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
【摘要】初中階段是培養(yǎng)道德品質(zhì)和思想觀念的關鍵時期,而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初中階段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重要課程,因此,有效地落實初中道法課堂的實效性具有十分關鍵的意義。而道德與法治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由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應當引入契合學生思維和需求的生活化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提升。
【關鍵詞】初中道法? 生活化教學? 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4-0044-02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機制進一步健全,教育教學體系更加注重人才的道德和素養(yǎng),而非僅僅關注知識水平,這就使得品行逐漸成為了遴選人才的關鍵。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德行與價值觀念的重要學科,它注重從道德水平和法治觀念上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而道德離不開生活,法治也立足于生活,因此在初中這個人格品性形成的關鍵時期,融入生活化教學就成為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徑。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所謂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教學活動與現(xiàn)實生活背景相融合,引導學生在具有生活氣息的環(huán)境中開展知識的學習,同時在學習中也能夠獲得生活實踐經(jīng)驗,提升學科探索能力和認知水平。也就是說,生活化教學是立足于課堂和生活的雙重教學活動。陶行知先生有言:“生活即教育?!边@也就是肯定了生活對于教育的重要性。而道德與法治學科就是來源于生活的學科,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具有十分關鍵的意義:
首先,生活化模式激活課堂形式,提升課堂有效性。傳統(tǒng)道德法治課堂,是以理論的講授為主,而缺乏與生活的銜接,這使得課堂沉悶枯燥,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而運用生活化教學,課堂變得更加靈活、生動,學生看到和聽到的是生活中的事情,比書本上枯燥的文字更具吸引力,也就無形之中提升了課堂的參與度,促進課堂的有效實施。其次,生活化模式滲透課堂理念,促進知識理解性。道德法治課堂最關鍵的就是課程內(nèi)容的有效滲透,由于其知識和思想都是較為晦澀的,學生不容易理解和吸收,因此借助生活化教學模式,學生能夠通過各類與生活直接銜接的渠道,在生活環(huán)境下去發(fā)現(xiàn)道德法治知識,這也就增強了相關知識的可理解性,從而推動學生更易理解、更好吸收。然后,生活化模式拓展課堂空間,推動思想實踐性。課堂是知識傳達的地方,而知識的學習遠不止于這些,它更多的是要去實踐和運用。只有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才能夠讓知識具有靈性,才能夠?qū)崿F(xiàn)教學相結(jié)合[1]。通過生活化實踐,學生不僅能夠理解思想和觀念,同時還能夠在實踐中夯實思想與觀念,從而讓思想真正落地成為行為,提升道德法治課堂的實踐性。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應用策略
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及思想觀念的核心時期,此時積極有效的引導能夠助力學生形成優(yōu)質(zhì)的品行和思想,因此,借助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挖掘出教學中的生活化基點,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課程,更有效地提升思想品質(zhì),從而構(gòu)建起健全的人格。
(一)借助生活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問題是激發(fā)興趣的重要元素,尤其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逐漸成熟,獨立意識也不斷發(fā)展,有標新立異的思想,也有不受束縛的內(nèi)心,因此,傳統(tǒng)的道德法治課堂形式很難調(diào)動起他們的好奇心和能動性,使得學習主動性逐漸降低。而借助問題,特別是生活化的問題,就能夠激發(fā)出他們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會主動探尋生活與這門課程的關系,體會生活與道德法治的聯(lián)系。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學習新天地》課程教學為例,學生從小就被灌輸以努力學習的思想,那么到底什么是學習?又如何去學習呢?教師可以以最為常見的生活問題“學習是什么”為線索,激發(fā)學生在課堂上探討。這是學生接觸最多也最為常見的行為,他們會在自己的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與“學習”相關的行為或者思想,而這就是他們的知識探索能力和興趣被激發(fā)的體現(xiàn)。此外,教師還可以以問題“我們的課程叫道德與法治,但如何學習、學習什么也是我們的課程內(nèi)容,這是為什么呢?”來牽引學生的探索思維,引發(fā)學生減少與課程之間的疏離和隔閡,讓他們知道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是虛幻的,而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從而從心底激發(fā)出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依托生活情境,助力學生理解概念
