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又佳 | Wang Youjia
在過去的歷史年代中建筑除卻使用外,其形式是有其符號意義的,可以象征自然崇拜、宗教精神、王室權力等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在以市場為主導的經濟體制中建筑形式符號意義變得愈加重要,而且具有了普遍性的意義。也就是說,在過去僅僅重要的建筑才具有符號化的意義,而在今天就連都市中日常的普通建筑也有了符號化的象征意義。建筑形式在古代是再現(xiàn),現(xiàn)代是表現(xiàn),而在當今則是符號。正像列菲弗爾(Henri Lefevre)所說的那樣,在當代都市中,我們有的是“商品陳列的消費,消費的陳列商品,符號的消費,消費的符號”。(費瑟斯通,2000)①建筑形式的符號價值在今天則指代著文化、時尚等象征意義。今天都市中的建筑形式已經符號化了。這種符號化具體地體現(xiàn)在建筑形式中則表現(xiàn)為結構與表皮的分離、形式與功能的分離、藝術與價值的分離、現(xiàn)實與歷史的分離。
在建筑市場中,建筑形式表現(xiàn)為推銷建筑理念的一種包裝形式,這是社會認可的美學形式。建筑形式已經普遍商業(yè)化,也就是說它已經被審美對象化了——包裝化了,偶像化了,欲望化了,符號化了。什么是市場的什么也就是審美的。在物質的建筑形式中滲入了越來越多的非物質因素,在各種投標、競賽中,理念、形式、廣告、宣傳等占據(jù)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形式設計中發(fā)揮著支配性的作用。以視覺形式為表現(xiàn)方式的符號體系對于建筑形式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時尚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大眾與業(yè)主所最關心的已不再是物質,而是符號,符號價值已經成為建筑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設計可以將美麗、富足、歸屬感、科學進步和好生活等符號信息附加在建筑形式上。當形式與華貴、奇異、美麗、浪漫等文化意味聯(lián)系在一起時,其本身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以當前中國都市中的某住宅小區(qū)的設計說明為例:
“歐洲浪漫水岸生活:采集經典歐風氣息,融合東方圓潤動線,打造獨具氣質的多視角景觀窗,萬米景觀綠地,百米藝術花廊,河畔林蔭步道,卵石淺水河盡收眼底。
4~5層低密度新古典歐風建筑,氣派3m層高,寬敞舒適,優(yōu)雅現(xiàn)代。
藍色坡屋頂設計,270°外飄觀景窗成就全面歐風生活。
萊茵河流域五大經典主題景觀:
瑞士花鐘景觀區(qū)、荷蘭風車郁金香景觀區(qū)、萊茵河流域地景及景觀墻區(qū)、德國啤酒桶噴泉景觀區(qū)、法國德方斯張拉膜廣場,提供多層次,多元化的異國風情休憩空間(互聯(lián)網 2005)?!雹?/p>
圖1 盤古大廈,北京
圖2 城市魔方,北京
圖3 在互聯(lián)網上就可以查到各種風格的別墅
這種大眾文化而非專業(yè)術語的陳述方式虛擬了建筑的使用者所向往的異國文化,在修辭上特別強調了它的異國情調。符號和修辭游戲背后隱含著的商業(yè)訴求清晰可見,這個居住區(qū)的方案設計顯然是將精心包裝的“異國文化”作為符號來傳達一種時尚概念的。這些或中或西的符號表達,是開發(fā)者賦予建筑形式的文化理念的光暈。無論它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憑借仿真的方式得以實現(xiàn),都并不影響建筑的使用者接受開發(fā)商投射的心理暗示——大家更多地會關心諸多堆砌符號背后的隱喻,而非物質的建筑形式本身。這類修辭也就編織成一種敘事,或者說是用符號虛擬的文化空間。但是,建筑的使用者在認購這些符號的同時顯然也認同了其背后的含義存在。它不止是對一種文化虛榮的滿足;在這種滿足以及反復敘事中,建筑消費行為的雙方將其轉化為真實,這就是符號的力量。可見,在今天這種符號的力量已經脫離建筑的物質形式本身而獨立存在了。
