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莉
[摘要]教學就好比“撓癢癢”,在開展教學之前,我們要精準地掌握學生的“癢”處在哪兒。學生思維的養(yǎng)成是有步驟的,教師的教學只有在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基礎上,設置層次遞進的一個個小目標,才能夠讓學生通過一個個低臺階順利走到目的地。評價是一門藝術,掌握好這門藝術,對我們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是生動的有感情的人,我們在評價學生的時候不僅要想各種新花招,更要融入感情。
[關鍵詞]前測;后測;學習目標
一、教學評一致
在應試教育中,學生為了拿高分,大多是被動地通過機械記憶強行接受科學知識。長期下來,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只會考試,也失去了對科學的興趣。為了讓學生能夠學得更好,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走進教室之前,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心中有數,同時每節(jié)課都要設置“前測”,用以了解學生的想法,找到阻礙學生學習的問題,從而精準地制定教學目標。
(一)前測
前測可以是課前設置的測試題,可以是真實的物理情境,也可以是課堂問題的導入。通過前測,教師可以掌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知道他們有哪里不會,從而更精準地教學。在課前設置好學習目標,不一定涵蓋所有的教學內容。這也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預期,要隨時跟進,要可測量,越細越容易評價,通過大致的走向進行整體設計,再用心雕刻。
毫無疑問,學習目標的主體是學生,一節(jié)課上完后,學生學會了什么、會做什么、能夠說出哪些東西,是教師要關注的重點。老師教了,不等于學生學了;學生學了,不等于他們就學會了;只有真正動手做了,才等于會了!
第12章第4節(jié)機械效率的第1課時結束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死記硬背W有、W總的問題。機械效率不是一個形象的現(xiàn)象,而是一個抽象的計算結果,但是如果在理解了機械效率就是“機械所做的‘有用的’功與‘總功’的比”的基礎上,再通過顯著的差異去進行對比,那是可能形成感性經驗的。
于是在第2課時的實驗課,我在課前先通過設計讓學生感受不同滑輪組的機械效率不同:展示掛200g的鉤碼的滑輪組,請一名中等生用畫圈的方式盡可能準確地指出“何為有用功”“何為總功”,并說出“額外功的來源是什么”。接著再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掛2個200g的鉤碼的滑輪組形成對比。讓學生去觀察這兩個滑輪組有什么區(qū)別,接著追問“這兩種情況的機械效率一樣嗎?”“你認為誰的更高?”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舉手統(tǒng)計來評價學生的前概念。繼續(xù)追問學生“是怎么判斷的?”“需要測量哪些功?”最后,向另外一名中等生提問,“測有用功需要測哪些物理量?”“測總功又需要測哪些物理量?”,并在黑板上板書公式 。
這樣精心設計“問題串”,通過追問的方式,就是希望在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層次遞進的一個又一個小目標,讓學生順著一個個低臺階順利走到目的地。
(二)后測
課后或者當堂課的新授知識講完之后要有一個后測,后測要編寫一些能夠反映真實的思維的考題,同時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難度,要讓中層乃至低層次的學生有“飽腹感”。本節(jié)課的最后,我通過“找最小力”的活動,運用“評價”的方法,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嘗試后總結方法,先培養(yǎng)學生的“饑餓感”,讓他們覺得自己的付出有收獲,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通常來說,在日常教學中的后測需要注意選好練習題,在走進課堂前就要準備好,最好能夠在課堂上檢測和統(tǒng)計,如果可以面批就更好了,必須要做到心中有數。
(三)評價
課中要學會評價。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蔽覀兛梢酝ㄟ^評價讓學生嘗到學習的甜頭,使他們的學習是有方法的,是快樂的,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欲望。在課堂上尤其要多關注中層的學生,不把某一個人的錯誤變成全部人的錯誤,講到某道題的時候可以指名道姓地說出哪個知識點是哪些學生寫錯了,表面上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好像是被批評了,但是實質上是受到了老師的重視,“原來老師是關心我的、知道我的學習情況的”。
比如,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可以一邊觀察學生的實驗情況,一遍統(tǒng)計學生在實驗中出現(xiàn)的錯誤點,用投屏的方式展示在白板上,做完實驗后讓學生來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并提出正確的實驗做法。同時,當堂訓練要有針對性,選擇的題要與剛剛新授的知識內容一致,難度方面要有難有易、呈梯度上升,這樣學生寫題的時候才有成就感,“我學會了!”同時,我們要及時關注到學生的情況,掌握課堂學習的證據。
