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丹妮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xué)絲綢之路研究院碩士研究生,郵編710069》
“初登翠微嶺,復(fù)憩金沙泉。踐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圓。”這是千年前李白云游終南山時寫下的詩篇。若是你追隨這位詩仙的步伐,緣金沙河上溯十余里,便能望見一塊方圓二三里的山巔平地,周圍綠樹掩映,鳥叫蟬鳴,清麗別致,風(fēng)景絕佳。這就是李白此行的目的地——翠微寺。
翠微寺原為翠微宮,曾與九成宮、玉華宮并稱為初唐三大避暑行宮。詩圣杜甫“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的詩句,描繪的便是這個地方。翠微宮的興廢,與一代英主唐太宗有關(guān)。
貞觀十九年(645)十二月,唐太宗東征高麗失敗,憤懣而歸,一路舟車勞頓,生發(fā)毒癰,沉疴難愈,一度靠太子用口吸出才有所好轉(zhuǎn)。來年初春,太宗又感風(fēng)疾,病痛加劇。時天氣漸熱,長安城內(nèi)太極宮地勢低,濕熱重,酷暑難消,不適宜傷病恢復(fù);而已建成的避暑行宮——九成宮,距離長安城路途遙遠(yuǎn),交通不便。所以另建一處方便唐太宗避暑養(yǎng)病、理政辦公的居所,成為時勢所需。
幾經(jīng)考察,位于秦嶺的終南山太和谷地,成為唐太宗最終的選擇。因為此處原有一座武德八年修建的唐初廢宮——太和宮(《元和郡縣圖志》卷一),而且這里地勢高敞,樹木蔥郁,風(fēng)景優(yōu)美,涼爽宜人,是納涼避暑的不二選擇。宮址既定,唐太宗旋命將作大臣閻立德于貞觀二十一年(647)四月乙丑破土動工,因有太和宮的基礎(chǔ),新行宮十日即成,易名翠微宮。翠微宮正門北開,曰云霞門,內(nèi)有朝殿翠微殿、寢殿含風(fēng)殿,另設(shè)太子別宮,有安善殿(又做喜安殿),開正西門金華門(《長安志》卷十一),結(jié)構(gòu)緊湊,一應(yīng)俱全。宮成之后,冀州進(jìn)士張昌齡獻(xiàn)《翠微宮頌》,令太宗龍顏大悅(《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封他在通事舍人班子里任職,可見唐太宗對翠微宮的喜愛之情。唐太宗五月戊子即駐蹕于此,唐人劉禹錫有詩贊曰:“吾王昔游幸,離宮云際開。朱旗迎夏早,涼軒避暑來?!笨梢娞熳优R幸時,場面蔚為壯觀,聲勢十分浩大。
翠微宮的清涼程度要遠(yuǎn)勝于九成宮(《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從唐太宗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詩篇中,就可以看出他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放松和休養(yǎng)?!爸貛n俯渭水,碧嶂插遙天。出紅扶嶺日,入翠貯巖煙?!边@是唐太宗描寫終南山景色的一首詩,可見此處依山傍水,碧峰接天,南望終南,北眺關(guān)中,既有氣象萬千之廣闊,又有清澗泉流之趣味。又作“秋日凝翠嶺,涼吹肅離宮。荷疏一蓋缺,樹冷半帷空。”說明他在翠微宮心情舒爽,獲得了身心的愉悅,而且從詩中描寫的秋日景象可以看出,太宗從夏日五月戊子起,一直在翠微宮住到了秋天,直到七月庚戌離開。此后,貞觀二十三年(649)四月乙亥,唐太宗第二次駐蹕翠微宮,一直到五月己巳駕崩,將自己人生中最后的時光留在了翠微山上。
翠微宮不僅是唐太宗避暑休閑之地,也是他治國理政之所,保留了許多銘記史冊的言論和事跡。翠微殿里,唐太宗面對群臣,將自己的用人之道和治國智慧做了回顧和總結(jié),即著名的《唐太宗五事治天下》:一是遇人能見人之善,二是用人能揚長避短,三是對人能敬之憐之,四是于人能賞罰分明,五是對天下人能一視同仁,即“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在這里,太宗收到李世部隊渡過遼水打敗高麗兵的消息;任命長孫無忌為揚州都督;詔令使者都督赴鐵勒、室韋、烏羅護(hù)、三部等地贖回隋朝末年被北方游牧民族劫掠去的邊境人民,并給他們糧食,使其回到家鄉(xiāng);封司農(nóng)卿李緯為洛州刺史;再次收到高麗戰(zhàn)場上的捷報(《資治通鑒》第一百九十八卷);《佛祖統(tǒng)紀(jì)》還記載了太宗在翠微宮面見玄奘,高興地說與他相見恨晚的事跡(《佛祖統(tǒng)紀(jì)》卷三十九)……
