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當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舞蹈以其自身獨特的魅力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中,各處都活躍著舞蹈藝術的影子。但是,在很多偏遠地區(qū),舞蹈教育的普及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阻礙,偏遠地區(qū)的舞蹈愛好者缺乏學習舞蹈的機會。
吳曉邦先生曾給舞蹈下定義:凡借著人體有組織有規(guī)律的運動表達思想感情的都可以稱之為舞蹈。由此可見,一方面,先生強調舞蹈動作是“有組織有規(guī)律”的,它是經過提煉、加工、美化的人體動作,所以在舞蹈訓練的過程中能促進人們生理各方面的發(fā)展。另一方面,舞蹈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它著重表現語言文字等其他文藝形式難以表達的人們內在深層的精神世界,因此,舞蹈教育又有助于促進人們心理的完善。
古希臘人十分崇尚健美的身形,他們非常重視音樂舞蹈的學習。隨著芭蕾技巧和相關審美規(guī)范的確立,“開繃直立”與“三長一小”使得舞蹈訓練對于形體塑造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當今,人們越來越重視舞蹈教育塑造形體的作用。筆者曾做過“關于家長為何送孩子參加舞蹈訓練”的問卷調查,得知家長認為孩子通過舞蹈學習能塑造身形,增強體魄,養(yǎng)成良好的站姿、坐姿等。
舞蹈教育能促進內心世界的表達。舞蹈是身心合一的藝術。在舞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使用肢體表達情感,辨別肢體動作表達的深層含義。例如,用大跳表現大喜或大悲。
舞蹈教育能促進人們精神需求的滿足。在審美的過程中,好的作品常常能影響觀者的價值觀、世界觀。如1959年首演的大型舞劇《小刀會》,雄渾的舞蹈場面使觀者對外國侵略者的憤恨、對愛國戰(zhàn)士的歌頌得到宣泄。通過舞蹈訓練,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完善人的品格。
舞蹈訓練對人體心肺系統(tǒng)具有較大的影響。在訓練的過程中,呼吸頻率加快,人體吸入更多氧氣,同時也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從而使得骨骼肌、心肌的毛細血管增生,呼吸肌發(fā)達,肺活量增大,肺通氣量增加。
舞蹈訓練還能改善神經系統(tǒng)?!拔璧甘锹犛X和視覺的雙重藝術”。長期的舞蹈訓練可以促進視覺、聽覺等感覺的發(fā)展。在視覺上,拓寬視野,提升眼肌的協(xié)調性和靈活性;在聽覺上,提高耳朵的靈敏度。
舞蹈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一方面,舞蹈教育通過對人體各種感覺器官的綜合訓練使得全身都得到發(fā)展,促進“全腦”的完善與發(fā)展。所謂的“全腦”旨在對人的全面性培養(yǎng),體現在邏輯思維能力、語言理解能力、空間認知能力、記憶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適應能力等方面。另一方面,舞蹈教育關乎到對其他藝術門類(如戲劇、音樂)的學習??梢?,舞蹈教育培養(yǎng)的是綜合型人才。
舞蹈藝術已經火遍各個角落,舞蹈的身影隨處可見,然而在偏遠地區(qū),舞蹈藝術依然不被重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首先是經濟落后;其次是傳統(tǒng)觀念束縛;再次是專業(yè)舞蹈教師緊缺;最后是沒有可供參考的、立足于農村實際的舞蹈教材。
1.教學設備欠缺
我國經濟發(fā)展地區(qū)差異大,由于經濟落后,很多偏遠地區(qū)沒有條件建設專業(yè)的舞蹈教室。以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天門鄉(xiāng)中心學校為例,沒有寬敞的舞蹈教室,沒有鏡子、把桿……只能帶著孩子們在水泥地上、草坪上舞蹈。像這樣的地區(qū),無法為舞蹈教學提供適當的條件,也就限制了孩子學習舞蹈、接觸舞蹈的機會,阻礙了舞蹈教育的實施和發(fā)展。
2.舞蹈學費無法供應
迫于生活,一些農村家庭為供應孩子的生活費都焦頭爛額,對于校外開辦的舞蹈班就更是力不從心了。人們常稱:舞蹈是燒錢的藝術,是高不可攀的藝術。這像極了芭蕾興起時只是宮廷貴族的專享品。迫于經濟上的種種壓力,舞蹈對于偏遠地區(qū)的孩子們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舞蹈教育的發(fā)展。
1.舞蹈是“副科”
偏遠地區(qū)存在對舞蹈等藝術教育尤為不重視的現象,大部分學校的課程安排負責人表示“舞蹈等藝術學科屬于副科”,“時常把音樂、美術課用來上語文、數學課”。這是當下相關考試制度的引導有誤,給人們灌輸了“文化課更重要”的觀念。農村人民作為弱勢群體,渴望下一代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只能通過考高中、讀大學改變命運。
經過筆者的走訪調查,發(fā)現這些偏遠地區(qū)的學校均沒有開設舞蹈課程,下圖是新化縣天門鄉(xiāng)中心學校小學部各科課時表:
一目了然,舞蹈課程是沒有開設的。部分老師認為舞蹈課程的開設會影響文化課的成績,參加課外舞蹈培訓班會影響周末家庭作業(yè)的完成等等。學生只能在“六一”兒童節(jié)的文藝表演上才能接觸舞蹈。有關部門和學校對于舞蹈課程的開設不夠重視,這是很難提高學生舞蹈方面的素質和水平的。
2.舞蹈是“女孩學的”
舞蹈藝術自誕生之日起就是“全民性”的藝術。而在偏遠地區(qū),受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認為舞蹈只能女生跳,筆者在天門鄉(xiāng)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發(fā)現,舞蹈班里的男孩子常常被貼上“娘們”的惡劣標簽。家訪過程中,家長常常說:我們家是個男孩子,他應該學武術。如此的傳統(tǒng)觀念對舞蹈教育的普及是非常不利的。
要在偏遠農村開設舞蹈課程,師資是個難題。天門鄉(xiāng)有很多的教學點,這些教學點都是一位教師統(tǒng)攬所有課程、所有學生?!鞍!笔瞧h農村很常見的情況,沒有專業(yè)的舞蹈教師。一方面舞蹈專業(yè)的教師不愿意在山區(qū)任教,薪水與生活品質無法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其他專業(yè)的教師無法把握舞蹈教學的科學性,而舞蹈教育是一門身體的教育,忽視了其科學性,往往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中國藝術教育考察團在美國考察時發(fā)現,美國學校把音樂、舞蹈、美術作為必修課,而我國偏遠地區(qū)中小學的舞蹈教育目前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tài),沒有專門負責偏遠地區(qū)舞蹈教育的科研小組。中小學各科《課程標準》中沒有《舞蹈課程標準》,因此就算開設課程,也沒有綱要可依,沒有規(guī)范的舞蹈課程考核機制等等。
隨著21 世紀的到來,黨和國家對藝術的發(fā)展日漸關注,這給舞蹈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機。長遠來看,舞蹈教育觀念的引導、舞蹈教師資源的建設、舞蹈教學設施的完善是提升舞蹈教學質量的關鍵。一個國家的教育發(fā)展是社會、學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的結果。
首先,社會應加強對舞蹈藝術的普及與傳播。偏遠地區(qū)長期沉睡的舞蹈藝術需要被喚醒,舞蹈教育的種子需要播撒在全國各個地區(qū)。社會及政府需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等各種手段來加強對舞蹈藝術的宣傳。
其次,政府應加強對舞蹈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在偏遠地區(qū)集中建設一個舞蹈教育場地,配備鏡子、地膠、把桿、音響、燈光等舞蹈教育過程中必需的設備,使得大家可以匯集在此進行舞蹈教學活動。
最后,對于一些有舞蹈夢卻沒有資金支持的家庭,政府不妨給予補助或補貼,減輕家庭負擔,讓每一個有舞蹈夢想的孩子都可以學習舞蹈。
學校促進舞蹈教育在偏遠地區(qū)的發(fā)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專業(yè)舞蹈院校培養(yǎng)專業(yè)的舞蹈人才,從而建立科學、嚴謹的教學大綱;二是農村中小學開設相應的舞蹈課程。
第一,專業(yè)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是舞蹈教育發(fā)展的關鍵所在。1954 年北京舞蹈學校建立,為中國舞蹈藝術的發(fā)展作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至今,全國諸多院校都有獨立的舞蹈學科,開設舞蹈碩士與博士點,培養(yǎng)出了大量的業(yè)內專家。但是,這些鮮活的種子往往無法播撒到偏遠地區(qū)。所以,希望有更多業(yè)內專業(yè)人士能投身于偏遠地區(qū)。
第二,農村中小學應改變“副科”觀念,要正確認識舞蹈教育的重要性,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特點科學地開設舞蹈課程,并建立可行的、科學的《舞蹈課程標準》,制定適應性強、可行性高的舞蹈考核機制,多次數、高效率地開展藝術活動,讓舞蹈不再從屬于音樂課、體育課等等。
作為家長,應積極主動地通過網絡開拓自己的視野,提高自身的思維水平,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家長應該改變對性別的刻板印象,鼓勵孩子學習舞蹈,支持孩子參加舞蹈活動,幫助孩子爭取更多進行舞蹈表演的機會,使孩子從舞蹈中獲得成長與快樂。
本文通過對觀念的考察、硬件設施的分析以及與學生的交流和開展問卷調查,對舞蹈教育對人的促進作用、偏遠地區(qū)舞蹈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做了簡要的論述,一方面旨在能為偏遠地區(qū)熱愛舞蹈的孩子們爭取更多走近舞蹈、學習舞蹈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希望在專注偏遠地區(qū)舞蹈普及的過程中能挖掘一些沉睡已久的原生態(tài)舞蹈,從而促進舞蹈的多元化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