生活情境是生活化教學模式下非常有效的一種教學形式,教師利用生活元素或生活主題去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學生在情境中體驗生活場景,感受有關聯(lián)性和探索性的知識,結(jié)合自己的切身體會提升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由此可見,生活情境下學科知識將更具理解性和吸收性。而道德法治知識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很多觀念和思想的形成都立足于真實的生活事件,因此,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適當融入學生生活素材,結(jié)合學生的理解、興趣、愛好,以學生能接受的生活素材作為教學素材,提升學生對生活和教育聯(lián)系的理解[2]。以八年級上冊《社會生活講道德》教學為例,“道德”對于學生而言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從懂事開始,就會有人不停地告訴他們要講道德,要懂尊重,然而這些詞語或者概念對他們而言仍然比較模糊,他們常常會疑問:怎么才是尊重、講道德?為什么這樣就不是講道德?由此,教師就可以依托生活情境,創(chuàng)建一個真實的生活場景,將需要學生理解的概念融入其中,讓他們從真實的生活行為和事件中去理解。比如一個學生在講臺上演講,而臺下都在交頭接耳,相互討論,學生就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這種行為的不正確性,繼而教師再引申出尊重的概念,如果換成臺下認真聆聽,甚至有眼神的交流,這種形式就會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的心理狀況,此時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這就是尊重和尊重的感受。通過這樣的情境體驗,也就使得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晦澀的概念,從而提升知識吸收能力。
(三)立足生活實踐,促進學生領略行為
道德與法治課程雖然教授的是很多理念和規(guī)則,但是也絲毫離不開實踐的支撐。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核心,而這其中,如何“立德”?如何“樹人”?這是一項工程,而不是口號。也就是說,在人才培育中,要將德行與人格培養(yǎng)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課外實踐活動,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從課堂延伸到課外[3]。立足生活實踐,道德法治課堂才能夠煥發(fā)出鮮活的生機,才能夠促使學生真正在行為中品味思想、契合思想,領略道德的提升。因此教師教學時還應當站在生活實踐的角度,為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參與生活的過程中體會思想,領略品德,踐行道德行為。以八年級上冊《勇?lián)鐣熑巍方虒W為例,對于學生來說,社會責任顯得遙遠而又高大,但其實,透過生活的無數(shù)小事,也是能夠?qū)崿F(xiàn)對社會的責任的。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實踐,通過實踐去引發(fā)學生的道德行為,促使他們擁有良好的行為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創(chuàng)設“奉獻社會看我行”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清除校園周邊小廣告,加入環(huán)保小組為街頭、草地清理垃圾等等,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體會良好的社會行為所帶來的益處,同時也能夠真正理解社會責任的意義,并知道如何通過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去實現(xiàn)對社會的責任。這是一種思想和行為共同促進的活動,也在思想和行為雙重角度提升了學生的道德和思想水平。
(四)結(jié)合生活反思,實現(xiàn)學生知行合一
反思是促進人的品行和觀念的一大重要因素,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庇纱丝梢?,自省與反思對于人格的塑造和培養(yǎng)是很重要的,必須作為常態(tài)化的教學手段去引導和激發(fā)。對于初中學生而言,他們此時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不易接納他人的批評或者意見,因此,采用反思自省的方式,也就能夠幫助他們自己審視自己,從而發(fā)現(xiàn)需要改進的地方,繼而深化知識的內(nèi)涵,實現(xiàn)知行合一的可能。因此,在道德法治課堂,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開展生活反思活動,結(jié)合生活的經(jīng)歷,讓學生自省收獲與不足,幫助他們在反思中不斷提升思想和行為品質(zhì)。以八年級下冊《理解權(quán)利義務》教學為例,作為公民,我們承擔不同的義務,也享有不同的權(quán)利。和諧的社會需要我們共同遵守相應的法治,依法行使義務和權(quán)利,才能夠使得社會安定、繁榮和發(fā)展。而權(quán)利和義務是體現(xiàn)在生活的細微之處,有的行為很微小,看似沒有影響,但卻存在著重大的隱患,這就需要學生積極去反思,教師可以在教學時舉出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去反思,比如以文化權(quán)利為主題,“如果生活中沒有欣賞藝術表演的渠道,也沒有途徑去閱讀書籍,會是怎么一種情景?”學生在教師的問題中進行反思,如果自己不看書、不看電視、不看表演,內(nèi)心將是多么空乏,無法提升文化素養(yǎng)。由此,學生也認識到了權(quán)利正常行使的重要性,從而也理解了權(quán)利和權(quán)利的實行,這樣就幫助他們逐步實現(xiàn)了知與行的統(tǒng)一。
三、結(jié)束語
生活是知識的來源地,也是知識的實踐地,依托生活,才能夠讓學生理解優(yōu)良的道德如何踐行,才能夠讓學生知曉良好的觀念如何體現(xiàn),這是利用生活對學生開展人生方向的引導,是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健全人格和品行的途徑。在新時代教育教學征程中,教師應當充分挖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生活化元素,通過對生活的依托,來引導學生積極吸納優(yōu)秀的思想,建立優(yōu)秀的品質(zhì),讓他們有德依法,逐漸成為優(yōu)秀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靈銳.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探究[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41):375.
[2]汪海瀾.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J].教育觀察,2019(30):119.
[3]吳長虎.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法制博覽,2019(2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