除此之外,翠微宮更是唐太宗抒發(fā)心中思緒,托付江山社稷,駕崩升遐之所。“露結(jié)林疏葉,寒輕菊吐滋。愁心逢此節(jié),長嘆獨含悲。”他悲國事之艱辛,悲人心之難測,悲己身之飄搖,悲命運之詭譎。精美華貴的轎輦,眾星拱月的儀仗,沒能安慰一個孤獨的帝王,夜色籠罩著他,愁緒包裹著他,他是驕傲的、自豪的、是至高無上的;但他同時也是焦慮的、恐懼的、孤單彷徨的。關(guān)隴大地上的駿馬依舊奔騰,玄武事變的噩夢還在上演,膝下的子女陸續(xù)離去,所有的無奈都化為一聲長嘆,飄散在翠微宮幽幽的山風(fēng)之中。
他在此地得知了被自己譽為“一代楷?!钡睦罹溉ナ赖南ⅲ瑢?dǎo)致病痛加重,在最后的時間里,他為太子選拔肱股之臣,悉心傳授用人經(jīng)驗,在含風(fēng)殿囑托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輔佐太子治國(《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九》)。然而在身體狀況持續(xù)下降的情況下,唐太宗卻將希望寄托于方士之術(shù)?!杜f唐書》中記載了這樣一起事件:貞觀二十二年五月,攻破中天竺帝那伏帝國的王玄策,虜獲一個自稱二百歲,懂得長生不老之術(shù)的婆羅門僧,此人煉成丹藥后獻(xiàn)給唐太宗,但太宗服用后,竟在兩個月內(nèi)病情加劇(《舊唐書·天竺傳》),苦痢增劇,太子親自侍奉左右(《冊府元龜》第二十七卷),最后“暴疾不救”(《舊唐書·憲宗本紀(jì)》)而亡。
遠(yuǎn)眺翠微宮遺址(攝于 2019.6.16)
“萬方悲而雨泣,三靈慘而云互。嗟厚德之長違,仰高天而攀慕。嗚呼哀哉!”南征北戰(zhàn)的帝王,躲開了刀光劍影和政治陰謀,卻敗在了自己晚年的迷失與執(zhí)著之中。唐太宗死后,翠微宮被認(rèn)為是不祥之地,逐漸人跡罕至。據(jù)學(xué)者考證,大致在唐肅宗乾元年間,翠微宮已荒廢為翠微寺,唐人有詩曰“翠微寺本翠微宮,樓閣亭臺數(shù)十重。天子不來僧又去,樵夫時倒一株松”,就反映了翠微宮廢宮為寺的荒涼景象。
“金沙河連金沙泉,幾戶人家?guī)状稛煛G嗵β駴]柱石基,牧兒時拾殘玉環(huán)。忽見旌旗滿山谷,凝看金闕高九天。一代君王今何處?依舊綠水伴青山。”仿佛是天子龍輦又降人間,金闕高臺浮在山巔,但依然不見帝王龍顏,只能拾得散落在田邊的玉環(huán);“南山深處翠微宮,寺在山南十里東。只怪朝來衫袖濕,不知身在翠微中?!贝湮⑶嗲啵端c點,舊事被隱藏在這深深宮寺之中,有誰來問津;“翠微深處翠微宮,避暑當(dāng)年說太宗。吊古不須增感慨,憑高聊復(fù)將笑容。”站在這片離宮舊土上,思緒萬千,卻不知從何說起,便無須多言,只將千古往事付笑談中。
翠微宮是這位傳奇帝王一生之中,看到的最后一抹景色,觸碰的最后一寸土壤,留下的最后一個瞬間。它蘊含著太多的離愁故事,帝王心事,江山國事。時過境遷,我們依然可以從文人墨客的古今憑吊和史書文獻(xiàn)的記載中,瞥見它滄海桑田的風(fēng)貌,聽聞它娓娓道來的往事。
翠微寺遺存石佛像(攝于 2019.6.16)
如今的翠微宮舊址上,斷壁殘垣和舊物遺骸多難尋見,只平添了幾幢農(nóng)舍和幾畝田地,顯得靜謐而安詳。樹木掩映中,一尊原翠微寺彌勒佛石佛像,作跏趺坐相,石刻的面容透露著祥和的微笑,似在默默訴說著歷史的往事。翠微山上依舊不變的涼風(fēng),和煦地吹拂著來人的臉龐,終南山頂如黛的山色,還是一如詩歌中所描寫的那樣。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痹俅胃S詩仙的步伐向山下行走,回頭凝望所來之處,蒙蒙煙云中,蒼蒼的翠微山會給你所有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