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汪秋水澄澈,邀來一群鳧水野雁。水面之上,風平浪靜,一派祥和;水面之下,暗潮涌動,不知歷經(jīng)幾番波瀾。
如果只從水面上看,這便是一幅恬靜而悠閑的“群雁戲水圖”,就像是如果單從貴族公子小姐的視角讀《紅樓夢》,乍一看似乎只是四大家族豪奢的玩樂生活之合集,吟詩作畫、賞梅觀雪,展現(xiàn)的盡是一派寧靜與和平。然而,這般平靜祥和的圖景便是《紅樓夢》唯一的“畫風”嗎?當然不是。賈環(huán)故意用燭油燙傷寶玉,趙姨娘請馬道婆作法加害鳳姐與寶玉……這些驚心動魄的事件,我愿將其稱作水面之下裹挾的“怨恨與不甘”的暗流,它們透露出賈府中地位相對卑微者平靜的外表之下不為人知的陰暗面。
再觀當下,2020年高考期間,貴州公交車墜湖事件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公交司機因生活不順心蓄意報復社會,讓二十多條鮮活的生命為他一時的仇恨心理陪葬。從中,我看到了個體的狹隘與自私,也看到了身處社會底層的人不斷向上掙扎卻不得所愿的悲劇命運。
然而,若非水底的暗流引發(fā)狂潮,使得危險波及岸上的冷眼旁觀者,水面之下的情形往往是不會被關注的。人們更習慣于以水面的平靜狀態(tài)推測水下的風景,而不愿探求水面之下的世界真實的模樣。
表象往往是清晰可見的,但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潛入水中去探尋隱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理。說到底,人都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更習慣于以自己熟悉的視角看待世界而缺乏“潛水”的勇氣與智慧,因此,了解水下世界便也無從談起。人的利己本性使得人們難以走出自我的狹小格局,從而對他人缺乏真正的關懷?!都t樓夢》中的趙姨娘、賈環(huán)在封建貴族中地位相對卑微,而貴州公交車墜湖案的司機在當代社會亦屬相對卑微的角色,當他們沒有感受到來自社會的人道主義關懷,甚至連最起碼的尊重與平等都無法獲得時,仇恨的火山便會噴發(fā),水面亦不再平靜。
世人讀《紅樓夢》皆愛看公子小姐們吟詩作對的風雅、家族團聚的其樂融融,而鮮少關注卑微者心中不斷滋長的怨憤與不甘。這的確是一種思維局限,并非人們“選擇性失明”。追本溯源,這無非源于人們對溫暖與安樂生活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們對心中的理想社會的向往。然而,這并非生活的全部,每一個社會皆有得意者與失意者,世界從來不是專屬于光鮮亮麗者的舞臺。如果忽視了卑微者的不平,“水面上”的旖旎風光也不過是海市蜃樓。當卑微者的不滿情緒不斷積聚而最終爆發(fā)時,所有的安定和平便也不復存在。
莫言先生曾說,小悲憫只同情好人,大悲憫不但同情好人,而且同情惡人。所謂“好人”與“壞人”皆是相對的概念,能夠耐心地了解“壞人”作惡的動機,是難能可貴的人性關懷。社會中,作惡者往往是被仇恨吞噬的人,仇恨往往來自對生活不滿而產(chǎn)生的憤懣之情。正因如此,追求平等才是大悲憫的精神底色,也是洞察水中世界的智慧之眼。
在當今社會中,人們往往關注貧富差距問題,力求收入公平,卻忽視了不同階層與群體之間的心理是否平衡。事實上,和諧與平等關乎物質(zhì),亦關乎心靈。當然,這需要我們克服“潛水”的不適,亦需要我們勇于將自己的“水中世界”展現(xiàn)給他人,而非一味追尋水面的平靜。
潛入水底以探深淵,不獨戀于風平浪靜的水面,是智慧亦是勇氣。
點評
作者由“斯坦??聒啺Y”聯(lián)想到人類社會中存在著的“平靜之下的不平靜”現(xiàn)象,并從“身在岸上”與“身處水下”兩類人的角度剖析了造成這一不良社會現(xiàn)象的原因:身在岸上的人們往往因為“智慧”或“勇氣”的缺失而表現(xiàn)得或“麻木”或“冷漠”,而身處水下的人們多是因為“怨恨與不甘”而攪動“暗流”,乃至波及岸上人。
作者并沒有對身處水下的那些心懷“怨恨與不甘”的人們做過多的譴責,而是以“大悲憫”的情懷給予同情,把化解這一矛盾的希望寄托在“身在岸上”的人們身上,并提出了“潛水”的建議。
這篇作文還有一點值得肯定,那就是作者從材料的話題到自己文章主體內(nèi)容的聯(lián)想過渡得極其自然巧妙且凝練。由材料中的話題到《紅樓夢》,再到“貴州公交車墜湖事件”,讓我們看到這種“水下不平靜”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前面準備充分之后,作者再采用抽絲剝繭的方法,逐層深入,揭示出觀點。
決賽評委、特級教師 陳柏華