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秀,林曉瓊,洪 霞
(福建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護理系,福建福州 350101)
失能老人是因衰老、疾病等因素導致生理功能受損或喪失,日?;顒邮芟藓?或)生活自理困難的老人[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失能老人數量也急劇增加,預計到2050年,我國部分失能和全部失能老人的數量可能會達到9 750萬[2]。老年人因入睡困難、夜間易醒等原因容易出現白天過度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3]。失能老人因疾病與功能障礙等因素,所面臨的EDS問題較普通老人更加嚴峻,他們迫切需要專業(yè)的康復指導來提高自身的健康狀況。芳香療法,一種回歸自然的非藥物干預手段,以植物中所萃取出來的精油為媒介,透過按摩滲透到皮膚,經由淋巴與細胞間質傳到身體各部位,具有抗菌消炎、舒緩情緒等重要功效,還能改善認知功能、提高睡眠質量[4-5]。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芳香按摩對失能老人EDS的影響,以增加人們對芳香療法的了解,使芳香按摩在今后的臨床康復和居家護理過程中能夠得到更好的運用。
1.1對象 選取2018年12月18日-2019年4月30日的護理機構失能老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失能標準:本研究采用WHO推薦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對老年人進行失能界定,包括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室內走動和洗澡6項指標,1~2項“做不了”定義為輕度失能,3~4項“做不了”定義為中度失能,5~6項“做不了”定義為重度失能;(2)年齡≥60歲;(3)有基本的理解溝通能力;(4)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1)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急性發(fā)作;(2)住院的失能老人;(3)有精神疾?。?4)中途退出。最終樣本量為61例,由本人或主要照顧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0例,對照組31例,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經濟來源、能否支付開支、子女探望間隔時間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研究對象在失能程度、大小便情況、皮膚情況、服藥種類、慢性疾病數量等健康狀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一般情況比較[n(%)]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基本健康狀況比較[n(%)]
1.2研究方法
1.2.1成立干預小組并進行人員培訓 干預小組成員包括1名行動芳療師和2名安寧芳香志工,2名志工均參加芳香療法與經絡按摩、芳香療法之護理運用研習營的學習。行動芳療師進行精油的調配并進行背部按摩的培訓,考核合格后方進入研究。
1.2.2制定干預方案 通過查閱文獻、咨詢專家,觀察組以稀釋后濃度為3 %精油配合基底油進行芳香背部按摩,每周1次,連續(xù)實施8周。精油主要組成為玫瑰、印度檀香、卡氏乳香、橘葉、甜橙;基底油為荷荷芭油+甜杏仁油。背部按摩:兩手或一手沾少許復合精油,用手掌大、小魚際部分緊貼皮膚、壓力均勻地按摩,從患者骶尾部開始,以環(huán)狀動作沿脊柱旁向上按摩到肩部時手法稍輕,直至第七頸椎處,再轉向下至腰部,有節(jié)奏地按摩數次。對照組則由基底油進行背部按摩,手法和頻率同上。
1.2.3評價工具 (1)一般情況調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設計患者一般社會人口學資料和疾病相關情況,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疾病史、用藥史等。(2)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g Scale,ESS):ESS是一種用于評估主觀嗜睡程度的調查問卷表,是目前最為常用的主觀性嗜睡評價方法。該表共8個條目,主要由受試者對最近出現嗜睡經歷的回憶,對靜坐、平臥、看電視、坐車等多種不同狀態(tài)下的嗜睡嚴重程度進行評分,每個條目以0~3級賦分,0分表示“從未打瞌睡”,1分表示“很少打瞌睡”,2分表示“一半以上會打瞌睡”,3分表示“幾乎都會打瞌睡”。根據總得分評價患者白天嗜睡的嚴重程度:總分8~10分表示“嗜睡”,總分10~16分表示“非常嗜睡”,總分>16分表示“有危險性的嗜睡”。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5[6]。
1.2.4資料收集方法 第一次按摩前,收集失能老人一般資料。每次按摩后填寫ESS。填寫量表時研究者采用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指導語,對失能老人采用面對面的形式收集資料;對于無法獨立完成調查問卷的失能老人,由家屬或者主要照顧者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填寫,資料收集時間控制在10 min內,避開患者就餐時間?,F場收回問卷,研究者對問卷進行逐條檢查,及時補充遺漏的條目。
