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yuǎn)道。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讀古詩時,我們慣于分析意義、解讀內(nèi)涵、升華主題,但這些套路在讀《古詩十九首》時都行不通了——我們甚至不知道這些詩的作者是誰。但也正因如此,我們獲得了一種不必知人論世的自由,一種恣意想象的可能。
“涉江采芙蓉”,是一件美好的小事。
說它小,是因為它樸素平常,毫無宏大的“意義”。
也許是一個清晨,或者一個黃昏。也許是一個男人,或者一個女人。這人是靈動的——他(她)恐怕要提起衣擺,恐怕要踮起腳尖,恐怕要小心翼翼踩著水邊的石頭。他(她)涉水而去,心頭是“蘭澤多芳草”的發(fā)現(xiàn)與驚喜。而水的另一邊,花是安靜的,靜靜地誘著人的到來。靜的花,動的人,一個“采”字串連起尋找、賞味、比較、挑選的美麗心情。
這是平常日子中平常的一刻。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這樣的時刻,也擁有過這樣的心情。發(fā)現(xiàn)了美,收獲了美,接著想要分享這份美。心上起了一個念頭——“采之欲遺誰?”這念頭來得突然,卻又自然而然。庸常生活中細(xì)碎的幸福,我們只能也只想分享給一個人。因為這個人的存在,我們才會傻傻地、認(rèn)真地做些毫無“意義”的事。
然而,“所思在遠(yuǎn)道”。
欣喜轉(zhuǎn)瞬即逝,思念驀然而起。
如果詩歌只寫到這里,也會給人回味的空間。但這個不知名的作者,繼續(xù)寫了下去?!斑€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庇刹啥鴨?,由問而思,由思而望。如果說“采之”無人分享,是詩歌的第一次轉(zhuǎn)折,那么,“望舊鄉(xiāng)”而發(fā)覺“長路漫浩浩”,就是詩歌的第二次轉(zhuǎn)折。“漫”與“浩”,讓“長路”無限延伸下去,延伸下去,延伸到人的視線無法到達(dá)的地方。當(dāng)離別的空間被無限地擴(kuò)展,思念也就無限地增加了長度。
這兩次轉(zhuǎn)折, 樸素而誠懇地告訴我們——思念的背后,是生命的困境。
“同心”卻“離居”,被迫分別,被迫孤獨,被迫遙望,又被迫失望。甚至被迫無望——“憂傷以終老”。生命的困境不一而足,而生命的流逝卻觸目驚心。
也許,這就是《古詩十九首》的魅力。它平白淺易,但又真誠嚴(yán)肅。它講述的是每一個普通人的故事,是每一個渺小生命都會遭遇的難題。“《古詩十九首》所以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奔词乖诂F(xiàn)代的世界里,再也沒有到不了目的地的“鴻雁”,也不再有望不穿的“秋水”,我們依然會經(jīng)歷這份古典的、驀然而起的思念。我們雖然擁有了更多的技術(shù)和工具,卻擺脫不了同樣的生命的困境。因此,我們讀《古詩十九首》時才能共情,才能懂得,才能悲憫。
2012年江蘇省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題考的是溫庭筠的《夢江南》,這也是一首講述思念的詞。我們知道作者,但不知道詩中的主人公是誰,似乎是一位女子。她的思念更為強烈,詞的開篇就以“千萬”“極”來形容這種思念。所念之人在天涯,而天涯是她到達(dá)不了的地方。在這噴薄而出的思念之外,這首詞其實提出了人生中一個非常嚴(yán)肅的問題:我們始終需要面對無法化解的情緒。每個人都有自身無法逾越的局限,都會陷入某一種無法消解的苦楚,都會軟弱,都會掙扎。這是非常真實的,也因此千古之下而動人。
因為有情緒,所以主人公才會有對“山月”“水風(fēng)”“落花”的無理之怨。身邊的自然景物,它們自顧自地存在著、流動著、消失著。它們無法關(guān)懷到人的心,人的哀傷無處安放。于是心情綿轉(zhuǎn)搖曳,只好靜看流云。
我想把這兩首詩一起讀給你聽。
因為詩中的人沒有名字,因為它們寫的是每一個正在經(jīng)歷思念的普通人。
“思念”不過兩個字,但它是一件嚴(yán)肅的事。
考題鏈接
(2012年江蘇高考卷)
夢江南 〔唐〕溫庭筠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 水風(fēng)空落眼前花。 搖曳碧云斜。
(1)詞中“恨極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2)詞中三、四兩句刻畫了什么樣的主人公形象?請簡要分析。(4分)
(3)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結(jié)句。(4分)
參考答案
(1)思念遠(yuǎn)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悵恨之情。
(2)主人公滿腹哀怨,對月懷遠(yuǎn),月卻不解;臨水看花,花自飄零,無人憐惜??坍嬃斯陋毤拍肿园ё詰z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無邊無際的天空,以碧云搖曳表現(xiàn)心緒的不寧,以碧云斜落表現(xiàn)心情的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