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玲
【摘要】在我國德育教育是教育內(nèi)容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德育教育不僅存在專門的課程教學當中,也存在其他的課程教材內(nèi)容當中。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當中,要結(jié)合小學語文教學特點,將德育教育和小學語文教學結(jié)合起來,以專業(yè)科學的知識理論教學為基礎(chǔ),加強學生自身的道德水平建設(shè)。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滲透;德育教育;途徑
在小學教學階段,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的基礎(chǔ)。小學語文不僅僅是教學生識字閱讀那么簡單,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教學當中的文化內(nèi)涵進行滲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價值觀,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德育的教育十分重要。
一、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特點
一是具有審美性。在小學語文當中,許多文章在語言手法的運用上十分不錯,語言的運用符合我國文學審美的特色,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運用這個特色,對于學生在文字以及整個段落中,展現(xiàn)的思想上的美進行感知和欣賞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德育教育滲透的主要思想就是培育學生在審美能力。對于審美能性主要通過兩個方面實現(xiàn),其一是通過美感教育,使學生在這樣的思想當中進行熏陶,其二是讓學生在較為豐富的語言中,獨立感知,欣賞,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對美的判斷不斷提高。二是具有共鳴性。小學教材是教育專家針對我國小學生的特點需求,通過科學考核,設(shè)立的文章教材。這些文章無論是在修辭手法或在思想表達上都展示出個“情”字,這些情感可以使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共鳴,和思想上的升華,小學語文的德育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業(yè)。三是層次感較強。由于小學不同年級學生語言表現(xiàn)水平不同,所以教師在針對不同年級教學,要展示不同層次性[1]。
二、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途徑方法
1.以情感人,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在語文教學當中,應(yīng)該創(chuàng)設(shè)利于教學的情境,調(diào)動起學生的情感因素,促進師生之間感情的交流,一次引發(fā)學生思想情感的共鳴,是進行德育教學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學《我的老師》這課時,筆者反復(fù)體會了作者對老師的敬愛和依戀之情,特別是蔡老師幫“我”排除糾紛那一段:“在一個孩子的眼中,他的老師多么慈愛,多么公平,多么偉大的人??!”真切的流露出一個孩子受到委屈后無比感激之情,而這種感情正源于他的老師——蔡老師。當筆者將情感融入到文章當中,有感情的朗讀一遍后,學生初步領(lǐng)悟到了老師對學生的愛,在此基礎(chǔ)上呼吁學生與老師相互理解便順理成章了。另外在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將相和》等感情色彩相近的文章時,教師都可以用以情感人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2.優(yōu)化教學方法,進行道德教育滲透
在日常教學當中,教師應(yīng)采取潛移默化的方法,將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語言文字的訓練當中,使學生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僅獲得了知識,培養(yǎng)了能力,還提高了認識,受到了積極教育,同時,通過課堂與課外活動,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心理得到啟迪和熏陶[2]。
在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往往只是進行道德的規(guī)范宣講,雖然教師也會通過專門的故事或者實例進行宣傳教育,造成了許多弊端,道理學生都知道,聽的多了就煩了,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這種德育教育方法效果甚微,尤其以前通過專門的思想品德課進行教育,將道德教育當成一門課程來教學,違背了道德教育的規(guī)律,德育教育的重擔落到思想品德教師身上,明顯不行,就算思想品德老師教的再好,學生們還是容易受到其他科目老師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當中要注重品德教育的滲透,教師要謹記“學高為師,道高為范”,熱愛教育事業(yè),以自身為孩子們做榜樣,深入教材鉆研,將德育教育自然滲透到日常教學和生活當中。
3.深刨教材,發(fā)掘德育教育元素
在小學語文教材當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元素,老師要深入挖掘這些元素,適度的進行道德教育的滲透。在平時設(shè)計教學方法的時候,要充分分析教材當中的思想道德元素,切合教學實際與學生自身情況設(shè)計相應(yīng)的德育計劃,設(shè)計出科學適宜的教學方法[3]。
另外,進行道德教育的基礎(chǔ)上,老師可以給學生安排一些課外作業(yè),例如許多小學低年級學生依賴心理較強,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理能力與擔當?shù)囊庾R,可以在學習《小白兔和小灰兔》課文之后,給學生留一些家庭作業(yè),比如自己穿衣服,收拾物品,打掃衛(wèi)生等作業(yè),老師提前與家長溝通,得到家長的支持,要避免走過場的情況出現(xiàn)。同時,老師要對學生獨立完成的表現(xiàn)給予肯定與表揚,使學生經(jīng)常表現(xiàn)良好行為,使學生實現(xiàn)綜合發(fā)展。
4.教材解析,引入道德教育內(nèi)容
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精髓,文章的語言文字及其具體表達是內(nèi)在思想感情的外在表達,兩者密不可分,所以,老師在課文詳細講解當中要深入挖掘文章當中蘊含的內(nèi)在思想情感,對學生切實進行思想道德的情感教育。
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文章時,學生在理解一些詞匯時,或有許多模糊感覺,就需要老師加以詳細解讀,尤其是魯迅先生所處歷史背景的講解,一定不要吝嗇課堂時間,對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呈現(xiàn)。老師還可以利用相關(guān)視頻資料,使學生認識那段歷史,如此一來,老師在文章的解讀理解方面就更加容易,老師通過對文章細致解讀,使學生深刻的感悟到魯迅先生面對白色恐怖的堅持斗爭,利于學生受到革命精神及革命理念的熏陶教育。
結(jié)束語:
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有著巨大優(yōu)勢,對學生健康成長意義重大。老師要以身作則,樹立道德典范,要具備科學精神,樹立良好教學作風,深入挖掘教材當中的思想品德素材,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全面綜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安洪靜, 孫洪斌. 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與方法[J].? 2022(1).
蔡也花. 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點滴嘗試分析[J]. 教育界, 2021(2):2.
曹金偉. 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學的滲透方法[J]. 國際教育論壇, 2021, 2(1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