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萍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教育教學也在不斷改革,如今,對小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已成了教育的重要目標。而語文科目作為一門重要學科,將德育知識滲入其中,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為他們成為品學兼優(yōu)的時代新人奠定基礎。本文結(jié)合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探索了德育路徑和方法,希望為小學語文德育教學的開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教育教學? 語文? 德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5-0055-02
在時代變革和新課程不斷改進的背景下,教育事業(yè)也需要與時俱進,尤其是立德樹人乃是目前教育教學的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而小學語文在培養(yǎng)學生品德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將德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是開展立德樹人工作的必要手段,也是語文教學的職責和使命。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認清德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將德育與語文教學很好地融合到一起,更好地實現(xiàn)德育教學目標。
一、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德育的重要意義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道德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再有學問和本領也沒有什么用處?!睘榇?,陶行知提出了“教人求真”的德育論,主張突出人的主體意識,從小事做起,培養(yǎng)個體的道德素養(yǎng),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陶行知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語文是人文學科的基礎,語文教學不僅具有開啟思維,喚起情感的作用,還有德育功能和意義。借助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zhì),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小學階段是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zhì)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小學生的道德情操、思想認識能發(fā)展到什么水準,與小學語文教學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德育要從娃娃抓起,如果在小學階段不重視學生德育,德育根基打不穩(wěn),德育百年大計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對于學生終身發(fā)展來說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過去受應試教育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直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問題,德育沒有充分滲透、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去。
素質(zhì)教育是現(xiàn)代教育的主旋律,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深入發(fā)展,各學科在教學中都認識到了德育的重要性,并強調(diào)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新課程改革更是要求教育教學要立德樹人,所以,在新形勢下,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開展德育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要思考和關注的問題。立德樹人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也要與時俱進,更新教學觀念,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德育方面多項措施并舉,開拓創(chuàng)新,促使語文德育課堂面貌有所改善,使德育切實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去。
二、構建立德樹人理念下的小學語文德育課堂的路徑
(一)發(fā)掘德育素材,找準德育的滲透點。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已經(jīng)提出了一段時間,立德樹人理念下的各科教學要響應新課改號召,踐行立德樹人的理念,讓立德樹人理念在課堂上落地生根。語文教學有著悠久的德育傳統(tǒng),德育理念和要求在語文教材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xiàn)。現(xiàn)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也收錄了許多優(yōu)秀的名家名作,許多作品都有德育的價值和意義,這也為語文德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如小學語文中不僅選用了許多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美好生活的文章和詩篇,還有關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獻身祖國科學發(fā)展的偉大科學家的鮮活素材,許多作品都可以激發(fā)學生情感,激勵學生熱愛祖國,好好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教材為根本,深入發(fā)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準德育的滲透點,將德育巧妙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和接受他們之前認為的非常深遠的“大道理”。如在學習《落花生》一文時,教師可以抓住“落花生的品格”進行德育滲透。結(jié)合課文可知,落花生具有腳踏實地、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但是,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許多小學生從小都被家長教育要張揚個性、用于展示自我,以獲得更多的關注,所以,落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可能并不受部分學生認同。但是,綜觀歷史上那些深受尊重、青史留名的人,無一不是有奉獻精神的人。一個人要想成為優(yōu)秀的人,受到更多的尊重,還必須具備這兩點優(yōu)秀的品質(zhì)。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讀入手,再結(jié)合學生實際設計一些問題,如父親教育孩子們要學習花生的品格,做注重實際、默默奉獻的人,你是否認同他的教育理念?如今都提倡“做好事要留名”,默默奉獻、腳踏實地在今天是否已經(jīng)失去意義?俗話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默默奉獻會不會影響個人成功?如果做好事不出名,反而會受到別人的刁難或非議,如在路上你扶起摔倒的老人,老人不僅不感謝你,還說是你推倒的他。在圖書館將別人隨手扔掉的垃圾拾起來放進垃圾桶,有人說你做作,不真實,你還愿意繼續(xù)做好事嗎?