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耀華
疫情期間,學校為減少不同班學生之間的接觸,把學生的就餐地點改到了各班教室。中午,班上幾個“大力士”把全班的盒飯領回來后,告訴大家不夠吃可以加飯,并把4個用來加飯的飯盒擺在了講臺上。學生們領了盒飯后,好久都不動勺子,或者等到旁邊的學生開始吃才緩緩拿起勺子。
我感到納悶:學生大課間參加體能訓練,還上了一節(jié)體育課,拿到飯后應該是狼吞虎咽才對呀。大家明明餓了,為什么動作如此緩慢?我百思不得其解。
學生吃完后開始收拾飯盒,講臺上的4個加飯的飯盒都沒有動過,很多學生自己飯盒里的飯菜也只吃了一點。
我的第二個疑問:今天的伙食不錯,學生們怎么吃得這么少呢?往日那些“大胃王”今天都不需要加飯嗎?我連續(xù)3天觀察學生吃午飯的情況,都一樣。
發(fā)現(xiàn)問題后,我在班上做了一個簡單的調查。調查顯示,孩子們即使沒吃飽也不愿意加飯,甚至故意不吃完。其實很多孩子是沒有吃飽的,只是這段時間不知道從哪里刮來了嘲笑“飯桶”的歪風!大家生怕自己被嘲笑,于是就出現(xiàn)了故意不吃完、更不敢加飯的現(xiàn)象。
其實,成人也一樣,在沒有提倡“光盤行動”之前,是不是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打包剩下的飯菜呢?或者本來愿意打包,但看到大家都不打包,也不打包呢?
在班集體中,如果某個學生和大部分學生的行為不一樣,這個學生面臨的壓力會很大;反之,跟隨大家去做同樣的事情,壓力相對來說會小很多。正如我班很多學生明明沒吃飽,明明還能吃,卻不光盤不加飯,因為他們怕自己成為學生們眼中的“另類”,所以做出了違背自己意愿的事。
“民以食為天,食以儉養(yǎng)德?!眳栃泄?jié)約、反對浪費是我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我要讓學生改變這種浪費行為,同時要利用從眾心理,在班級中形成積極向上的輿論導向。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召開“光盤行動”主題班會。我先通過《一粒米的故事》,讓學生們了解水稻種植的過程,感知種植的不易;然后請學生們模仿農民伯伯干活的動作,親身體驗勞作的辛苦;再讓學生們談談自己的就餐行為,討論我班“不光盤”的現(xiàn)象;最后播放習近平總書記號召開展“光盤行動”的視頻和電影《袁隆平》的片斷,喚起學生們愛惜糧食、節(jié)約糧食的意識,并明確“光盤行動“是一種光榮的行為,只有人人行動起來,才能形成新的社會風尚。主題班會的最后,我向學生們強調了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重要性。學生們意識到,做事情不能隨意聽從他人的觀點,應當認真思考,選擇應該做的事情。學生們達成了就餐時一定要“光盤”的共識。
及時表揚鼓勵“光盤”的學生和表現(xiàn)有進步的學生。上完班會課的第二天中午,我留意學生們的就餐情況,把做到了“光盤”和表現(xiàn)有進步的學生名字記下來,大力表揚。同時,我用相機記錄學生們“光盤”的瞬間,把照片洗出來貼在墻上,并不吝夸贊。班級每周還選出兩名“光盤之星”,并頒發(fā)獎狀。及時的表揚強化了學生們的意識:“光盤”是光榮的,不浪費糧食的學生是好樣的。慢慢地,學生們餐盒中剩下的飯菜越來越少了,能做到“光盤”的學生越來越多了。
發(fā)揮從眾心理的正面作用。我對班級近段時間“光盤行動”的實施情況進行總結,指出這種現(xiàn)象已經引起了學校的關注,學校將在最近的集會上對我們班予以表揚。學生們認為這是非常光榮的,此時,支持光榮成了我們班的新風尚。之后的一個多月里,再也見不到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了。
學生有從眾心理很正常,作為教師,需要運用一些有效的策略正確引導他們,幫助他們改變從眾的習慣,引導他們成為獨立的個體。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zhèn)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