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苗苗,王敬敬,巫菁菁
(六安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安徽六安237000)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由下肢血管中靜脈血液凝結而形成的下肢水腫、繼發(fā)性靜脈血栓,可導致靜脈瓣功能不全,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甚至可能引起肺栓塞而危及生命。介入溶栓是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安全、有效的手段,目前已在臨床廣泛應用且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時間短的優(yōu)勢[1]。根據(jù)臨床實踐經驗可知,伴隨介入溶栓治療期間的護理措施對患者術后康復、并發(fā)癥預防具有重要意義[2]。下肢深靜脈血栓介入溶栓治療涉及病房、介入室的交接與配合,醫(yī)護人員輪換、科室環(huán)境改變,可能加重患者負性情緒[3]。無縫隙護理要求在護理過程中充分考慮患者感受,科室之間密切配合,保證護理連續(xù)性。保護動機理論包含信息源、認知中介過程、應對模式3個部分,通過對干預對象應對評估(自我效能、反應效能、反應代價)、威脅評估(易感性、嚴重性、內部收益、外部收益)7個核心因素進行評估,制訂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形成保護動機,幫助患者培養(yǎng)自我護理能力。2019年10月1日~2020年10月1日,我們對30例下肢深靜脈血栓介入溶栓治療患者實施無縫隙護理結合保護動機理論,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60例下肢深靜脈血栓介入溶栓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4]中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標準者;②首次患病者;③進行介入溶栓治療,臨床資料完整者;④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配合者。排除標準:①雙下肢患病者;②下肢癱瘓者;③證實或懷疑惡性腫瘤者;④腎病綜合征、心力衰竭等可能引發(fā)下肢腫脹的內科疾病者;⑤近期應用可能導致下肢腫脹藥物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17例(56.67%)、女13例(43.33%),年齡(52.28±5.72)歲;病程(1.72±0.55)個月;致栓原因:外傷14例(46.67%)、手術并發(fā)癥9例(30.00%)、長期臥床5例(16.67%)、未知2例(6.67%)。對照組男16例(53.33%)、女14例(46.67%),年齡(51.76±5.59)歲;病程(1.72±0.62)個月;致栓原因:外傷16例(53.33%)、手術并發(fā)癥8例(26.67%)、長期臥床5例(16.67%)、未知1例(3.33%)。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實施無縫隙護理結合保護動機理論,具體內容如下。
1.2.1 無縫隙護理 ①成立無縫隙協(xié)作護理小組:由病房護士長擔任組長,介入室負責人作為副組長,按照綜合病房護理、介入室護理的工作內容及協(xié)作護理的要求,制定護理常規(guī)和護理流程。對病房護士、介入室護士進行無縫隙護理培訓,強化其跨科室協(xié)作意識及無縫隙護理理念,培訓護理工作各環(huán)節(jié)具體事項。②無縫隙護理流程:在收到手術醫(yī)囑后,病房護士開始術前準備并通知介入室,由介入室與病房護士共同在患者床前進行術前訪視;介入室護士實施術前準備,病房護士將患者送至介入室候診處,與介入室護士做好交接;介入室護士進行術中配合,并在術后護送患者至病房,與病房護士完成床旁交接;術后3 d內,病房護士與介入術護士共同在病房進行術后訪視。
1.2.2 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綜合護理 包括群體教育、病友會、家屬會、個體化指導4種形式。①群體教育:目的是強化易感性、嚴重性,增強反應效能。集體授課分為3次課程,每次1 h,向患者講解下肢靜脈血栓疾病相關知識,使其對疾病建立全面、準確的認知;播放介入溶栓手術視頻并講解治療過程,向患者介紹手術適應證、近遠期效果、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并解答其常見困惑;講解術后用藥、飲食、活動、自我監(jiān)測、復查等。②病友會:目的是增強患者的自我效能、反應效能。邀請已出院并具有豐富經驗的患者以身試教,使患者認識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增強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的信心;鼓勵患友講述自己的困擾,并由介入科醫(yī)生進行現(xiàn)場指導。③家屬會:目的是引入同伴教育,降低外部收益。將家屬納入同步健康教育對象,使家屬對疾病建立起系統(tǒng)的認知,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整個治療護理過程,增加對危險因素的重視度。分享家庭護理經驗,指導患者辨別、預防、處理相應的并發(fā)癥。④個體化指導:目的是弱化內、外部收益,降低反應代價。采用一對一訪問的形式掌握患者整體情況,了解在自我護理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實施重點干預,幫助其認識到各種錯誤行為的實質,對患者已形成的保護行為予以鼓勵。