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瑩瑩
課標強調(diào):“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lǐng)域,注重跨學科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應用,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事例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作為語文教師,應在正確把握語文學科特點的基礎(chǔ)上,以一種開放的姿態(tài)吸收融合其他各學科中的有利因素,為我所用,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處于小學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活動、愛表現(xiàn)、善模仿等特點。他們愛玩、愛唱、愛游戲、愛活動,這些都是他們學知識、長身體的需求,他們坐不住,坐不久。這一切都是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而這一特點就要求我們教師的教學手段必須多樣化,以適應學生的身心特點。
小學語文教材頗具生動活潑、新穎多趣、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等特征。其中所選的課文具有典范性,不僅富有文化內(nèi)涵和時代氣息,而且文質(zhì)兼美,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教師工作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要善于挖掘每篇教材的“美”和“趣”,然后以孩子們所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他們?nèi)ァ捌肺丁薄⑷ァ跋硎堋薄?“音樂是一種抒情性極強的藝術(shù)形式,他通過樂曲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節(jié)奏的抑揚頓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獲得比其他藝術(shù)形式更為直接、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感受?!笨谇偈且环N比較簡便的樂器,將其應用于語文教學,會讓語文課更具情境性、趣味性和感染力。下面,我談?wù)効谇僭谛W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課前吹口琴,營造學習氛圍
在上課前,讓學生吹幾首喜歡的流行的曲子,可以使學生盡快從課間狀態(tài)脫離出來,迅速集中精力,跟上老師的思路。如果是一節(jié)公開課,課前吹口琴引入既可以緩解教師的緊張情緒,縮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又可使師生盡快融為一體,進入學習狀態(tài)。更重要的是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我先學生吹一段富有廣西壯族特色的音樂——《我要去桂林》,伴著悠揚的琴聲,開始娓娓地介紹“秀麗甲天下”的桂林。學生很快進入狀態(tài),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對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chǔ)。
二、課中吹口琴,配樂品位內(nèi)容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為能準確指導學生朗讀,點燃學生朗讀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促進學生的朗讀訓練效果,教師常借助多種豐富的朗讀方式。如:齊讀、領(lǐng)讀、分角色讀、錄音朗讀、表情朗讀、配樂朗讀等,上一小部分同學吹口琴,使師生的朗讀具有聲情并茂的節(jié)奏,和諧婉轉(zhuǎn)的韻律,呈現(xiàn)出作品的聲音美,神韻美,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為語文的教學及學生語感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礎(chǔ)。在這些朗讀方式中,我著力嘗試將音樂元素運用到朗讀教學中,形成了特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在教學寫景散文《桂林山水》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漓江的美景,教師可先用幻燈顯示出課文的插圖,然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大家想去漓江游玩一番嗎?”并抓住契機創(chuàng)設(shè)情境:“那么就讓我們一起坐上小船、輕輕蕩起雙槳,盡情地去游覽桂林的山水吧!大家坐好了嗎?”接著安排兩人劃槳并隨機讓一部分的同學吹《讓我們蕩起雙槳》,隨著美妙的旋律,教師以導游身份范讀課文。此時,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的是秀麗的山水圖畫,蕩漾在學生耳畔的是優(yōu)美的音樂和入情入境的導游語,孩子們又怎能不為漓江的迷人景色所陶醉呢?在這優(yōu)美的情境中,學生的想象也悄然展開。在余音繞梁的氣氛下,老師輕聲地問:“你們能說說用自己的小手、小腳撥動漓江水的感覺嗎?”“清涼極了,濺起的小水珠像一顆顆晶瑩的珍珠呢!”“我沒忍心打破漓江的寧靜,但我感受到了迎面吹來的涼風中還夾帶著漓江水那甜甜的氣息!”孩子們在此柔美的情境中,完全沉浸在了漓江寧靜之美的體驗中,至此,“身臨其境”之感便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課文的意境體驗到了,課文語言的神韻感悟到了,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地得到了一次陶冶。正由于音樂和圖畫的介入,學生才興致勃勃地朗讀著課文,品嘗著語境,主動地甚至是忘我地傾向教學過程,這種學習活動無疑是一種美的享受。
三、課末吹口琴,升華教學主題
音樂作為渲染情境的一種重要的手段,與語文也有相通之處。即都是反映社會生活、表情達意的載體。如果選擇與課文內(nèi)容感情相通的時代之音,把音樂和語音溝通起來,根據(jù)音樂的語音、旋律、節(jié)奏,通過教師的提示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聯(lián)想,調(diào)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產(chǎn)生通感,就能在他們腦海中浮現(xiàn)生動的課文畫面,并與作者在課文中抒發(fā)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在審美追求中提升對作品的理解和演繹,陶治性情,升華思想,加深印象,在美文和音樂的旋律中得到美的熏陶。如:我在教學《慈母情深》一文時,當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后,學生看到的是一位低頭踩縫紉機的、瘦弱的、貧苦的母親寧可自己挨餓也不愿兒子學不到知識的偉大的母親形象,這個時候,我們便可以讓學生想想自己的母親,教師隨即讓一位同學吹《母親》這首歌,學生就會很自然地將文中的母親、歌曲中的母親、自己的母親聯(lián)系起來,自然也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母親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緊接著讓學生給自己的母親寫幾句話,既積累了語言,又深化了情感,體現(xiàn)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學境界.
四、邊吹曲子,邊感受歌詞的韻味
歌詞又具有雋永凝練、生動傳神、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的特點。因此引導學生有吹口琴的過程中,賞析和記憶一些健康優(yōu)美的歌詞,如:“池塘邊的榕樹上”那難忘的《童年》、“晚風輕拂”著的《外婆的澎湖灣》、“鮮花曾告訴我”的《同一首歌》、“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的《七子之歌》等等,不僅深受學生們的歡迎,而且又能積累語言。在有興趣的欣賞或演唱樂曲的活動中,人的精神、聽覺記憶都會得到鍛煉,并能加強情緒體驗,經(jīng)常接觸音樂的孩子,不僅有較強的記憶力,而且記憶的敏捷性、持久性、準確性都比一般的孩子突出。以唱、背、讀等多種形式促進學生在這方面的興趣與積累。又由于音樂是一種表演藝術(shù),所以在這樣的音樂活動中,它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要求學生當眾表演。這種表演的成功,特別有利于自信心的形成,因此教師要善于注意并鼓勵膽小、害羞的學生去爭取成功,幫助那些學生建立自信心。長期下來,學生們便漸漸陶醉于口琴音樂的殿堂,自然樂此不疲、學而忘苦、記而忘難了。歌詞的積累無疑便是語言的積累,正確引導學生積累歌詞也是學習母語的一種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