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少武
《父愛之舟》(統(tǒng)編本五年級上冊)是吳冠中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只有平白直敘,但蘊(yùn)含的深厚父子之情讓人為之動容。吳冠中是中國當(dāng)代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繪畫技巧爐火純青,特別善于用畫面來表達(dá)意境與情感。而對于文中那只普普通通的小小漁船,他卻說“能把它畫出來就好了”,這不禁讓我們疑惑,一個偉大的畫家居然會畫不出這小漁船?
一、舟是舟
小時候,家庭拮據(jù),上學(xué)的學(xué)雜費(fèi)用是“湊”來的,其中很大一部分錢是父母用辛勤的勞動——“糶稻、賣豬、養(yǎng)蠶”等換來的。平日里,一家子“節(jié)省到極點(diǎn)”,不多花“一分冤枉錢”。而作者每次離家上學(xué)、投考,路途遙遠(yuǎn),總免不了一些開支,為了省下這筆費(fèi)用,這只小漁船便“應(yīng)運(yùn)而生”了,兼做了作者行程中的飯店與宿店。
對于住在船上,作者也是頗為無奈的,但礙于那次住旅店的教訓(xùn),不得不宿漁船。那晚,看著兒子被臭蟲咬的遍體的大紅疙瘩,父親心疼極了,終也動心打算加價換房。可想而知,父親做這個決定有多難,但是為了孩子,這“點(diǎn)”錢不算什么。父親的慈愛已全然寫在了這“心疼”與“動心”里。可貴的是,作者也是理解父親的,不肯讓父親再加錢。我們可以想象,夜宿漁船要忍受多少折磨,漁船的顛簸、蚊蟲的叮咬、大雨的傾盆等。而這些作者只字未提,因為他知道只要有父親在這漁船上,漁船便是最好的宿店。父慈子孝是這漁船旅館最好的寫照。漁船還是作者一行的飯店。唯一的廚具,是一只簡陋的泥灶,能做出什么美食呢?想必也只能煮個簡單的粥、面,再配上一些自帶的腌制菜品,但作者也是知足的,甚至在其他的作品里還回味過這漁船里的“美味”。漁船雖小,泥灶雖簡,但是只要是父親為他準(zhǔn)備的飯菜,便是天底下最美味的食物。漁船上,父親除了搖櫓還要為我縫補(bǔ)棉被,穿針引線,這對于一個干粗活的男人來說,絕非易事。小小的船艙里,父親彎腰低頭,費(fèi)力縫補(bǔ)的背影銘刻在作者心里,猶如生命里的一個印記,難以磨滅。那一刻,父親與漁船已是一體的。
小小的漁船,雖然破舊,卻是宿店與旅店,幾乎承載了“我”所有的物質(zhì)需求。而這些都是父親盡其所能給予作者的第二個家了。這樣一個家,能畫得出嗎?
二、舟非舟
作者在文中記敘了許多他與父親在一起的場景,其中許多場景與這漁船息息相關(guān),但是也有些場景看似與漁船毫無關(guān)系。是否這些場景真的游離于主線之外呢?
在兩年一度的廟會,任何一個小孩子都會想毫無約束地吃喝玩樂,但作者卻只能和父親去“看看”而已。所幸,作者有一個懂他愛他的父親,理解他的委屈,為他買了一碗熱豆腐腦,為他親手制作了一個萬花筒,滿足了他的歡樂。盡管窮,父親也要盡其所能讓作者體會到生活的樂。
父親是極其看重作者讀書的,即使是大雨大雪天氣,父親也要背上作者去上學(xué)。這樣的做法,為作者小小的心靈筑起了一道堅實的護(hù)盾,讓作者相信不管遇到什么困難,父親就是他的靠山。
但是,再堅實的背再厚實的手,也總有離開的一天。作者上高小住在峨山當(dāng)寄宿生。父親送他到校之后的離開令他心酸痛苦,因為他意識到這是與父親真正意義上的一次分別,這也是他人生道路中品嘗到的新滋味。成長,需要這樣毅然決然的放手。
作者的孩童生活雖窮卻不苦,但父親總會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給予他快樂與安全感、勇氣與動力。而這樣的父親,不像極了那艘承載作者的小小漁船嗎?
三、父愛之舟
文章以“漁船”為線貫串始終,素筆白描,父親的形象躍然紙上。對作者而言,那只船承載了他的求學(xué)投考行程,將他一次次擺渡向更遠(yuǎn)的彼岸;父親則承載了他成長的陪伴與快樂,一次次激勵、鞭策他向遠(yuǎn)方前進(jìn)。這小小漁船,便是他的前進(jìn)之舟;那份深沉的父愛,便是他的人生之舟。
你說,“那只載著父愛的小船”,能畫得出嗎?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市湖里實驗小學(xué))
責(zé)任編輯 張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