讓學生思考、討論并回答問題,并由教師給予學生提示和教育,教導學生向花生學習,義無反顧地做一個腳踏實地、默默奉獻,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樣結(jié)合學生實際設計問題,以問題為德育滲透和拓展的工具,讓學生去思考、討論、學習,可以深化學生的認識,讓學生受到道德熏陶和教育。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滲透德育教學。如今,隨著高科技產(chǎn)品的廣泛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學生的基本要求。多媒體是先進的教學工具,多媒體教學是新時期教育教學的發(fā)展趨勢。要想將德育教學滲透到課堂上,教師要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德育能力,巧妙地利用多媒體和現(xiàn)代科技設備營造德育氛圍,增加德育的感染力和滲透性。比如在《盤古開天地》的課堂上,老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將提前搜索到的故事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讓學生大致了解故事內(nèi)容,用多彩的影像刺激學生的感官,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然后,結(jié)合中西方洪水神話、創(chuàng)造神話對比中西方價值觀的異同,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深層含義,通過文化對比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西方神話崇尚爭奪、征服,中國神華崇尚和諧、共生。所以,在西方神話中,無論是人還是神,經(jīng)常會憑借自己的智慧去爭奪財富、權利和愛情,即便是親兄弟也經(jīng)常會兵戈相向,水火不容。但是中國神話尚“和”,提倡不爭不搶,以德報怨。中國神話在創(chuàng)造世界時,也堅守著“尚和”的理念和美德。即便是如盤古一樣勤勞勇敢,能力超群,能戰(zhàn)勝自然,超越自然,但是他對混沌的不滿,對天地萬物的劃分,是傳統(tǒng)道德理念和價值觀最生動的體現(xiàn)。教師可以結(jié)合傳統(tǒng)文化觀中最深層的部分,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做有道德有信念、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崇尚和諧觀的中國人。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我國古代神話有個基本的認知,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
(三)開展實踐活動,強化德育效果。一切的知識源于生活,也終將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課下教師可以開展實踐活動,以實踐為載體進行德育教學。如在口語“商量”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明白商量的意思,培養(yǎng)學生的“商量”能力和社交技巧,教師可以本著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開展“我是小觀察員”的觀察實踐活動:給學生制定目標,讓他們拿著本子和筆,在課下到學校的各個場地走走看看,對各班級不同年齡段、不同性格的學生進行分類,然后再對他們的言行舉止包括在公眾場合隨手亂扔垃圾,餐廳打飯時插隊,浪費糧食,愛護綠植,等等,做記錄,并進行交流、點評和判斷,通過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和意見交換,知道什么是惡,什么是善。在此基礎上,由老師帶領學生一起做活動總結(jié)和心得體會分享,讓學生懂得平日生活中要時刻以他人為鏡,告誡自己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又如,在學習有關親情的文章時,語文老師可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開展“孝親小任務”活動。每個星期設置一個孝親主題,引導學生每周堅持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貼心的事,如幫助媽媽洗菜,為父母洗腳、洗衣服,或者在爸爸媽媽忙碌了一天下班回到家時,擁抱自己的父母,向父母問好等之類的事情,并讓學生通過微信方式進行打卡,將自己做事的視頻上傳到班級群中,由老師做好記錄,每周末進行一次總結(jié),讓學生分享自己這一周為父母做事的感受和體悟。通過這樣的活動激發(fā)孩子的感恩心和孝心,把孝的種子植入他們的心田,促使他們做一個知恩、感恩、懂得報恩的人。
(四)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滲透德育教學。在教育教學中,立德樹人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教師需要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變,打破原有的教學模式,將德育和課堂教學結(jié)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促進教育教學目標的完成。教師可以將立德樹人滲透到教材內(nèi)容里面,從尊老愛幼、團結(jié)友愛、艱苦奮斗、熱愛祖國之類的課文中挖掘德育素材。在語文課堂上,老師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進行德育知識滲透,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思想上進行滋養(yǎng)和熏陶,從而讓他們樹立真、善、美的正知正見。例如在講述《我不是最弱小的》這篇文章時,老師除了要告訴學生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可以很了不起,都可以保護比自己弱的人,做正確的事這個道理以外,還可以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分享生活中自己感到有意義的事,如自己做了哪些助人為樂的事情,自己曾經(jīng)在遇到困難時受到過別人怎樣的幫助,等等,從而激發(fā)他們的責任擔當意識,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再比如講《媽媽的賬單》時,老師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告訴學生,在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就是媽媽,不管我們對媽媽做了什么,好的不好的,媽媽都統(tǒng)統(tǒng)包容和接受,一如既往地為我們付出,而且不求任何回報。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平時我們都為媽媽做了哪些不好的,應該不應該,接著該怎么做才是對媽媽最好的報答,從而激起學生對自己母親的慚愧之心,引導他們積極向善,努力做一個尊親敬長的好孩子。
三、結(jié)語
總之,在社會發(fā)生大變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得跟上時代的大步伐,唯有將立德樹人的理念貫徹和落實到教學中,才能實現(xiàn)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這就需要教師也轉(zhuǎn)變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將德育教學很好地與課程教學結(jié)合到一起,才能促進學生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為祖國培育出高品質(zhì)人才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虞潔.讓德育之花在小學語文課堂盡情綻放[J].課外語文,2018(12):193.
[2]劉楨.基于立德樹人的小學德育教育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687(5):210.
[3]安洪靜,孫洪斌.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與方法[J].亞太教育,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