2.1兩組患者ESS評分時間與干預交互分析比較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時間效應和時間干預交互效應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F時間=3.833,P=0.002;F組間=0.780,P=0.381;F交互=5.845,P<0.001。
2.2兩組患者各時間點ESS的評分比較 觀察組中,ESS評分呈下降趨勢,第1次與第4、5、6、7、8次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2次與第4、5、6、7、8次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3次與第4、5、6、7、8次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中,在各時間點ESS評分中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第7次時,ESS在觀察組和對照組之間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各時間點ESS的評分比較結果
芳香按摩是運用芳香精油配合基底油涂抹在背部皮膚上,通過按摩使微小芳香物質直接透入皮膚,被機體吸收后滲透血液,經由淋巴與細胞間質傳到身體各部位,松弛緊張情緒,舒緩放松,從而改善睡眠、提高身體健康。中醫(yī)自古就有“芳香開竅”的理論。芳香精油通過肌膚、穴位、經絡等途徑透皮吸收,起到開竅醒神、疏通經絡、開泄腠理、調和陰陽,促進機體內外協(xié)調統(tǒng)一,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作用[7]?,F代研究表明[8],芳香療法可以通過嗅覺通路刺激網狀結構調節(jié)機體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還可以促進淋巴血液循環(huán)及皮脂腺的分泌,加速局部組織的耗氧量,舒緩人體的精神緊張度,是一項科學、新興的心理學治療方法。
老年人白天過度嗜睡的發(fā)生率為10.9 %,失能老人因帕金森、腦卒中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等原因,EDS的患病率更高[9]。芳香物質通過神經刺激,傳至腦的邊緣系統(tǒng),進入腦下垂體,調節(jié)軀體運動神經、自主神經和大腦皮質功能,從而舒緩情緒、改善睡眠。李衡等[10]研究表明,芳香按摩后,觀察組患者的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以及日間功能障礙等方面都得到提升。高靜等[11]研究證明復方精油結合按摩能改善圍絕經期患者的睡眠質量。翟秀麗[12]使用芳香吸入療法發(fā)現薰衣草、甜橙等精油能很好改善睡眠質量。多項研究也表明大馬士革玫瑰、乳香和柑橘類的花、果、葉所萃取的精油都具有舒壓、抗焦慮、鎮(zhèn)痛、調節(jié)睡眠的作用[13-15]。精油能夠緩解抑郁、焦慮,對睡眠障礙的改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本研究結果也表明,復方精油芳香按摩后,觀察組的EDS癥狀改善,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精油按摩手臂和肩頸部,不僅使芳香物質通過透皮吸收,進入血液循環(huán),同時按摩療法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平衡陰陽、調整五臟六腑功能、并加快皮膚新陳代謝,使身體得到更大程度的放松。
《靈樞九針論篇》記載:“筋脈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芳香按摩是在人體體表及經絡或穴位上運用各種手法,輔以芳香物質進行按摩治療,達到強身健體和治療疾病的目的,它無服藥之不便、針刺之苦,易為患者接受。但芳香按摩一個療程要做幾周,仍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李衡等[10]在對中國社區(qū)老年人抑郁的干預研究中運用芳香療法按摩,持續(xù)8周,30 min/次,2次/周。梅珊珊等[16]使用芳香療法時,每次按摩時間持續(xù)30 min,2次/d,持續(xù)一周。高靜等[11]采用復方精油穴位按摩改善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睡眠質量時隔日1次,25 min/次,7次為1療程。本研究結果發(fā)現,第1次芳香按摩后與第4、5、6、7、8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且至第7周效果趨于穩(wěn)定。初步推測,復方精油芳香按摩若每周做一次,一個療程至少4次方能起效。國內外研究中也多見4周的干預療程[17-18],但還需實驗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芳香按摩能有效調節(jié)EDS,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干預手段。將芳香療法作為一種輔助醫(yī)療手段應用于護理工作中將會有效提高護理質量,更好地恢復人體健康。芳香物質與基質運用在按摩上是整個療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正確選用芳香物質與基質,并集合良好按摩方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如樣本量偏小,一定程度影響其結論的推廣性,需擴大樣本量并進一步總結經驗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