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后恢復情況(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干預前后焦慮情緒、心理應激反應、生活質量及介入治療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①焦慮情緒[5]:采用特質焦慮量表、狀態(tài)焦慮量表作為評價工具,量表包含24個項目,每個項目評分1~4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焦慮情緒越嚴重。②心理應激反應: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6],從人際關系、精神病性、焦慮、強迫癥、軀體化、抑郁、敵對、偏執(zhí)、飲食睡眠進行評價,每個條目評分范圍1~5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心理應激反應越強烈。③生活質量:采用生存質量測定量表(QOL-100),從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生活狀況、獨立能力5個方面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④并發(fā)癥:統(tǒng)計并發(fā)癥如局部出血、臟器出血、局部血腫發(fā)生情況。
2.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焦慮情緒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焦慮情緒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SCL-90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SCL-90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干預前后QOL-100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QOL-100評分比較(分,
2.5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介入溶栓是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有效手段,具有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的優(yōu)勢,有序的護理可為手術順利開展、術后快速康復及介入相關并發(fā)癥的預防提供有力保障[7]。
因介入溶栓治療過程中涉及病房、介入室的交接與配合,存在更高的護理風險,患者情緒波動劇烈,故本研究開展無縫隙護理,以科室之間無縫隙配合、保證護理連續(xù)性為目標,制定具體的圍術期護理策略[8]。下肢深靜脈血栓介入溶栓治療的常規(guī)護理,受限于科室分離的客觀條件,患者分別接受病房、介入室的單獨護理,病房與介入室護理人員缺少有效的信息交流,使患者獲得切割式護理,缺乏連續(xù)性[9]。同時,常規(guī)交接較被動、機械化,缺乏整體性,患者常因護理人員及環(huán)境不斷變化而出現(xiàn)心理不適,表現(xiàn)出強烈的焦慮情緒,影響其治療依從性,同時增加護理安全風險,不利于并發(fā)癥預防及術后康復[10]。觀察組實施基于無縫護理理念的跨科室協(xié)作護理,病房與介入室護理人員是介入溶栓治療期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現(xiàn)場交接、聯(lián)合訪視實現(xiàn)直接跨科室協(xié)作,通過信息共享實現(xiàn)間接跨科室協(xié)作,在7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中避免孤立性護理行為[11]。以一體化、連續(xù)性、銜接嚴密的無縫隙護理為目標,進行流程化設計,使護理工作井然有序、環(huán)環(huán)相扣[12]。
保護動機理論是在健康信念理論模式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個體健康行為的影響因素除易感性、嚴重性、效益與自我效能、障礙代價之外,還受個體感知目標內部、外部回報影響,其目的是從認知調節(jié)過程解釋行為改變,從動機角度探討健康行為[13]。保護動機理論核心思想是,來自環(huán)境的威脅,可為個體帶來判斷威脅程度、易感性,減小其影響的能力。保護動機理論分為信息源、認知中易感性、嚴重性、內部收益、外部收益等7個核心因素,制訂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形成保護動機,幫助患者培養(yǎng)自護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1);干預后,兩組焦慮情緒、SCL-90評分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1);干預后,兩組QOL-100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局部出血、臟器出血、局部血腫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保護動機理論聯(lián)合無縫隙護理,有助于緩解下肢深靜脈血栓介入溶栓治療患者的焦慮情緒,降低心理應激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有助于患者更積極主動配合治療護理措施,進而促進術后康復,表明保護動機理論聯(lián)合無縫隙護理利于術后恢復及并發(fā)癥預防。
綜上所述,無縫隙護理結合保護動機理論,可有效改善下肢深靜脈血栓介入溶栓治療患者焦慮情緒和心理應激,縮短術后恢復時間,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