障礙的相關研究。
1.3 文獻篩選 兩名研究人員分別獨立閱讀文獻的摘要,初篩出可能符合的文獻,再閱讀全文,篩選出符合納入標準的研究。對于有爭議的文獻,先進行討論,或者請第三方仲裁,有必要時聯(lián)系作者獲取更多信息。
1.4 資料提取 采用標準化數據提取表提取數據,包括一般資料(第一作者姓名,出版時間、調查地點和時間),研究資料(樣本量、研究對象年齡、篩查工具、診斷標準和總體患病率等),方法學質量(資料來源、納入和排除標準、數據的完整性、缺失數據的處理、混雜因素的控制等),計算系統(tǒng)評價效應的數據(總體患病率及各亞組患病率)。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統(tǒng)計分析采用Stata 15.0 軟件。選用效應尺度(effect size,ES)為效應指標,異質性分析采用檢驗(檢驗水準=0.1),結合I2統(tǒng)計量進行評價。若I2<5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若I2≥50%,需進一步分析異質性來源,排除明顯臨床和方法學異質性后,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亞組分析因素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居住地、地區(qū)和勞動類型。
2.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從數據庫中初選出中英文文獻共1 356 篇,經逐層篩選最終納入研究32 篇,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2.2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共納入142 109例≥60 歲老年人,表1展示了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 表2比較了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所有研究均明確了資料來源,大部分文獻明確了研究人群的納入和排除標準,對數據完整性進行了說明,對混雜因素進行了控制。僅有少數研究交代了缺失數據的處理。
2.4.1 認知障礙患病率 本研究顯示老年人認知障礙的總體患病率為8.2% [95%CI (7.0~9.4)](圖2)。
2.4.2 不同性別認知障礙患病率 男性老年人患病率為7.9%,女性老年人為9.6%。
2.4.3 不同年齡認知障礙患病率 60~64 歲、65~69 歲、70~74 歲、75~79 歲、80~84 歲和85 歲以上老年人患病率分別為 2.9%、3.9%、6.2%、8.9%、16.6%和22.3%。可見隨著年齡的增加,認知障礙患病率顯著升高。
2.4.4 不同文化程度認知障礙患病率 文盲、小學文化、初中文化、高中/中專文化和大專及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分別為12.9%、6.3%、6.1%、3.0%和2.2%。可見認知障礙的患病率隨著文化程度的上升而下降。
2.4.5 不同居住地認知障礙患病率 城鎮(zhèn)老年人患病率為7.6%,鄉(xiāng)村老年人為8.2%。
2.4.6 不同地區(qū)認知障礙患病率 參考中國統(tǒng)計局《2019中國統(tǒng)計年鑒》的地理劃分,所納入研究包括華北5篇、華東15 篇、中南4 篇、西南2 篇、全國多地區(qū)4 篇、東北和西北各1 篇(不納入合并分析)。結果顯示,西南地區(qū)的患病率最高(13.3%),其次為華北(7.6%)和華東(7.9%),中南地區(qū)最低(4.8%)。
2.4.7 不同勞動類型認知障礙患病率 腦力勞動老年人患病率為6.0%,體力勞動老年人為10.4%。見表3。
本研究顯示,我國60 歲以上老年人認知障礙患病率為8.2%。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7.9%vs 9.6%),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顯著升高,隨文化程度的升高而降低。城鎮(zhèn)老年人的患病率略低于鄉(xiāng)村(7.6% vs 8.2%),從事腦力勞動的老年人患病率顯著低于體力勞動(6.0% vs 10.4%)。西南地區(qū)患病率最高,中南地區(qū)最低。
國外研究所報道的老年認知障礙患病率不盡相同。2018年菲律賓報道60 歲以上老年人認知障礙的患病率為10.6%[35],美國2012年報道65 歲以上老年人認知障礙患病率為8.8%[36]。根據Stern 提出的認知儲備理論,認知能力較高的人應對疾病的能力越高,因此疾病進程更緩慢[37],這有助于解釋從事腦力勞動的老年人、文化程度較高的老年人患病率較低的現象。有研究認為,認知障礙的性別差異與社會學和生物學因素均相關[38]。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我國男性文化程度更高,也更有可能從事腦力勞動,加上女性的平均壽命長于男性,可能導致患病率存在性別差異。鑒于認知障礙是多因素導致的疾病,同時針對多個危險因素和多領域干預可能提升預防效果[32]。
本研究分析了我國老年人認知障礙患病率的現況,并從多角度進行亞組分析,比較了患病率的差異。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納入研究的異質性較大,可能由于各原始研究使用的篩查工具或診斷標準不統(tǒng)一,有研究顯示MMSE 量表對認知障礙的檢出效果較好[39];(2)在亞組分析中,個別組別的文獻數量較少,可能降低了分析準確性??偨Y來說,本研究分析了我國老年人認知障礙患病率現況,為未來該疾病的預防、治療和照護工作提供了較為詳細的理論依據。
表2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
圖2 中國老年認知障礙患病率的Meta 分析
表3 Meta 分析結果匯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