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禮
摘 要:小學階段語文的學習主要是鍛煉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閱讀教學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欣賞、感受、評價和理解文字的能力。到了小學高年級階段,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閱讀能力訓練應當采取更加有針對性、效果更好的“批注式閱讀”。文章主要從批注式閱讀的內(nèi)容與方法入手,探討在實際教學中更為具體和有效的教學措施,以供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策略
經(jīng)過大量實踐證明,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當中,相比于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批注式閱讀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和思維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批注式閱讀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交流,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對于提高閱讀教學效果有著明顯的作用。
一、 批注式閱讀的內(nèi)涵
(一)批注式閱讀的概念
所謂批注式閱讀,顧名思義就是要求學生能夠自主閱讀,而且還能夠對閱讀的文章和內(nèi)容進行點評和注解,將自身閱讀心得和體會批注在閱讀的文章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種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的方式,是符合我國素質教育所強調的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的要求的,因此應當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廣泛推廣。
(二)批注式閱讀對于小學生的意義
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采用以教師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在課堂實際授課當中,教師將文章所要傳達出來的觀點灌輸給學生,在此基礎之上,讓學生總結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可以供學生多角度思考和發(fā)揮的空間并不大,更遑論結合自己的體會對文章進行點評和思考。這種方式違背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同時對于學生培養(yǎng)閱讀興趣、培養(yǎng)自主閱讀的能力都有極大的負面影響。而批注式閱讀則更加注意引導學生從自身需求出發(fā),在閱讀過程中針對不懂的問題,或者有異議的地方,都可以做批注,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文章進行思考,并結合自身的感悟形成具有獨立風格的書評,而這種方式鍛煉了學生自主能力和探索能力,正是素質教育大力提倡的。
批注式閱讀就是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在有所感悟或有所疑問的地方進行標注,這個過程包含了學生的個人思想在里面,而且不同階段的批注對于學生再讀文章時,也有一定的幫助。對于小學高年級的閱讀,學生采用批注式閱讀就必然要運用到自身所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jīng)驗儲備,才能與閱讀的文章進行對話和解析。所以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閱讀時擁有批注習慣十分重要,是幫助學生感悟讀物、探索讀物的最佳途徑。批注的符號和注釋雖然簡單,但卻是學生自主閱讀探尋所得,因此能夠讓學生學習更加扎實和高效,而且對于日后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也大有裨益。
二、 批注式閱讀具體的教學策略
小學高年級學生雖然具有一定基礎,自主學習能力相比于低年級學生有所增強,但是在實際的學習中依然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尤其是批注式閱讀這種教學方式,是能夠幫助學生實際提高理解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按照其規(guī)律和重點進行教學,總結而言主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讓學生在閱讀中多動筆
批注式閱讀教學的首要條件,就是要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多動筆,做到手眼結合,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因此教師在批注式閱讀教學當中,應當幫助學生掌握批注相關的標準符號,每一類符號代表什么含義,在做批注的時候可以怎樣使用。比如,拿波浪線劃出重點內(nèi)容,以重點符號標注生字和新詞,雙斜杠就是以內(nèi)容劃分文章段落的符號。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進行閱讀,在寫寫畫畫的過程中,學生能對閱讀的文章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把握。
舉例來說,在教學《詹天佑》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符號為文章分段,以及用波浪線畫出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而且還可以結合課后的小練習,讓學生在課文相關處畫出“人”字形線路。將長篇幅的課文劃分成一個小段一個小段,便于學生分析和理解,畫出課文相關示意圖使學生加強對課文當中描述內(nèi)容的理解。
(二)加強學生對文章結構的把握
對于小學生來說,要做到批注式閱讀,就必須對文章結構有一定的把握。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前必須讓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通讀,能夠對文章所描述的事物有淺顯的認識,同時也能夠明確文章的修辭、結構,讓學生感受作者寫作的節(jié)奏,把握文章整體,而不是將思維限制于某一段落或者某種意識當中。然后再針對文章進行精讀和研究,對有疑問或者有感悟的地方做好批注,便于與教師進行交流。
例如在教學《梅花魂》這一課時,課文內(nèi)容主要寫僑居海外的外祖父珍視墨梅圖,寄托了外祖父的愛國情感。教師在教學時首先應當安排學生通讀全文,對《梅花魂》這一篇文章所要傳達的內(nèi)容有一個大概的認識,掌握文章的整體結構。其次可以將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讓學生找出重點字句,體會人物對祖國的思念之情是如何通過文字傳達給讀者的,對于自己有感悟的段落和句子可以做摘抄,也可以在句子邊上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由教師引導學生完成這篇文章的閱讀和學習,了解文章傳達出來的情感和思想,最終與作者形成精神上的共鳴。
(三)采用多樣化的批注方式
每一個學生的認知和發(fā)育都是不同的,因此對于文章的關注點也就千差萬別,而批注式閱讀則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是素質教育的體現(xiàn)。因此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教師不應當限定學生的批注內(nèi)容,而是應當幫助學生掌握通用的批注方法。閱讀文章時,允許學生發(fā)出不同的聲音,這才是保護和尊重學生個性與創(chuàng)造力的最好辦法。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字詞,但陌生詞匯以及難懂的詞句依然較多,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通過查詢工具書得出答案,并將答案在課本空白處做好批注便于下次閱讀。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其批注內(nèi)容是自由靈活的,長短不限,只要能夠明確地傳達思想就可以,教師無需做過多的干涉,僅做指導和引導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閱讀的無窮奧妙與樂趣。課堂教學氛圍自由、開放,但有秩序,這才是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能力所需要的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