形式與功能這兩個相對應的建筑要素孰輕孰重,在整個建筑史上此消彼長的?,F(xiàn)代主義時期在這個二元對立中,功能一直處于中心地位,而形式是追隨功能的,是內在功能的反映。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物質產品的豐富,這種關系發(fā)生了徹底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建筑形式走向純粹的仿真與拼貼,而與此同時各式符號在立面上的泛濫,使得形形色色的意味都蘊藏于形式之中,建筑形式因此逐步擔負起符號、標志和隱喻的作用。這樣,建筑形式本身便具有了獨立性,可以獨立于功能、結構與空間之外的生成意義。詹姆斯·維因(Jams Wines)甚至還提出“敘事立面”的理論,即建筑可以以一種可理解的方式來與大眾產生交流。他認為建筑形式本身就是一件商品,其“商業(yè)形象”應能易于被大眾接納。這就好比那些盛極一時的“櫥窗藝術”,是那樣易于貼近大眾。這樣,建筑形式的地位因其符號意義而得到了提升,不僅削弱甚至顛倒了形式與功能或與結構的關系,而且為建筑形式本身注入了活力,使之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獨立性。如圖1~2,在北京的一些新建筑中形式已與其內部的功能空間失去了必然的聯(lián)系。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歸結起來有如下原因。
①城市化進程中有著大規(guī)模的城市建設,由于建造技術及設計工具的進步,打造滿足眾多個性化需求的建筑產品成為現(xiàn)實。在內部功能基本一致的情形下,建筑的形式成為個性化追求的主要始發(fā)領域。個性化、多元化的大眾需求喚醒了形式表現(xiàn)的巨大潛能。并最終導致了現(xiàn)代主義建筑運動中形式與內部功能嚴格對應關系的解體。形式成為表征文化與情感等諸多因素的符號,逐漸褪去了功能主義的色彩,取得了與功能相對平等的地位。
②建筑師在今已經不再是為少數(shù)建筑服務,而是為都市中幾乎所有的建筑在從事建筑設計。這不免會導致建筑大眾化與流行化的趨勢。為了適應大眾的審美取向,這亦促成了建筑宣揚形式的潛規(guī)則。尤其是隨著大眾傳媒技術的發(fā)展,圖像日益成為媒介的主導因素。這更有利于展現(xiàn)建筑的形式而非結構、功能、空間。2003年美國建筑師學會建筑獎的評論員寫道:“媒體的判斷或許表明,表皮比空間更具吸引力,這是因為空間不能充分地由圖片展示出來,而只能通過親身體味才能領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為撰寫這篇文章,我也只能看圖片——就是那些建筑的照片和渲染圖。”而市場中甲方、官員、大眾對建筑的選擇、欣賞也更多地依賴于這種圖片。因此,在今天,大眾傳媒所營造的文化環(huán)境使建筑形式成為焦點,而功能與空間卻邊緣化了,形式與功能空間的關系出現(xiàn)了反轉。
③更為重要的是,建筑形式在今天的市場經濟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內在動力。大眾消費欲望的膨脹,多元化的訴求使建筑設計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大眾或許喜歡西班牙風格的、德國風格的、美式的、英式的,也或許喜歡反映中國傳統(tǒng)的、反映高科技的、反映生態(tài)的、反映時尚的等等,諸如此類(圖3)??傊裉斓氖袌鍪菍捜莸?。因此,建筑師可以為任何功能、空間的建筑賦以任何材質,也可以創(chuàng)造出非傳統(tǒng)的歐幾里德式的建筑語言,即不受重力、功能和結構制約的形式。在傳統(tǒng)的觀念看來,今天的建筑形式變得五花八門,甚至奇奇怪怪。對于形式前所未有的重視,使得形式與功能關系的討論在今天的文化中失去了以往的意義。