二、設置實驗課目標
(一)實驗課的目的
教師在學生進入實驗室之前,一定要讓他們明確地知道實驗是幫助我們動腦開闊思維的,做實驗的目的是為了驗證我們大腦里的活動,實驗的過程要有針對性地收集證據,實驗只是幫助學生思維的手段,不是我們的目的。學習目標的設置,要盡量細致、可評價,比如應多使用“能說出”“能寫出”“能歸納”“會總結”等可評可測的行為動詞,而不太使用“理解”“感悟”“體會”等難以評價的詞語。
由于經驗不足,無法全局把握整個學期的教學進度,我之前在上實驗新課的時候總想著要“面面俱到”,恨不得在一節(jié)新授課中把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全部點出來讓學生去避免,對學生在新課上出現(xiàn)的問題當堂點出,急于糾正,把一個學生的錯誤當成所有學生的錯誤。而這樣的教學,不僅避免不了學生在本節(jié)課的“易錯點”出錯,還導致完成不了當節(jié)課內容。
后來,通過磨課改進,我認識到一節(jié)上不完的物理公開課轉化成一節(jié)游刃有余的優(yōu)質公開課,僅僅在于授課教師對這節(jié)課的目標設置細節(jié),以及給學生的學習任務指令的設置,要細化到讓學生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去做實驗。同時實驗操作只要能夠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服務即可,對于學生在實驗操作中沒有注意到的一些細節(jié),在以后的課程中有充足的時間再去詳細解剖分析。對于實驗新課,應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和思維的引導,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二)學習目標的設定
在《機械效率》這節(jié)課中,我們明確了學習目標是“學生通過實驗研究,能夠說出物重和動滑輪的重力對機械效率的影響”,那么整節(jié)課就要圍繞這個大目標來執(zhí)行,其他方面的知識,例如“物體上升高度h與繩端移動距離s的關系”這種小目標,是可以淡化的,小目標要服務于大目標,老師對課堂的管理既是對學生的管理,也是對實驗的管理。教師在帶學生進入實驗室之前,一定要事先親手演練,對這個實驗了如指掌。
通過精心的設計,《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這節(jié)課板塊變得特別清晰,變得簡單了許多(大道至簡),而且在實驗過程中也節(jié)省了很多時間:
①提前準備計算機,減少在處理數據上的耗時
②提前組裝滑輪組并告訴學生如何更快地改裝
③提前分組分工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實驗
④提前驗證物體上升的距離h和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的關系,減少測量物理量的次數等。
上課的過程中有時候為了把大目標完成,要適當地忽略一些小目標,比如這節(jié)課的重點之一是學會測量彈簧測力計的拉力。
三、完成實驗得出結論
(一)克服硬件上的局限
原本實驗室的器材就比較粗糙,對本身實驗誤差就比較大的“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這一實驗的完成增加了許多難度。因此,在鐵架臺上固定彈簧測力計上固定1.5米的刻度尺,并在彈簧測力計的金屬外殼上貼上標記,讓學生能夠快速地讀出物體上升的距離h和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完成實驗。
(二)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在做實驗的時候,教師應先向學生強調,要注意將彈簧測力計沿著豎直方向緩慢向上拉動,當掛上m=200g的鉤碼(G物=2N),測得的拉力為0.8N_________,符合____________(G物+G動) (提前寫出G動=0.1N)。
接下來,學生繼續(xù)完成掛2個鉤碼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測量,并分析數據,在學案上寫出結論。同時邀請較快完成實驗的小組,在黑板上記錄下他們的實驗數據,并分析數據,將需要進行對比的數值用大頭筆圈出,將實驗結果可視化便于理解,引導其得出初步結論:物體的重力越大,機械效率越高。此外,在巡視的過程中,注意挑選有價值的數據。
四、結語
學習是一個長期進步的過程,物理學科的教學并不單單只是讓學生記住課本的公式定理,會應對考試,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熱愛科學、探究科學的學習習慣。
“物理是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我將以學習目標為目的地,以學案為方向盤,以學生的學習情況為路況,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保持更多真實的“物理情境”,時刻關注學生距離目的地有多遠,將評價和證據意識帶入課堂,努力讓我的物理課堂更加有物理味道,通過物理來育人,去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