可見,當代大都市中的建筑形式與功能已日趨分離了。建筑雖然還是一個庇護所,但不必真正看起來像一個庇護所;建筑有功能,但不必看上去像它的功能;建筑必須站立,但也不必反映它站立的結構?,F(xiàn)代主義以來,功能性是建筑設計的重要特征,但今天功能則成了既有的前提,是建筑師需要完成的基本工作。而建筑形式則不再是一種反映固定功能和組織的東西,它成為符號,成為今天大眾生活、文化以及價值取向的表征。因此,可以說今天的建筑形式日趨成為獨立于功能之外的元素,其自身已然成為符號意義的物質載體。
中國是一個重歷史的國度,以史為鑒是流傳至今的古訓。在現(xiàn)實與歷史的二元對立中,歷史往往比現(xiàn)實更重要。歷史總是神圣的,對現(xiàn)實有著警示與借鑒的作用,因為歷史總是勝利者的歷史,代表了最主流、最優(yōu)秀、最輝煌的文化,反映在建筑中亦是如此。古代建筑的建筑形式是歷史的積淀,其形制、做法、比例等無一不是對以往建筑借鑒與批判的結果。而建國初期,我國由于功能與經濟等原因棄用了歷史的形式,但歷史所帶來的民族自豪感仍是每一位建筑師心中最深的情結,傳統(tǒng)的樣式、比例及構件經常出現(xiàn)在當時的建筑形式中。建國之初的十大建筑即是尊重歷史的有力表征。
圖4 廣州云山詩意人家
圖5 北京翠宮飯店
圖6 各城市的仿古一條街
而在今天的建筑市場中,歷史已經不再高高在上,不再是精英階層所獨享,而是成為普通大眾體驗的對象。因為當代的文化是面向大眾的,而大眾是重現(xiàn)實的。在大眾主導的建筑市場中,歷史與現(xiàn)實的關系發(fā)生了轉變,歷史成為裝點現(xiàn)實的符號。歷史中的建筑形式在今天已經被肢解,被符號化,并與其他表現(xiàn)科技、時尚、建構等形式符號拼貼在一起出現(xiàn)在中國都市的街巷中,歷史在今天的建筑中僅僅成為了一種符號(圖4~5)。與建國初期對民族形式的追求不同,今天大眾并不在乎所挪用的傳統(tǒng)形式的比例、尺度、在整體中的位置,甚至無關美丑。大眾需要的是對歷史的體驗,而不再是歷史的警示與借鑒功能。
另外,歷史是通過敘述流傳下來的,因此總是帶有敘事者的痕跡。而在今天的民主社會中大眾成為敘事的主體。即便是完全復古的仿建或者是古為今用的歷史建筑,其中的歷史感經過大眾文化的重述,本身亦符號化了。在周莊、麗江等古鎮(zhèn)中,那些建筑形式中所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文化已經成為旅游消費的對象;而形形色色的仿古一條街中(圖6),歷史本身也已讓位于現(xiàn)實的體驗。建筑形式的歷史已經邊緣化,符號化,現(xiàn)實日趨走向兩者關系的中心,決定著歷史符號的出場與意義。
在五光十色的都市環(huán)境中,徜徉在其中的人們跟蹤著轉瞬即逝的圖像,很難把那些建筑形式的意味連接成為一個有意義的敘述,而僅僅是陶醉于那些容納眾多形式和符號的迭連畫面所造成的感官刺激和愉悅中了。在今天由建筑形式構成的都市環(huán)境中充斥著符號。而符號本身并不是建筑市場中種種弊端的根源,符號的泛濫、意義的相對匱乏才是其癥結所在。建筑師的職責不能僅僅是使用符號、拼貼符號,而是要恰當?shù)乇磉_符號,給符號找到正確的意義。只有找到屬于這個時代的意義來支撐無限豐富的建筑符號,建筑學才能在今天獲得其存在的合理性。
資料來源:
圖1~2:作者自攝;
圖3:作者整理自網絡;
圖4:http://to.kinpan.com/kinpanto/UploadFiles/BrowseImages/542153121896.jpg;
圖5:源自http://www.subways.cn/?viewnews-13009.html;
圖6:作者整理自網絡。
注釋
① (英)邁克·費瑟斯通. 2000. 消費文化與后現(xiàn)代主義,劉精明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第151頁。
② http://www.efw.cn/fc/ry/y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